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才是贴切的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只有努力挖掘校史遗存,努力链接地域文化,努力彰显文化的精神个性,才能呈现出学校文化的原生态,才能使环境文化真正属于独特的“这一个”学校。
  关键词:学校文化;环境文化;校史;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65-03
  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滥觞于1933年的“私立伯纯初级中学”,一直在原址生存发展,时至今日,岁已八十。学校整体地势高峻,校园自然形成三个平台,教学区位居校园中央,突兀高耸,视野开阔。这里自然生态完整,有山有水,有亭有池,大树参天,花草繁茂,小景点缀,以少胜多。徜徉校园,所到之处、所见之景,呈匠心独运之妙,而无牵强附会之虞。究其原因,皆源于自然:学校地势,学校生态,还有学校历史和溧水之地域文化。
  作为南京市教育局命名的“园林式校园”,学校并未做专项创建,而是伴随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过程,水到渠成,自然获得。学校尊崇历史,挖掘遗存,顺势而为,环境文化建设个性鲜明,自然贴切,堪为经典。
  拂去尘埃,重见天日——插竹亭
  学校在80年办学历程中且行且思,逐渐形成了“务兴贤之本,修益智之道”的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的提出,则与插竹亭的传说有着直接的关联。
  插竹亭本是校园内的一处历史遗存,现已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插竹亭属于历史也属于今天,属于溧水全区更属于溧水第一初中。北宋元祐八年(1093),当时的文坛领袖、著名词人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到任之初便拜访了居住于此(后来成为私立伯纯初中校址)的俞氏。俞氏乃当地望族,人才辈出,史有“一门八进士”之称。主人俞氏介绍,先祖曾于皇祐三年(1051)“插竹护花而竹活且茂”,周邦彦听后认为此乃吉祥之兆,建议主人在后花园修亭纪念。三年后,亭建好,周邦彦亲笔题名曰“插竹亭”,并撰《插竹亭记》一文。此后,插竹亭便成为俞氏子孙发奋苦读的场所。崇宁五年,即插竹亭建成十年后的1106年,俞氏子弟俞栗高中状元,“插竹亭”由此成为溧水的一处胜迹,一个“功成名就”的象征。俞栗是溧水历史上第一个科举状元,后官至监察御使、兵部尚书,一生清廉,政绩卓越。作为溧水先贤,俞栗理应成为本校学子读书成才、报效社稷的楷模。遗憾的是,插竹亭早已湮没于时代沧桑巨变的烟尘中。
  插竹亭是历史馈赠后世的珍贵遗产,当以历史的眼光去守护,以文化的眼光去挖掘,以发展的思维去开发。2006年,学校在整治校园环境时,为再现历史,尊重传统,勖勉后学追慕先贤、砺志成才,决定重修插竹亭,并于当年底建成。亭高17.1米,长宽各13.4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亭分两层,上显下藏,上层六面通透,可小坐,可凭眺;下层三面装有精致花窗,推开玻窗,满眼翠绿,空间开阔,可供接待和研讨。亭上匾额由著名作家王蒙亲笔书写;碑文、楹联、壁画均由当代著名作家、书家、画家撰拟、书写和绘制;亭之四周,银杏相拥,茂密翠竹。旁边一组关于周邦彦与插竹亭故事的壁画,与亭子相映生趣,与环境自然融合。
  插竹亭与此地、此校血脉联系。六角飞檐,恢宏庄重,风鼓铜铃,典雅灵动,带着后人的景仰和守护,它终于幸运地重新站立起来,从遥远的历史走向今天,走到师生面前,与现代教育融为一体,成为学校“兴贤”与“益智”的文化标志。由于紧邻文化广场,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及许多重要仪式都在插竹亭边举行。在此伫立,便站在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点上,多了一份亲近、一份厚实。
  弘扬德政,启迪来者——校官碑亭
  校官碑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是江苏境内唯一完整存世的汉碑,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它的发现、辗转与保存与溧水第一初中渊源直接,无法分割。校官碑,全称“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碑为东汉刻石,纵148厘米,横76厘米,厚22.5厘米。碑为青石质,圭形,额有圆孔,题有“校官之碑”4字,正文阴刻16行470字。碑文虽多漫漶难识,但字体方正古厚,气韵沉雄,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碑”,是国内外研究汉碑和汉隶的稀世文献。自校官碑遗落荒野被人发现千百年来,溧水人民和溧水第一初中为保护校官碑作出了特殊贡献,这在溧水文化史和第一初中发展史上当是一件幸事和盛事。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溧水县尉喻仲远于固城湖滨发现佚失已久的校官碑,陈放于县鼓楼东厅。乾道四年(1168)移于溧水县学。元至顺四年(1333),溧水文学掾单禧为该碑释字,并与南宋洪适的释文共刻于碑侧。1942年夏,溧水私立伯纯初级中学校长李乾一把校官碑搬至城隍庙,砌入五凤楼下墙内予以保存。1943年校官碑迁入火神庙。1952年,溧水伯纯中学黄、陈两教师在县城方塘边发现元代单禧所刻的“汉校官碑释文”碑后搬至校内保存。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才移至苏州博物馆收藏,后又移至南京博物院,并一直珍藏于此,成为镇院宝物之一。
  校官碑是迄今所见南京境内教育活动的最早文字记载。其时,溧阳县包含现今溧水、溧阳、高淳地域,县衙在今高淳固城,几经辗转,校官碑却偏偏落户于溧水。故而溧水人、溧水第一初中更有理由将之视为文化珍宝,视为教育源头,视为办学兴教、化民成俗、尚德崇文的资本和动力。
  为颂扬先人办学兴教之德,借鉴先人为政治学之风,2009年,学校经地方政府和文物部门同意,并得到南京博物院的支持,复制校官碑,高、宽、厚、材质,一应原样原貌。由于运用了现代科枝,新复制的校官碑古朴雅致,形神兼备。校官碑亭静静立于学校东北角一个古色古香的半亭内,黛瓦粉墙向南北两端延伸,背后墙壁刻有复建小记;碑亭前方开阔无碍,松林呼应;碑亭后面有数株古槐,静穆映衬。当地学者还对碑文缺字做了补校,对每句碑文做了精当注释。
