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深化现象是我国目前教育发展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其直接后果是使教育的信息甄别功能加强和生产功能削弱,导致知识失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深化的现状出发,分析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深化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对我国高等教育深化问题的解决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深化,知识失业,高等教育投资。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2-0095-04
[收稿日期]2005-09-19
[作者简介]尹希果(1972-),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王燕飞(1982-),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教育深化(educational deepening)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获得高学历的就业者由于市场就业压力而不得不从事那些本来并不需要高学历的一般性工作。教育深化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从个人角度看,随着教育供给的增长,个人能从教育中获得比接受教育支付的成本更多的收益,使得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持续扩张;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看,又存在一个最优教育年限,当个人接受教育的年限为最优教育年限时,教育产生的社会效益才是最高的。二者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便是教育深化。教育深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教育的信息甄别功能加强,而使其生产功能弱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任何教育水平都不足以保证就业,造成知识失业。
1我国高等教育深化的表现
我国的高等教育深化现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模式与实践相脱离的具体表现。分析我国教育深化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其一,高等教育超速扩张,表现在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远远超过了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增长,超过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其二,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占整个教育投资的比例失调,表现在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占整个教育投资的比重过大;其三,私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长过快,表现在高等学校学费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居民可支配性收入的增长。
1.1高等教育超速扩张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应保持一定的扩张速度,以保证国家建设有足够的智力相支持。但高等教育超速扩张,会使社会智力富余,导致就业不足,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表1描述了1998~200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超速扩张的现实情况。
表2显示,自1999年开始,人口的自然增长一直较为平缓,保持在7‰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到2002年出现了负增长。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率却一直持续增长,从1999年的2.17%飙升至2002年的29.05%,远远超过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和普通高等学校就业率的增长。
1.2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比例的失调
高等教育耗费巨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我国高等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由于教育经费的有限性,对高等教育投资增多,也就意味着对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的投资减少,而且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情况,整个社会资源也是有限的,对教育投资过多,也就意味着对经济建设等其它方面的投资减少,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其他方面的发展,对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是不利的。
1998~2002年期间,我国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整个教育投资的比例严重失调,大大超过了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的投入量。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为3010.00亿元,占到了整个中央教育经费支出的91.78%,1999年为3348.31亿元,占教育经费支出的93.08%,2000年增长到3857.28亿元,占整个中央教育经费支出的95.00%,2001年、2002年也保持在90%以上。如此大的投入比重,使得我国本来就不十分发达的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造成高等教育供给超过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的供给,出现超额现象。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发育迟缓,而高等教育又因缺乏合格的智力供给,导致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和严重的就业不足。
1.3私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增长过快
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育经费相当有限,如果对高等教育实行免费教育或义务教育,既不可行又不经济。因此,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收费制度,在国家进行教育投入的同时,私人也会支出相应的费用。但私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也只能是适度的,因为如果超出一定的限度,严重到影响人们的生活,不仅会降低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福利增长,还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扭曲,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集中在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免费制度,私人几乎不用花费任何教育费用。到90年代逐步开始收费,尤其90年代后半期,大学生人平均学费上涨至4500元/年左右,是90年代初的几十倍,而同期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仅增长两倍多。大学学费的急速增长,使私人的高等教育投资在整个居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和人口的再生产以及生产的扩大再生产。
据统计,我国大学学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46.15%,比发达国家高出了几倍,加拿大的比率仅为7.2%。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8年城镇小康型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为16275元,如果三口之家日常开支按月人均300元计算,一年需10800元,年结余5475元。这5475元还要承担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制度改革增加的各项支出。即使对小康家庭而言,目前的学费也已是他们承受的极限。如果把贫困、温饱型家庭加起来,有91%的城镇居民承担不了学费提高带来的经济压力,更不用说农村的家庭。
2我国高等教育深化产生的原因
2.1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选择
对于我国政府而言,对高等教育进行重点投资在目前是最理性的选择。因为高等教育有着很强的外部性,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对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比较高的,它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比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高。
从社会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占到了总人口的70%,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有助于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高等教育不仅可以为未来经济发展培养和储备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后备人才,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就业缓冲,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再者,居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而且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潜在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从我国政府的角度来看,投资高等教育,是一种完全符合国家利益的长期理性行为。
