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

来源 :农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推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国家对畜牧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了配合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快速发展,作为辽宁省主力农业院校的沈阳农业大学,以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为目标,对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进行了探索。通过一系列改革将实践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有利地推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实践技能、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642.0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2013-0180
  0引言
  高等院校的使命就是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社会不同领域的人才引领和支撑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和发达程度。动物医学专业就担负着为畜牧业经济、社会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食品行业,及科研和管理等输送人才的任务。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报告中重点阐述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为了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国家对畜牧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了配合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快速发展,作为辽宁省主力农业院校的沈阳农业大学,以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为目标,对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进行了探索。
  1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
  动物医学专业属于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在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解决工作和生活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知识的综合集成和运用能力,是指独立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新问题、攻关新课题的创新能力[1]。一般来说,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信息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生产实践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2]。实践能力是反映所培养学生个人素质及培养效果的综合性指标,同时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2007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该计划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3]。
  2加强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均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世界各国在综合国力、生存空间、科技水平、国家战略发展空间等各个领域竞争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寻求发展、赢得主动,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所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把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定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所谓“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4],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2.2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发展畜牧业经济和加强公共卫生的必然要求
  畜牧业经济是衡量国民经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非典”、禽流感、疯牛病流行之后,与动植物有关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这些都提升了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地位。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层次已上升,人们不仅关心动植物产品的营养口味,更关心其是否卫生和安全,而且对产品深层质量问题、营养价值以及生活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限制,必须培养一批熟悉动物防、检疫工作,掌握农畜产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有害生物等的污染来源、危害、监测、检疫及其控制手段,同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能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监督方法的应用技术性高级人才。
  2.3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社会竞争能力的途径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虽然聘用单位和应聘人员实行双向选择,参与公开、公平的竞争,但如果想选择一个理想的工作,决定权还是掌握在用人单位。目前畜牧行业企、事业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凭和学历已不再是用人的唯一依据,更加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思维活跃、拥有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经历的应聘者备受青睐。加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就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更好地融合,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择业竞争力,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3沈阳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案
  3.1产、学、研结合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动物医学方向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中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所谓产、学、研培养的本质要求是高校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5-6]。调动畜牧行业企事业单位参与本科学生的培养,使企事业单位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事业单位所具备的良好生产环境和完备的实践条件优势,以便为充分锻炼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将企业单位引入实践教学中,采用“校内+校外”的实习模式[7-8]。如在生物制品制造课程实习中,学生不但要设计完成实验室的实习项目,而且还可以去辽阳益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参观实习和实践,即强化了实践与创新能力,又能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文化。而且在临床实践训练中,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三年级下学期就可以进入校内实习基地—沈阳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实践动物诊疗工作,学习和锻炼宠物和畜禽疾病的诊断方法、如何用药、外科手术等技术,部分病例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诊疗方法。同时为了实现产、学、研合作,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同一些设备和技术较先进的大中型企业或防检疫部门签订实习协议,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五年制动物医学专业在四年级下学期就会安排18周生产实习,参与生产各个环节,熟悉畜牧养殖、防检疫技术、畜禽疾病治疗等,在实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9]。
  3.2鼓励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完成,利用专业教育来打基础,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行为;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来促进本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10-11],可以通过参加一些科技大赛、科技创新研究或者专业学术讲座、科研培训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通过这种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的相互融合来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12-13]。
  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学校科技创新学分的申请,把学生组成研究小组,针对于其感兴趣的领域展开研究,如学生申请的《磺胺喹噁啉(SQ)对雄性小鼠睾丸的毒性作用研究》等,项目选题依据就是部分学生对毒理学评价感兴趣,从项目设计到实施都需要学生做出大量工作。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参加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机械设计大赛、大学生食品知识技能竞赛、大学生化学课程竞赛、大学生环境生态保护科技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在竞赛中提升学生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3个类别,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3.3加强毕业论文环节中对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14-15],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和当今社会兽医行业发展的情况,将毕业论文的方向分为5种类型:(1)结合科研、生产单位实际的题目;(2)结合教师科研的题目;(3)结合实验室建设的题目;(4)推广开发项目的题目;(5)其他题目。学生兴趣不同、就业方向不同,选择的题目类型就不同,再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来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增加学生在专业的不同领域就业的机会和从事畜牧业或科研等相关工作能力。根据题目的类型把学生组织成研究小组,引导学生针对所研究的题目广泛查阅资料、集思广益,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
  在培养过程中欲从事诊疗和畜牧业管理的学生就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毕业实习,选择(1)或(4)型题目作为论文的实施方向,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制定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形成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技能、专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预考研或以后有机会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就选择(2)、(3)型题目作为论文的实施方向,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究能力、探索性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合作和分工协调能力。在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协同配合,共享资源,共同完成研究目标。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及时予以引导和帮助,并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上[16]。
  3.4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营造学术氛围,以多样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作为辅助手段
  为了完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从课程到专业多次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从2009年,畜牧兽医学院承担了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研究“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课题开始,即从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临床实习、实验室利用及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估等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又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入手不断完善课堂实验教学体系,如实施了“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开放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任务驱动法在兽医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研究”等,2011年又进一步开展了“动物医学专业基础课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的建设”,力求逐步探索和完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高校要培养实践能力强,同时具有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营造学术氛围,使培养变“被动”为“主动”[17-18]。“沈农大讲堂”每周聘请著名的学者、专家来学校讲座,该院也定期邀请国内外畜牧行业专家、研究人员或企业成功人士来院里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作学术报告,甚至某些专业课程在安排固定的学时请企业管理者来讲授。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实践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
  4结语
  全面推进畜牧兽医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现状显示,不同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还需借鉴国内外其它专业培养成功模式的经验,为推进学生创新意识、实践技能、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马怀宇,吕德国,杜国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11):102-104.