  进入学校大门往左,直通校官碑亭的是一条长有百米的青石大道,名曰“书道”,学生日行此道,可悟得为学之道、成长之道。书道右侧建有两片文化墙,黛瓦粉壁,刻有康有为等近代大家或对碑刻或对汉隶的经典论述以及他们择自校官碑文字的书法作品,为访者走进校官碑亭景区起着导引、铺垫、补释作用。   校官碑亭建成后,学校东北角偏僻闭塞、人迹罕至的冷清面貌终成既往。校官碑亭南邻教学楼,北靠科技楼,课余时暇,学生在此或流连嬉戏,或品读碑文,或赏析楹联,亦能小有风雅。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截取校官碑文中“亲贤宝智”一句,将其作为规范、激励和警策全校师生的校训。它既表明了办学者传承历史文脉的拳拳心声,又是学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行为准则。“亲贤宝智”作为学校育人立校之本,将指引溧中人在追寻教育价值、实现教育理想的长路上矢志不渝。
  自然之美,汇聚方寸——源池
  原先的校园,进入大门偏右侧有一方水塘,年久便成死水一潭。但学校对水情感笃深,弥足珍爱,校园整体改造时,填了一块水塘便新造一方水池,确保了校园有池有水以保婉约与灵秀。“源池”于2008年建成,长25米,宽23米,假山高5米,占地575平方米。
  池壁四周全用花岗岩石砌成,设有莲状喷泉若干,喷雾装置一组,太湖石假山一座,假山后方翠竹相拥,名木点缀。尤为富有特色的是,假山前的池壁正面刻有出自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名家手迹、大小不一的20多个“源”字。 命名为“源池”可谓寓意颇丰:学校地处溧水城中吉祥之地,插竹亭的故事在此演绎成千年佳话,稀世珍宝校官碑复立于此,溧水最早的初中诞生于此……可以说,这里是溧水的兴学之源、教育之源,是溧水基础教育的智慧之源、人才之源。以“源”命池,以池悟“源”,隐喻了学校的一份厚重责任,一份内在自信。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因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山水相依是大自然最为和谐的组合,大自然之美在此显得具体而微,恰到好处。池中红鲤活泼游弋,时隐时现;水雾迷蒙,幻化成灿烂彩虹;假山不高,然细流潺潺,显得有情有义;几丛修竹和灌木被雾水濯成一片翠绿;白鸽翔集,与人亲近,毫无生分;每至六七月的夜晚,在这里可领略到“别枝惊鹊”“半夜鸣蝉”“蛙声一片”的美妙意境。这是一幅和谐生动的自然景观,横看侧看皆悦目,入眼入耳尽诗画。
  传承精神,感悟文化——体育公园
  历史上,溧水民间体育活跃,内容丰富,影响甚广,“舞龙灯”“打社火”“踩高跷”等体育项目保留至今;学校是全国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成功创建为南京市青奥示范学校。“健康第一”的理念在这里深入人心,学校坚持开展“天天运动会”项目,每个学生都具有一两项体育专长。无论现代体育多么时尚,说到底,体育运动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运动技能与精神品格的结合,是体育知识与体育文化的结合。学校建造体育公园就是为了引导师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弘扬体育精神,感悟体育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不吝投入建设体育公园,可谓深谙体育之要义。
  在校园东端运动区内,在枝繁叶茂的香樟树丛中,是传统体育文化公园。公园于2010年建成,占地640平方米,有传统体育壁画墙三段共21米长,高度为3米。文化墙为黛瓦粉壁,壁画为黑色大理石石刻:射术、角抵、打惰、武术、抽陀螺、蹴鞠、拔距、水秋千、五禽戏、举石、太极拳、干戚舞、角力、扛鼎、投壶、燕濯、玩石锁、放风筝等,几十幅古代体育运动图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纵观几大景观,其意蕴或厚重,或大气,或灵秀,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脉络,给人方向,给人自信,其育人效果远不是花花草草、标语口号、橱窗板报所能达到的。
  文化的价值在于链接过去、现在与未来。在环境文化建设上,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尊重历史,珍视遗存,善于“拿来”,呈现原生态的文化风貌,没有愧对历史,没有让历史遗存变成文化空巢。并且,这样的环境建设也是对学校“教育生态丰富、文化个性鲜明”的办学定位的形象呈现。学校的实践证明,文化建设来自历史就是来自自然,来自自然才最为贴切;所谓贴切,就是属于“我”,属于“我们”,属于独特的“这一个”。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教育局
  江苏南京 2112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学习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较为稳定的特征,主要包括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和学习行为等内容。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具有如下特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自我评价、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其中,积极的自我评价是学生个体自信心的表现,是对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各方面的自我肯定。但是,现在的学业评价,多以他评为主。在以他评为主的评价制度中,学生形成了被动、依赖的习惯,导致学生缺乏自我学习能
