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目的:整理我院成人脐疝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探讨腹腔镜下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26例成人脐疝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63例患者,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开腹组采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手术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疝修补术能够有效治愈患者的疾病,并在术中减少出血,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成人脐疝;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比较
随着微创手术的产生和发展,通过腹腔镜进行疝修补术逐渐受到临床的应用和重视,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具有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不具备的优势,受到临床的推崇。本文对所选126例成人脐疝患者的手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收治的126例成人脐疝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63例患者。腹腔镜组患者中男32例,女31例。年龄35~86岁,平均年龄(71.86±6.49)岁。开腹组患者中男30例,女33例。年龄36~85岁,平均年龄(72.69±4.78)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通过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脐疝患者,且未见细菌感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免疫缺陷类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开腹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待麻醉生效后将患者的腹膜切开,切开位置在腹股沟韧带平行处,切口大小为5cm,进行斜形切口。切开后找到患者的疝囊,对患者进行疝囊横断和高位结扎,并利用聚乙烯补片在精索后方固定住耻骨膜、腹股沟韧带和联合腱。
腹腔镜组患者采用气管内插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将1.5cm左右的纵形切口在患者脐轮下切开,并切开患者的腹直肌前鞘。术者用手指拉开患者腹膜外的间隙,并将腹腔鏡和Trocar放置在切口当中,通过Trocar向患者腹部持续注入二氧化碳,并逐次的露出患者的耻骨骨节、Cooper 韧带和腹股沟韧带等,在暴露后分离上述组织结构,对患者的疝气部位放置聚丙烯补片,展开补片,最后排除患者体内的气体,取出腹腔镜。
1.3 疗效判定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情况记录并做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并发症发病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23%,开腹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7.30%。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为3.17%,开腹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为7.93%,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8.34±7.56)分,开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4.63±5.66)分,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89.33±26.14)ml,开腹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12.78±38.25)ml,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差异明显,详情见表1。
3 讨论
成人疝气疾病中,脐疝的发病率较高,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较大,患者一旦患病,就会出现坐立难安、简单行走或跑步都会使患者产生巨大的疼痛感,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治疗患者的病症,临床上对成人脐疝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观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但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方面有较大的劣势,患者会在手术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创口,术中出血量较大,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带来影响。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另一项弊端,则是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为了减少手术对患者康复的影响,临床上采用微创技术进行疝修补术手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手术创口小、且能够通过对患者的体内进行注气,帮助术者更好的进行手术,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病率更低。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所选126例成人脐疝患者中,腹腔镜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开腹组,且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开腹组,与许斌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见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疗效更佳。手术情况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腹腔镜组患者的的手术时间为(68.34±7.56)分,开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4.63±5.66)分,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89.33±26.14)ml,开腹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12.78±38.25)ml,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但术中出血量却明显的小于开腹组,可见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患者通过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且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游伟,姜彪,邓修健.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对成人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6,10
摘要:目的:整理我院成人脐疝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探讨腹腔镜下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26例成人脐疝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63例患者,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开腹组采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手术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疝修补术能够有效治愈患者的疾病,并在术中减少出血,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成人脐疝;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比较
随着微创手术的产生和发展,通过腹腔镜进行疝修补术逐渐受到临床的应用和重视,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具有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不具备的优势,受到临床的推崇。本文对所选126例成人脐疝患者的手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收治的126例成人脐疝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63例患者。腹腔镜组患者中男32例,女31例。年龄35~86岁,平均年龄(71.86±6.49)岁。开腹组患者中男30例,女33例。年龄36~85岁,平均年龄(72.69±4.78)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通过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脐疝患者,且未见细菌感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免疫缺陷类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开腹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待麻醉生效后将患者的腹膜切开,切开位置在腹股沟韧带平行处,切口大小为5cm,进行斜形切口。切开后找到患者的疝囊,对患者进行疝囊横断和高位结扎,并利用聚乙烯补片在精索后方固定住耻骨膜、腹股沟韧带和联合腱。
腹腔镜组患者采用气管内插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将1.5cm左右的纵形切口在患者脐轮下切开,并切开患者的腹直肌前鞘。术者用手指拉开患者腹膜外的间隙,并将腹腔鏡和Trocar放置在切口当中,通过Trocar向患者腹部持续注入二氧化碳,并逐次的露出患者的耻骨骨节、Cooper 韧带和腹股沟韧带等,在暴露后分离上述组织结构,对患者的疝气部位放置聚丙烯补片,展开补片,最后排除患者体内的气体,取出腹腔镜。
1.3 疗效判定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情况记录并做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并发症发病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23%,开腹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7.30%。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为3.17%,开腹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为7.93%,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8.34±7.56)分,开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4.63±5.66)分,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89.33±26.14)ml,开腹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12.78±38.25)ml,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差异明显,详情见表1。
3 讨论
成人疝气疾病中,脐疝的发病率较高,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较大,患者一旦患病,就会出现坐立难安、简单行走或跑步都会使患者产生巨大的疼痛感,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治疗患者的病症,临床上对成人脐疝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观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但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方面有较大的劣势,患者会在手术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创口,术中出血量较大,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带来影响。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另一项弊端,则是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为了减少手术对患者康复的影响,临床上采用微创技术进行疝修补术手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手术创口小、且能够通过对患者的体内进行注气,帮助术者更好的进行手术,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病率更低。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所选126例成人脐疝患者中,腹腔镜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开腹组,且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开腹组,与许斌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见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疗效更佳。手术情况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腹腔镜组患者的的手术时间为(68.34±7.56)分,开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4.63±5.66)分,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89.33±26.14)ml,开腹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12.78±38.25)ml,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但术中出血量却明显的小于开腹组,可见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患者通过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且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游伟,姜彪,邓修健.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对成人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