2.2私人对高等教育需求持续扩张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居民对高等教育表现出更大的热情。这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对政府的教育政策富有弹性,只要招收政策稍微变动,高等教育的需求便会表现出很大的波动。而使得私人教育需求随社会教育供给增长扩张的内在动因主要是基于教育信息甄别功能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对不同教育程度收入预期的改变。
教育的信息甄别功能是人们通过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给予受教育者不同的认可度,即从职工接受教育的难易程度和水平,来判断哪些是好职工,哪些是差职工,比如招聘者对同样都具有大学教育的求职者,认为获得了研究生文凭者的能力可能会更强一些,即使是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招聘者也更倾向于选择研究生。由此就使得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收入预期改变,较高学历者对较低学历者形成就业压力。而且,由于公共部门提供的教育,个人付出的教育深化成本虽然也在上升,但相对于预期收益的上升要缓慢得多。于是,对个人而言,尽可能接受教育便成为了最优决策,从而引起私人对高等教育的超额需求。
2.3社会最优年限的作用
所谓社会最优教育年限是指教育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教育年限。在这个年限之下,教育的社会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教育的扩张有利于增加社会收益,但是一旦超过这个年限,教育的社会边际成本将大于边际收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由于高等教育投资耗费巨大和对学生的补贴增加,其收益曲线并不同于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的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是递增的,高等教育超过社会最优教育年限后,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如果一个国家的居民受教育的平均期限等于这个国家的社会最优教育年限,那么这个国家将表现出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良好局面,社会能够有效地吸纳教育所提供的智力总和。
对于现阶段的我国政府和私人而言,选择投资高等教育都是非常有利的。但社会最优教育年限又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高等教育产生的社会收益的大小。因为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政府和私人,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会从本身的利益出发,不断地将资金投向高等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向高学历看齐,最终导致社会就业门槛螺旋式上升。但社会最优教育年限规定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单个岗位对智力的需求,一个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如果必须要研究生才能获得,那么对于社会而言,研究生部分的教育将形成一种现实投资与潜在收益长期并存的局面。而这种潜在的收益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边际递减,如果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有效地吸收这一部分智力,那么教育深化的投资收益将极其微弱,整个社会的高等教育社会收益降低。
所以,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深化是高等教育投资主体与社会的成本收益分歧带来的必然结果。
3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深化问题的对策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技术、人才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高等教育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的投入,而高等教育深化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我们有必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消除或减轻我国高等教育深化的问题。
3.1转变个人教育观念
由于我国在教育评价机制上还主要依据分数和学历,所以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成果的认识也主要集中在分数和学历上。这就使得个人一味地追求高分和高学历,而不重视所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而对于个人,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分数也不是为了学历,而是能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将接受教育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所以,个人对教育的认识应不仅仅停留在分数和学历上,高学历带来的不一定是高收益,个人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应该盲目的追求高学历。
3.2改善政府教育投资结构
我国教育总体上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和初级教育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而中、高等教育则属于非义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在目前还只能理解为人们有义务接受的教育,而并不是政府对人们提供免费的基本教育。所以,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投资还基本上是:对于私人,不仅要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投入资金,义务教育也要投入一定的费用;而政府的教育资金则主要投向高等教育。要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深化问题,就应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错误的投资结构,在政策实施和投资的选择上,向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倾斜,加大政府资金对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的投入比重,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免费的基础教育,避免高等教育投资过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3.3调整教育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科类结构。经过几次大的调整后,我国基本形成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十个学科组成的高等教育科类体系。这种科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己经能够反映我国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但仍有不足。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而言,我国高等教育中法学、医学等学科相对薄弱,而这些学科所培养的恰是我国融入全球经济、迎接21世纪经济浪潮的急需人才;
2)层次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的本、专科教育层次结构偏离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层次结构的需求。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求大量的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所需人才结构重心偏低。但我国却偏向于重视本科教育的发展,造成本科层次人才供给过剩和专科层次人才需求缺口并存的局面。
正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不足与就业缺口的现象同时并存,形成结构性失业问题。这种不合理的教育结构,势必会加重我国高等教育深化的程度。因此,我国应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逐步调整我国的教育结构。
3.4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
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不能完全由政府投资。我国教育资源有限,高等教育巨大的耗费不是单靠政府就能承担,而私人毕竟承受能力有限,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通过增加学费来实现。所以,这就需要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广开源路,借助市场强大的投融资功能,为高等教育提供丰富的资金来源。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是解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金匮乏,教育投向背离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曾晓虹.论经济发展中的教育深化.学海,2000,(5).
3夏业良.就业导向的偏离.北京青年报,2002-07-22.
