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新品种窑归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了窑归1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及综合表现,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 当归;窑归1号;选育经过;特征特性;综合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23 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91-02
  Breeding Selec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Angelica sinensis(Olive)Diels New Variety Yaogui No.1
  HE Yin-sheng 1,2 LIAO Chao-lin 2 * YOU Jin-wen 1,2 ZHANG Mei-de 1 WANG Hua 2 GUO Han-jiu 1,2
  AI Lun-qiang 2 LIU Hai-hua 2
  (1 Institut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Medicines Sub-centers,Enshi Hubei 445000; 2 Enshi Jiyuan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bstract The breeding process,characteristics,yield and integrate performaces of Yaogui No.1 were summarized,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ere introduced,in order to provide preferences.
  Key words 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Yaogui No.1;breeding process;characteristic;integrate performaces;cultivation techniques
  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其干燥根入药,中药名当归。其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可用于月经不调、血虚或血瘀、经闭、痛经、崩漏、跌打损伤、产后腹痛、血虚肠燥便秘等症,素有“补血圣药”、“妇科第一圣药”、“十方九归”之称,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1-3]。
  当归主产于甘肃等地,湖北省有较大范围的当归适生区,其中以主产于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一带的当归最具盛名,因其药材“皮色橙黄、肉质乳白、柔软芳香、横切面有菊花纹心”,且独具天然富硒等特色而被称为“窑归”。近年来,当归主产区甘肃等地因生态系统破坏面临产业转移压力,而在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表》(中药材)中,湖北被确定为当归等中药材品种的优势区域;窑归产区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腹地,随着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窑归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传统品牌和特色药材之一,其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但多年来,窑归栽培用种普遍为当地农家品种,田间表现良莠混杂,难以管理,加之当归生产用种多为药农“采大留小”的自留种,由此不能很好地保持窑归这一地方品种的种性,严重制约产区窑归的产量及品质。为此,围绕育成遗传资源稳定、生物学性状整齐、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一致、根形好、长势强、药材产量与对照(农家品种)相当或增产10%以上、质量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的当归新品种的培育目标,开展了窑归的品种选育初步工作,以期为实现恩施州委、州政府在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振兴窑归等传统品牌的战略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4-5]。
  1 窑归1号选育经过
  窑归1号系用湖北恩施石窑优势地方当归种质资源与鉴定筛选的外引种质资源进行相邻种植,收取石窑当归植株种子,以其实生苗后代经世代扩繁,系统选择育成。
  1999年,从其种质资源圃内植株茎色稳定的3类群体(紫红茎、绿茎和紫绿茎)中,初选单支全归较大、主根粗长、表皮黄棕色、香气较浓郁的当归根各50条分区种植,各区相互隔离,区内不予隔离,各采收石窑当归自然籽逾1 000粒;2000年进行实生籽播种;同年秋,采挖实生籽后代根,按单株选择法,各从中选择出单支全归较大、主根粗长、表皮黄棕色、香气较浓郁的健壮当归根64条;2001年,各在30 m2的试验地中栽植入选单株,观察比较其生长和结籽情况,并隔离繁殖,单独收籽;2002年进行实生籽播种,每个单株的种子分区播种;同年秋采挖实生籽后代根,从中筛选出10个表现较好的株系,并各定植于300 m2的试验地中扩繁,进一步进行观察比较;2003—2004年,将上述筛选的10个株系连续2年进行比较筛选,特别注重花茎高、分枝数、头穗种子成熟期等花期性状的观测筛选,并从中进一步筛选出表现较好的株系各3个(共9个);2005—2006年连续2年进行比较筛选,结合前几年的观察结果,各选留1个株系(共3个);为加速育种进程,尽快选出品种供生产上利用,于2007年将头年所选择的3个株系进行扩繁,作为参试材料;2008—2009年连续2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以当地大田栽培种石窑当归(田间混合种)为对照,确定“05-01当归”为优选品系;2009—2011年进行了连续3年的小规模多点试种推广;2012年9月该品系通过了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组现场考察;2013年4月,获得品种审(认)定证书,“05-01当归”被命名为“窑归1号”。
  2 特征特性   植株半开张,生长势较强,开花期株高130 cm左右,开展度57 cm左右,茎杆紫红色。成药期叶柄绿色,基生叶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根系黄白色,根形多独根形,分枝较少,主根长30 cm左右,芦头径粗3 cm左右,对根腐病的抗(耐)性一般。据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检测,窑归1号药材含水分6.9%、总灰分6.9%、酸不溶性灰分1.5%、浸出物50.1%、总挥发油0.5%、阿魏酸0.067%,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规定的当归质量标准。
  3 产量及综合表现
  该品种于2008—2009年连续2年参加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的所内品系比较试验,2008年平均产量(鲜重,下同)11 079 kg/hm2,比对照品种恩施市红土乡石窑村大田混合种增产13.23%,差异达显著水平;2009年平均产量10 744.5 kg/hm2,比对照品种恩施市红土乡石窑村大田混合种扎根产11.35%,差异达显著水平。2009—2012年,“05-01当归”在省内当归主产区进行了推广,结果表明,与当地栽培的当归品种相比,该品种植株高大,生长势强,产量高,一般达10 650~11 250 kg/hm2,无论其全归质量、主根质量等性状,均显著高于目前生产上当归大田栽培种;且其根形较整齐,单支当归大,便于单支片加工且损耗小,且其香气特浓,一级品率高,商品性优,受到当地药农广泛欢迎和好评。
  4 栽培技术
  窑归1号采用早春播种、冬前收获的一年生栽培方式。宜选择海拔1 500~1 800 m,年降水量1 400~1 900 mm、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阳坡荒地或休闲地。忌连作。采用定穴播种,合理密植,穴距20 cm,采用密植稀定独苗栽培技术。若按3 m×6 m开厢,保苗249 750株/hm2。播后及幼苗期,一般覆盖秸秆或新鲜树枝以遮光保湿。当归喜肥,通常在6月下旬和8月上旬,及时追施适量磷酸二氢钾等复合肥,不可偏施氮肥。当归喜较湿润的土壤环境,天旱时应进行适量灌溉,雨水过多时需开沟排水,生长后期田间尤忌积水。综合防治病虫害,合理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无公害的农药。种子生产主要栽培技术要求(包括隔离等)同湖北省地方标准《中药材当归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结籽期种株返青前,追施磷酸二铵100 kg/hm2;果皮黄棕色,果穗下垂时为采种适期[6-7]。
  5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24-125.