【摘要】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环境或情景的创造,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社会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已表现出一些明显的不足,我们提出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来提高小学英语学习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英语教学现状,探讨了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相关实施过程,最后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了实施应用,探索研究一些符合学生
摘 要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而不是简单的功利的联系,除了服务和指导的关系外,教育理论本身的独立存在和发展同样是有意义的。我们必须用理性的态度重新建构两者的关系,既要更好发挥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又要让教育理论得到独立探索和自我建构的权利。  关 键 词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对话与博弈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1-0005-
公民法治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多元价值的冲击导致儿童价值紊乱,违法低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在小学阶段开展遵纪守法教育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效开展法治教育呢?显然,由于受年龄和阅历所限,小学生不可能完全理解平等、自由、安全、共同福利等抽象的法律概念,但规则意识作为法律的初步形态,却可以成为法治启蒙教育的有效抓手。孩
本刊记者:于司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引发了社会热议。您能否谈一谈,此次《意见》颁布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于长学: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早已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作
顾逸飞,张家港市第二中学校长,苏州市“十杰教师”,在《教育参考》《江苏教育研究》《中小学校长》等报刊发表文章三十多篇。  2010年9月10日清晨,张家港市第二中学校门前,两排手捧鲜花的少女含笑而立。在她们前面,同样身姿挺拔的,是新上任的顾逸飞校长和二中的所有行政领导,他们的脸上,同样洋溢着春风般的微笑。  这鲜花、微笑、敬意迎接的,不是领导、来宾,而是二中最平凡的老师。在惊喜中,教师们心中感动莫
【一般资料】  小强,男孩,10周岁,汉族,小学四年级,他个子高高的,身材偏胖,看起来像六年级的孩子。小强家里一共四口人:外婆、爸爸、妈妈和他。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在附近工厂做工人,外婆是小强的主要陪伴人,而且格外疼爱孩子,总是希望自己时刻保护他。  【个人自述】  今天,我看见五年级的一个大同学欺负小同学,就想教育他,没想到我俩打了一架,但那个被他欺负的小同学不仅没有来帮助我,还嘲笑我,我很伤
学生社团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和培育学生体艺潜能和特长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具有自主性、兴趣性、活动性和选择性特点的学生社团正日益受到重视。2015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下发文件,首次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类,为学生社团建设的转型升级指出了方向。在此理念下,许多学校纷纷行动起来,把学生社团纳入拓展性课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中的地理题材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只有坚持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引领学生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实践,才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生活能力,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程;地理题材教学;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8-0028-04  小学品德课程中的地理题材内容源于生活,自当服务于儿童生活。但是,在教材中,地理题材的内容
程新民,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理事长,潍坊外国语学校校长,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山东省十大潜力校长,2007年中国思想校长,潍坊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潍坊市人民政府督学,山东省齐鲁名校长。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数学求异思维》《布局起点 赢在终点》等10本教科研论著。  这是一片充满创新精神的土地。19项潍坊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等奖项,21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等高端媒体的报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