The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l Deepening
Yin Xiguo Wang Yanfei Tan Zhixiong
(College of Trad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0)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al deepening is one of the serious problems in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day,which strengthens directly the examination function of education,while weakens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of education.That may lead to the educated unemployment and waste the social resources.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l deepening,analyzes the essential reasons of it and put th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concret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al deepening,educated unemployment,higher educational investment.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深化,知识失业,高等教育投资。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2-0095-04
[收稿日期]2005-09-19
[作者简介]尹希果(1972-),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王燕飞(1982-),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教育深化(educational deepening)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获得高学历的就业者由于市场就业压力而不得不从事那些本来并不需要高学历的一般性工作。教育深化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从个人角度看,随着教育供给的增长,个人能从教育中获得比接受教育支付的成本更多的收益,使得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持续扩张;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看,又存在一个最优教育年限,当个人接受教育的年限为最优教育年限时,教育产生的社会效益才是最高的。二者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便是教育深化。教育深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教育的信息甄别功能加强,而使其生产功能弱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任何教育水平都不足以保证就业,造成知识失业。
1我国高等教育深化的表现
我国的高等教育深化现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模式与实践相脱离的具体表现。分析我国教育深化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其一,高等教育超速扩张,表现在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远远超过了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增长,超过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其二,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占整个教育投资的比例失调,表现在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占整个教育投资的比重过大;其三,私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长过快,表现在高等学校学费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居民可支配性收入的增长。
1.1高等教育超速扩张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应保持一定的扩张速度,以保证国家建设有足够的智力相支持。但高等教育超速扩张,会使社会智力富余,导致就业不足,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表1描述了1998~200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超速扩张的现实情况。
表2显示,自1999年开始,人口的自然增长一直较为平缓,保持在7‰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到2002年出现了负增长。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率却一直持续增长,从1999年的2.17%飙升至2002年的29.05%,远远超过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和普通高等学校就业率的增长。
1.2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比例的失调
高等教育耗费巨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我国高等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由于教育经费的有限性,对高等教育投资增多,也就意味着对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的投资减少,而且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情况,整个社会资源也是有限的,对教育投资过多,也就意味着对经济建设等其它方面的投资减少,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其他方面的发展,对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是不利的。
1998~2002年期间,我国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整个教育投资的比例严重失调,大大超过了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的投入量。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为3010.00亿元,占到了整个中央教育经费支出的91.78%,1999年为3348.31亿元,占教育经费支出的93.08%,2000年增长到3857.28亿元,占整个中央教育经费支出的95.00%,2001年、2002年也保持在90%以上。如此大的投入比重,使得我国本来就不十分发达的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造成高等教育供给超过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的供给,出现超额现象。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发育迟缓,而高等教育又因缺乏合格的智力供给,导致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和严重的就业不足。
1.3私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增长过快
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育经费相当有限,如果对高等教育实行免费教育或义务教育,既不可行又不经济。因此,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收费制度,在国家进行教育投入的同时,私人也会支出相应的费用。但私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也只能是适度的,因为如果超出一定的限度,严重到影响人们的生活,不仅会降低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福利增长,还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扭曲,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集中在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免费制度,私人几乎不用花费任何教育费用。到90年代逐步开始收费,尤其90年代后半期,大学生人平均学费上涨至4500元/年左右,是90年代初的几十倍,而同期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仅增长两倍多。大学学费的急速增长,使私人的高等教育投资在整个居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和人口的再生产以及生产的扩大再生产。
据统计,我国大学学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46.15%,比发达国家高出了几倍,加拿大的比率仅为7.2%。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8年城镇小康型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为16275元,如果三口之家日常开支按月人均300元计算,一年需10800元,年结余5475元。这5475元还要承担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制度改革增加的各项支出。即使对小康家庭而言,目前的学费也已是他们承受的极限。如果把贫困、温饱型家庭加起来,有91%的城镇居民承担不了学费提高带来的经济压力,更不用说农村的家庭。
2我国高等教育深化产生的原因
2.1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选择
对于我国政府而言,对高等教育进行重点投资在目前是最理性的选择。因为高等教育有着很强的外部性,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对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比较高的,它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比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高。
从社会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占到了总人口的70%,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有助于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高等教育不仅可以为未来经济发展培养和储备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后备人才,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就业缓冲,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再者,居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而且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潜在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从我国政府的角度来看,投资高等教育,是一种完全符合国家利益的长期理性行为。