  [2] DB42/T 472-2008石窑当归[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 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农作物审(认)定品种手册[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76-177.
  [4] 廖朝林,由金文.湖北恩施药用植物栽培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09-215.
  [5] 由金文,何银生,廖朝林,等.石窑当归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10):21-25.
  [6] 何银生,廖朝林,郭汉玖,等.石窑当归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140-141.
  [7] 何银生,廖朝林,由金文,等.石窑当归种子生产技术规程[J].中国现代中药,2010(10)15-18.
其他文献
摘要介绍了武陵山区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精细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科学施肥、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供该地区玉米栽培参考。  关键词玉米;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武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072-01    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饲养业和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其种植面积和产
摘要 采用地块抽样法,2010—2013年对遂川县茶小绿叶蝉发生情况和不同的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县茶小绿叶蝉的发生呈上升趋势;通过调查比较春、秋茶采摘方式、套种豆类作物不同种植方式,茶园除草不同管理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发生程度的关系,发现及时分批采摘茶叶、严禁茶园套种豆类等作物、及时除草等措施对控制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效果非常明显。依据调查结果提出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对策。  关键词 茶
摘要对6种葛藤绿肥N、P、K、Ca、Mg、S、Fe、B、Mn、Cu、Zn、Mo营养元素含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葛属是含N、P、K高的绿肥,且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在6种葛藤中,属于二级有机肥的有葛麻姆和葛藤;其余的粉葛、热研17号爪哇葛藤、越南葛藤、三裂叶葛藤都属于三级有机肥。  关键词 绿肥;葛属;营养元素;含量;品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 S142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
摘要 综述了嫁接对茶树良种化的作用,介绍了云南省茶树良种化嫁接技术,包括嫁接方法及时间、砧木与接穗选择、嫁接管理等内容,以期为云南茶区的嫁接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树;良种化;嫁接技术;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S88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066-01  云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茶区之一,截至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36.67万hm2,产量20.7万
摘要 分析了固原市旱地玉米生产现状、发展优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品种选育更新、培育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对策,以指导旱地玉米的生产。  关键词 旱地;玉米;生产现状;发展对策;宁夏固原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61-01  固原市是宁夏旱地玉米主要种植地区,近年来随着固原市草畜产业发展和玉米经济效益的
摘要 利用30年整编气候资料、土地利用现状、数字高程模型DEM、社会经济数据、暴雨山洪灾害调查数据,通过GIS软件对内蒙古正蓝旗暴雨灾害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从致灾因子、孕灾因子、受灾因子等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对各个因子进行积运算得出综合危险指数,最终对危险指数进行自然断点分类获得不同等级的灾害区域。区划结果能直观反映出山洪灾害的区域性差异,能为精细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案。  关
摘要 研究有机无机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只考虑肥料成本的情况下,在相同氮素水平条件下,20%有机无机复合肥(10-4-6)、20%有机无机复合肥(10-5-5)纯效益与配方肥相仿,其次是16%有机无机复合肥(14-0-2)、16%有机无机复合肥(14-2-0),最后是15%有机无机复合肥(6-4-5)、15%有机无机复合肥(8-3-4);从肥料投入产出比来看,16%有机无机复合肥(14
摘要 介绍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症状、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并提出综合防控技术,以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发生症状;发病条件;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6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39-02  冬油菜是井冈山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是农民食用油的主要来源,在农业生产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油菜病虫害尤其是油菜菌
摘要 通过对江西省吉水县目前林下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探索吉水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对策;江西吉水  中图分类号 F3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80-02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初级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
摘要 从检测机构、仪器设备、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介绍了盐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情况,简要分析了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 农产品;安全检测;问题;对策;江苏盐城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77-02  盐城市工业污染较少,生态环境好,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