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宗教中的人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xiangzhuce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政治处理的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事情。与之相比,伟大的宗教则通常声称它们有权利统治全部生活。”彼特沃克在《弯曲的脊梁》一书中,继续将无所不包的极权主义运动置于宗教视域中考察,他所提醒的是这样一种反观:极权政治与宗教的竞争,可能是源于政治在群体性精神渴求与权力结构中的宗教变体身份。
  当我们发现亟缺科学常识的人同样可以声称“相信科学”,“科学”的内涵便已经异化,成为一種信仰。这种信仰与纳粹德国“元首永远正确”的信念却别无二致,它们都坚信这世上存在绝对正确、无所不能和亘古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现在所信奉的“科学”或者“希特勒”,而其间出现的“小错误”只是具体方式上的瑕疵。考虑到纳粹德国和宣传“科学信仰”的民主德国之间的先后关系,书中指出了这两种看似迥异的信仰间隐秘的承接关系。
  极权政治似乎在人类心灵的宗教独霸时代到近代科学理性的过渡之间,辟出了一条“政治宗教”的道路,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世俗生活秩序与神圣精神追求的双重渴望,《弯曲的脊梁》则用可索引的详尽资料入木三分地剖析了纳粹德国和民主德国使用宣传手段所完成的部分,但书中最值得玩味的却是政治宗教中人们的反应。
  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只存在一条统一的评价标准,那便是“是否有切实的成就”—可以将其理解为“政绩型合法性”。再强大的宣传也敌不过人们对“看得见的好处”的固执,于是宣传影响力的消退几乎必然伴随着战争的失利或是经济的衰退。当本该是顺势而为、锦上添花的宣传手段被极权主义异化成维系权力的重要工具时,人们终于发现事实并非那样美好。但一开始便以“绝对正确”作为根本前提的极权主义信仰,却几乎必然无法容忍公开的质疑和反思:“两个体系都没有为重要批评提供公共论坛,宣传和武力监管着它。”
  彼特沃克蘸着黑色喜剧色彩将这一矛盾的情景描绘成:为了达到“公开的一致性”所作出的“公开的伪善”。“它们塑造的公民是,在命令下欢呼,在公共场合谈论正确之事,甚至相信宣传告诉他们的一些或许多内容,但这些行为都只是表面的而非发自内心的。”政治宗教中的每一个人即便不会完全表现出别人期待的样子,但起码他们清楚别人在期待什么。
  在行动上,人们的容忍和配合看起来是全方位的。东德的几乎每一位公民都会参加好几个群众组织,比如德苏友好协会;两种体系中的许多普通公民都被选作了“宣传员”或者“鼓动员”;人们欣然接受顺从所带来的“小恩惠”,比如假期、升迁、出国旅行的机会等等。他们既没有理由不接受这些“恩惠”,也没有理由不害怕那些幽灵般存在的恐怖惩罚。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与这种体制密不可分,书中引用了哈尔伯格的观点,认为东德知识分子并不是主要因为监禁或酷刑才选择顺从,他们更多的是担心专业受到阻碍。不过,相互作用的另一面是,本该是极权主义坚定维护者的官员群体开始动摇甚至瓦解,哈维尔描述了这种精神真空对官员造成的影响:“这个国家正被无个性的官僚们所操纵,他们公开宣称支持革命意识形态,但是他们照料的只是自己,而且不再相信任何东西。”
  最终,当人们公开以行动撕破表面的和平时,一切已经太迟了。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信仰在人们心中无以伦比地重建,继而又轰轰烈烈地毁灭,其间穿插着体制与人的寸土必争的较量。人们极其随意地表示顺从,却又近乎苛刻地坚守底线。人,并不是政治宗教的玩物,或许相反才对。
其他文献
去医院看病,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那些面无表情,冷语冰言的医生。遇到此类医生,大多数病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心里是很难受的。有时常会突发奇想,怎么我们的院校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不会笑,不懂慈悲为怀的人呢?世界曾流传一句谚语:医师的笑脸是最好的良药。稍有社会阅历的人,大都理解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上小学的孩子同样不喜欢那些一进课室就板起脸,表情像一把硬棕毛刷子那样的老师。遇到这些不苟言笑,话语呆板无趣,或开口伤人