2.2私人对高等教育需求持续扩张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居民对高等教育表现出更大的热情。这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对政府的教育政策富有弹性,只要招收政策稍微变动,高等教育的需求便会表现出很大的波动。而使得私人教育需求随社会教育供给增长扩张的内在动因主要是基于教育信息甄别功能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对不同教育程度收入预期的改变。
教育的信息甄别功能是人们通过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给予受教育者不同的认可度,即从职工接受教育的难易程度和水平,来判断哪些是好职工,哪些是差职工,比如招聘者对同样都具有大学教育的求职者,认为获得了研究生文凭者的能力可能会更强一些,即使是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招聘者也更倾向于选择研究生。由此就使得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收入预期改变,较高学历者对较低学历者形成就业压力。而且,由于公共部门提供的教育,个人付出的教育深化成本虽然也在上升,但相对于预期收益的上升要缓慢得多。于是,对个人而言,尽可能接受教育便成为了最优决策,从而引起私人对高等教育的超额需求。
2.3社会最优年限的作用
所谓社会最优教育年限是指教育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教育年限。在这个年限之下,教育的社会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教育的扩张有利于增加社会收益,但是一旦超过这个年限,教育的社会边际成本将大于边际收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由于高等教育投资耗费巨大和对学生的补贴增加,其收益曲线并不同于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的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是递增的,高等教育超过社会最优教育年限后,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如果一个国家的居民受教育的平均期限等于这个国家的社会最优教育年限,那么这个国家将表现出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良好局面,社会能够有效地吸纳教育所提供的智力总和。
对于现阶段的我国政府和私人而言,选择投资高等教育都是非常有利的。但社会最优教育年限又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高等教育产生的社会收益的大小。因为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政府和私人,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会从本身的利益出发,不断地将资金投向高等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向高学历看齐,最终导致社会就业门槛螺旋式上升。但社会最优教育年限规定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单个岗位对智力的需求,一个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如果必须要研究生才能获得,那么对于社会而言,研究生部分的教育将形成一种现实投资与潜在收益长期并存的局面。而这种潜在的收益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边际递减,如果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有效地吸收这一部分智力,那么教育深化的投资收益将极其微弱,整个社会的高等教育社会收益降低。
所以,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深化是高等教育投资主体与社会的成本收益分歧带来的必然结果。
3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深化问题的对策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技术、人才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高等教育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的投入,而高等教育深化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我们有必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消除或减轻我国高等教育深化的问题。
3.1转变个人教育观念
由于我国在教育评价机制上还主要依据分数和学历,所以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成果的认识也主要集中在分数和学历上。这就使得个人一味地追求高分和高学历,而不重视所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而对于个人,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分数也不是为了学历,而是能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将接受教育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所以,个人对教育的认识应不仅仅停留在分数和学历上,高学历带来的不一定是高收益,个人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应该盲目的追求高学历。
3.2改善政府教育投资结构
我国教育总体上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和初级教育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而中、高等教育则属于非义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在目前还只能理解为人们有义务接受的教育,而并不是政府对人们提供免费的基本教育。所以,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投资还基本上是:对于私人,不仅要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投入资金,义务教育也要投入一定的费用;而政府的教育资金则主要投向高等教育。要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深化问题,就应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错误的投资结构,在政策实施和投资的选择上,向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倾斜,加大政府资金对基础教育和初、中等教育的投入比重,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免费的基础教育,避免高等教育投资过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3.3调整教育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科类结构。经过几次大的调整后,我国基本形成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十个学科组成的高等教育科类体系。这种科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己经能够反映我国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但仍有不足。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而言,我国高等教育中法学、医学等学科相对薄弱,而这些学科所培养的恰是我国融入全球经济、迎接21世纪经济浪潮的急需人才;
2)层次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的本、专科教育层次结构偏离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层次结构的需求。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求大量的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所需人才结构重心偏低。但我国却偏向于重视本科教育的发展,造成本科层次人才供给过剩和专科层次人才需求缺口并存的局面。
正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不足与就业缺口的现象同时并存,形成结构性失业问题。这种不合理的教育结构,势必会加重我国高等教育深化的程度。因此,我国应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逐步调整我国的教育结构。
3.4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
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不能完全由政府投资。我国教育资源有限,高等教育巨大的耗费不是单靠政府就能承担,而私人毕竟承受能力有限,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通过增加学费来实现。所以,这就需要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广开源路,借助市场强大的投融资功能,为高等教育提供丰富的资金来源。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是解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金匮乏,教育投向背离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曾晓虹.论经济发展中的教育深化.学海,2000,(5).
3夏业良.就业导向的偏离.北京青年报,2002-07-22.
The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l Deepening
Yin Xiguo Wang Yanfei Tan Zhixiong
(College of Trad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0)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al deepening is one of the serious problems in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day,which strengthens directly the examination function of education,while weakens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of education.That may lead to the educated unemployment and waste the social resources.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l deepening,analyzes the essential reasons of it and put th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concret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al deepening,educated unemployment,higher educational investment.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