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发展的思考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一种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自诞生之日起,它以开放、灵活、投资少、效益高和工学矛盾少等特点,深受社会欢迎,也逐步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北京是全国最先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省市,自1981年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来,累计约有800万人次报名参加考试,近26万人获得本、专科学历证书,为首都人才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北京正在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也正在构建之中。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自学考试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确保北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更好更快发展成为我们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自学考试30年来的辉煌成绩
  
  (一)自学考试以最经济的方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供应不足的矛盾
  回溯自学考试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极为强烈。然而,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在发展规模还是在形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这种需求。据统计,1977年~1980年,我国的高中毕业生人数每届约580万-610万人,而普通高校除1978年曾扩招到40万外,每年只招27万~28万人,仅为高中毕业生人数的5%。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适时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这不仅极大地缓解了高等教育供应不足的矛盾,而且还为国家节约了大批教育经费投入。有研究表明,自、1981年~1995年,国家财政为自学考试投入经费约938.1万元,共培养毕业生39,229人,平均每名毕业生国家投入239元。而1994年,北京市普通高校生均事业费为5,664元,国家为自考生的投入仅为普通高校学生的4%。截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毕业生总数超过800万人。如果不考虑可比价格,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培养同等数量的毕业生,自学考试所节约的公共教育投入已经超过1,000亿元,其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二)自学考试拓展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丰富了高等教育方式
  高校的三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发挥这三大功能的过程中,高校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最大限度地创造了财富。在自学考试制度中,高校以主考学校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有助于它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良好的教育资源,高校开展自学考试工作,在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适用人才的同时,还能为社会弱势人群提供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从而拓宽了高校面向社会多种形式力学的舞台。
  (三)自学考试催生了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支撑了民办高校初期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自学考试制度的确立,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种教育资源投入自学考试中,这一过程催生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复兴和发展。当时,新生的民办高校,国家只是允许办学,不授予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的资格,各个学校办学情况也参差不齐。然而,广大求学者要求通过学习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的愿望极为强烈,矛盾十分突出。自学考试出现后,可以对民办高校学生进行统一考试,为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办高校开展学历教育的问题,也有力推动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据调查,2004年,我国共有民办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28所,在校生近140万人,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187所,注册学生105万人。它们中有的民办高校的学生规模近3万人,都是大专、本科层次。可以说,没有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就没有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四)北京自学考试汇聚一批重点大学做主考学校,形成了品牌优势
  主考学校在自学考试教育的全过程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它是自学考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学考试开考新的专业,都必须由省(市)考委遴选、聘请普通高校作为该专业的主考学校,主考学校在整个自学考试的专业开考、计划制定、教材编写、试题命制、试卷评阅、实践环节考核和毕业论文指导以及毕业申报、办理环节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北京是国内拥有丰富高等教育资源的省市之一,共有高校88所,其中有22所成为自学考试主考学校。它们具有学科综合、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较为完善等办学条件,同时还有着长期办学形成的科学、规范的管理传统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这些条件吸引着来自全国的求学者在北京参加自学考试。可以说,主考学校的知名度已成为北京自学考试的品牌优势之一。
  