下一个帝国  【美】《大西洋月刊》5月  穿越非洲,满眼所见,新的铁路已经铺就,新的高速公路已经通车,港口正在加深,商业合同正在签署。这种前所未有的建设速度,是由中国人主导的服务于中国对原材料永不满足的需求。中国所做的一切,是改变了非洲的面貌,还是像西方一些人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掠夺?  在非洲,著名的坦赞铁路是由中国在1970年代援建的,花费了5亿美元,在“文革”的背景下,这是一笔天文数字的花费。
包括每日提款额限制、不得在定期存款到期以前提款、定期存款到期强制续存等内容的全面资本管制;重组银行体系,第二大银行大众银行(Laiki)账户上有保险存款超过10万欧元部分可能直接没收25%~30%;对免于没收的其它银行存款将征收存款税……小小塞浦路斯的金融危机及其解决方案震动了国际金融市场,人们由此窥见了欧元区和欧盟金融危机的不确定性依然居高不下,对欧洲经济走势的信心动摇,更看到了风行国际投资界的
反腐败最终指向的是政治生态的革新,需要党的自身建设来提升执政党的公信力。2014年8月底,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党的制度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  在深化改革和强力反腐势必要借重权威的环境下,如何推进党内民主,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教授。单一监督的边际递减效应  《南风窗》:你怎样看我们今天的政治生态?  王长江:所谓政治生态,实际上是政治
对于我的同事袁清华来说,一年几次购买种子是众多工作的重中之重。小毛驴市民农园是一个生态农业基地,以蔬菜种植为主,每年要为北京1000多个家庭配送蔬菜,袁清华需要购买的种子加起来近200种。袁清华是科班出身的新农夫,提到种子问题他连连摇头。对他来说,好的种子需要发芽率高,适应北京的气候,抗病虫害,最后长出来的蔬菜老百姓还爱吃。  听起来并不困难,但到选择的时候不得不极为慎重。首先是选择声誉较好的种子
必须保持民意的理性表达,防止打砸抢过激行为,也要警惕个别媒体从商业利益出发夸大其词、煽动舆论。  历史上,大国的崛起都是通过危机中的主动求变,逐步实现从边缘走向世界的中心。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和所处环境在过去10年中保持了稳定,因此总体上仍以延续性和稳健性为主。但在具体层面,中国外交在这10年遭遇了许多从未有过的挑战,这些挑战冲击的不仅是中国外交的传统惯例,也包括中国外交过去30年的基本理念和根基。
在希腊欠下数额巨大的外债时,该国人民却大力抗议,谴责对其国家自主权的“干涉”。诚然,为了换取欧洲可观的经济援助,希腊独立管理国家的能力将受到限制。但问题是,关于希腊主权严重受损的控诉是否真的合理?  民族国家主权的理念植根于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它以各国内务不受外国力量的干涉作为国际关系中的指导原则。将这一逻辑推至极端,国家主权的实现需要把一个国家在国土上和关系上与其他国家分割开来。事实上
今天我们思考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处的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利益与价值的分化竞争,而这种分化有其产生的特定体制结构与文明状态。在此语境中,自由主义遭到了各种质疑和挑战,比如强调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为各种保守、激进或者混搭的方案提供背书。对此,中国的自由主义应当正视自身的理论发展问题(这并不意味着轻视实践问题),以一种丰富壮大自我的方式把中国特殊论的质疑消解和转化,克服教条心智而实现
10几年前,意大利哲学家博比奥(Norberto Bobbio)出了一本小书《赞美温柔》,该书的主文就是《赞美温柔》这篇论文。  在这篇文章里,他指出人类的德行发展,都是强者的阳性道德,以征服、胜利与支配为主。这种德行观其实是错的,它应有一种对立面,那就是温柔。它是一种非力量的道德,以助人、帮人向善为目标。他认为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的确是有优劣、进步落伍的区分,但若进步优秀的不去帮助落后低劣的
截至笔者落笔,7月17日发生于乌克兰东部的坠机事件已经过去6天,对事件的调查刚刚发展到黑匣子已被送至英国分析、荷兰同意领导国际调查、遇难者尸体已被运往乌克兰哈尔科夫并即将运往荷兰。从这个进度可见,这6天里各方在事件调查方面取得的进展极为有限,基本上从事件发生第三天后,占据媒体报道焦点位置的就已经不再是空难本身,而是这场灾难对整个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和西方间紧张关系乃至国际格局的影响。围绕空难数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