  [2] 刘兴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16(6):597-599.
  [3] 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93-96.
  [4] 王洁.中原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2(5):3.
  [5] 王永利,史国栋,龚方红.浅谈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57-58.
  [6] 刘玉玲.产、学、研相结合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J].临沂师范学院学,2002,24(1):125-127.
  [7] 董事尔,姚安林,张天军,等.产、学、研相结合,创建校企共赢的实习基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9):15-16,22.
  [8] 王红亮,樊太亮,邓宏文,周乐耘.产-学-研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9,18(3):43-45.
  [9] 潘柳燕.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J].高教论坛,2004(1):139-142.
  [10] 王平祥,唐铁军.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02-105.
  [11] 涂静萍.推进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10(4):34-36.
  [12] 张艳.论思想政治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2):92-95.
  [13] 戚甫峰,陈世夏.课内课外教育联动 培养学员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2):45-47.
  [14] 陈友华,丁远坤,高华,等.提高认识强化管理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1):42-43
  [15] 王小雪.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与绩效评价[J].教育探索,2004(8):63-64.
  [16] 黄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1):192-193.
  [17] 冯瑞胜,冯亮波.营造学术氛围,树立竞争意识,点面结合加强学风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225-225.
  [18] 刘世刚.浅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5(12):12-13.
  [19] 赵维武.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83-85.
  [20] 郑秀英,张进明,白守礼,等.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2):47-49.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旨在考察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百草霜”对大刺鳅生长、消化酶及非特异免疫活性的影响。将野生大刺鳅子一代(Mastacem6elus aculeatus)幼魚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平行,其中1组为饲喂鳗鲡配合饲料的对照组,另外3组分别为饲喂添加0.1%、0.5%、1.0%“百草霜”鳗鲡配合饲料的试验组,水温26~28℃,溶解氧5.0~6.0mg/L,pH 6.5~7.5,饲养周期为56天。结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休闲农业要素在具体区域内(现代农业园区)的适配性问题,摸索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园区的结合要素,使休闲农业成为撬动现代农业园区高效发展的支点。本研究以唐山滦南林果园区为例,分析了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与休闲农业的结合点,以及园区中休闲要素的体现方式,剖析了园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分析了休闲农业在研究区域的应用要素等问题,发现其中不足之处,从而得出现代农业园区中打造休闲要素,需要考虑地
期刊
摘要:为明确种植方式与土壤水分含量、高粱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以高梁杂交种‘通杂13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种植方式对土壤含水量、高梁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试验设3个处理方式,分别为Bl-等行距50 cm(种植密度10.5万株/hm2)、B2--比空1(行距50 cm种2行空l行,种植密度10.5万株/hm2)和B3--比空2(行距50 c
期刊
摘要:蚜虫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因其个体小、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等特点较难防治。蚜虫不仅造成植物营养成分的流失,还是植物病毒传播介体,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基因工程防治等各种方法被尝试和研究来抵御蚜虫的危害。归纳和总结了不同蚜虫防治措施的特点和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蚜虫防治研究提供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蚜虫;棉花;防治;凝集素基因  中图
期刊
摘要:空间句法可以将空间形态抽象为客观量化的数据,表达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的空间形态研究角度。通过空间句法的应用,以文献资料和调研资料为依据,利用Depthmap软件对太谷古城空间进行研究。选取明清时期和现今2个时期太谷古城地图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古城道路系统抽象成的轴线模型和线段模型,得到古城的整合度、可理解度、选择度、熵值等特征值,针对不同的空间形态采用相应的景观设计手法。在2个
期刊
摘要:在讨论分析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乡村农业发展趋势与成功经验,结合农业和农村的基本国情,提出了3E农业发展模式;并以伏羲农园发展运营模式为实践,论证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3E农业为理论基础,以低碳高效为目标,以生态循环为核心,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实现城乡统筹联动发展;最后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背景出发,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浅析了发展3E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
期刊
摘要:为筛选NaC1胁迫对葡萄影响的主要指标,建立评价葡萄抗盐性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以沙培1年生‘达米娜’葡萄自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6个浓度NaCI胁迫10天后,葡萄根系和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片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H202含量、抗氧化酶(SOD、CAT、POD、APX)活性、植株新梢长度和总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着NaC1浓度的升高,根系和叶片相对电导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叶片超氧阴离子产
期刊
摘要:为了解决当前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模式下农机社会化公共服务供求不足,本研究基于赣粤两省粮食种植户的调研,运用多元Probit模型分析方法,探讨影响粮农农机化服务购买需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村交通条件对粮农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户主职业、实际耕地面积对粮农社会化服务需求呈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
期刊
摘要:扩大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生产,对促进小麦供给侧改革、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对河南等省农户、农业企业和农业部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现状,指出存在着专用小麦供应不足、育种工作和配套技术研究推广力度不够、规模化种植和单种单收水平较低、企业农户联结松散、优质不优价没有根本解决、收储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研究推广良种及配套技术,推进规
期刊
摘要:园林植物造景也被称为“软景”设计,作者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和对南北方若干小区植物现状的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福州市和秦皇岛市2个新建的居住小区作为对象。通过对这2个小区植物景观进行全面分析,以小见大,阐述了南北方植物造景存在的5点差异,并且简单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3个原因。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使从事植物造景的工作者、景观从业者更好地了解南北方植物造景存在的差异,对以后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园林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