  对北京自学考试面临新形势的认识
  
  (一)北京自学考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功能定位问题
  回顾自学考试的发展历程,按照功能划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1年~1988年,这一时期主要是为在职人员提升学历服务,属于一种学历教育的补偿;第二阶段是从1988年~2000年,这一时期主要是高考落榜生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自学考试成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形式,体现出明显的继续教育和开放性、兼容性、职业性、多样化发展特征。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奥运会后,北京市先后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目标和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北京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且已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其突出特点是: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自学考试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在首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中找准定位,更好地为学习型社会服务,为终身教育服务,实现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2 改革创新问题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北京自学考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运行模式和规章制度,一直保持着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但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和首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相比,近年来北京自学考试的改革创新动力不足,体制问题日益凸显。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高等教育多样化背景下,北京自学考试没有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分类指导原则下,北京各普通高校层次定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均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北京自学考试却没有很好划顺应时代需要,在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仍继续沿用传统“精英化”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研究不足,特别是对自学考试如何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缺乏研究,社会关注度下降,考生数连年下滑。第二,专业设置陈旧,结构调整乏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职业化、应用型人才需求 日益增多,大多数用人单位往往希望被录用者有一技之长,而不仅仅看他们是否有 高层次的毕业文凭。在这一背景下,北京自学考试仍然长期采用一元主考模式,缺乏专业改造激励机制,专业结构调整往往受到僵化流程的制约,使得专业设置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第三,北京自学考试近30年的发展历经了四次大的创新,一是1980年北京市率先在全国进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点工作;二是1993年北京市首先开始了“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三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市开设高等职业技术自学考试教育,将高职教育引入自学考试;四是2005年北京市自学考试与行业结合委托开考职业技能型专业,这四次创新都曾经有力地推动了北京自考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北京自学考试的改革步伐虽一刻也未停止过,但和前四次制度创新相比,后续的改革创新内容在影响力和规模上都无法相提并论,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之一。
  3 生源萎缩问题
  近三年来,北京市自学考试的报考规模连年下滑,报考人次从2007年的67.4万人次下降到2009年的53.9万人次,年均降幅约10%;报考科次从2007年的166.5万科次下降到2009年的141.4万科次,年均降幅约7.5%。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有效改善,北京自学考试将面临生存危机。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普通高校连续扩招,高等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各种高等教育形式蓬勃发展,造成自学考试考生减少或被分流。1999年以来,由于连续实行扩招政策,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猛增长;从1998年开始,民办大学被纳入统招计划的学校迅猛增加,仅仅5年间学校数量增长了10倍,招生数量随之迅速增加;从2003年开始,国家允许普通高校办二级独立学院,按民力机制运行,招生计划也大幅增加,这使得原以自学考试为生存和发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急剧减少。第二,一些社会考试证书或职业资格类证书在现实社会中比学历证书更利于就业和谋生;有些民办学校不组织学生参加统考,擅自发放自己的毕业证书,加之北京自学考试长期以来通过率不高,考生难以获得毕业证书,所受待遇甚至不及同类民办高职学院的学生,使得许多考生主动退出,继而选择别的教育形式或转到周边省市参加考试,这也使得参加北京自学考试的考生被分流。
  (二)北京自学考试的发展机遇
  首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中,全社会正在努力构建社会化、开放式教育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将更加完善,这为其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领导高度重视自学考试工作。在制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发展纲要(2007-2012)》过程中,教育部领导明确指出:自学考试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是学习者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保底”制度,是教育公平和公益性的重要体现。同时强调,在新的历史阶段仍要坚持继续大力发展,将自学考试纳入高等教育的整体管理和终身教育的统筹规划中,为构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服务。近日,在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这为自学考试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再次,从北京市自身发展来看,2007年,在北京市召开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北京市又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目标,这些都为北京自学考试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经过近30年的发展,北京自学考试已具备完整的管理运行体系,这为其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已成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之一,这为北京自学考试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实现事业新一轮腾飞,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对北京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重新定位北京自学考试
  北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发展定位上需要明确如下内容:在属性定位方面,它是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三位一体”为特征的继续教育形式,既是教育形式又是教育制度,考试和学习过程同等重要;在培养目标方面,它应更重视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培养面向基层、生产第一线的职业型、应用型的实用人才,兼顾各类社会文化教育;从功能来看,它的定位是学历教育、非学历证书和考试评价服务相结合;在服务对象方面,主要为首都社会服务,以继续教育为重点,兼顾高中毕业生或在校生;在发展模式上,其定位是与各类教育形式相互衔接、沟通,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开放教育平台和高等教育“立交桥”,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服务。
  (二)充分认识北京自学考试的优势
  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构成了我国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与其他成人类开放教育形式相比,自学考试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着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其他成人类开放教育形式,如远程网络教育、电大开放式教育等,其学历教育政策均没有得到人事劳动部门的认可,难以完整体现国家承认学历;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中,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社会地位,自学考试颁发的学历文凭充分体现了“国家承认学历”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概念。在谈及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专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其他类型开放教育的质量控制”。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可以说,自学考试以其过硬的学历文凭打造了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的学历制高点”,这是自学考试长期发展的优势所在。
  (三)树立北京自学考试新的质量现
  在传统意义上,自学考试质量是包含考生水平、组考情况、考风考纪和文凭含金量等因素的综合体。多年来,北京自学考试以高水平的组考、严肃的考风考纪和毕业证书含金量高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具有良好的品牌优势。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按照“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层次的不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普通高校实施分类指导,高等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此背景下,北京自学考试必须顺势而为,树立起新的质量观。主要措施有:坚持质量为先的原则,实施主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二元主考甚至多元主考办法;实施开考专业分类管理;加强专业评审委员会特别是应用类专业评审委员会的建设。
  (四)与时俱进,实现自学考试科学发展
  近30年来,北京自学考试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稳定的管理人员队伍,这是 北京自学考试事业的宝贵财富。前人留下的好的经验和做法,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当前,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要以实施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其发展重点领域是:立足首都,为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积极参与“学习型北京市民”的星级评定工作,做到以服务求生存、谋发展;逐步推行学分银行模式;高度关注远程教育的发展,通过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立交桥’:建设,通过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学分互认、教育衔接,展开有效合作,实现“共赢”的发展目标。
  
  北京自学考试改革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务实基础,遥步完善运行机制
  通过将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标准)引入北京自学考试,促进其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工作流程梳理,认真清理自学考试各个工作环节及相关规章制度,勇于摒弃一些陈旧、不合时宜的规定和做法。同时,积极探索并建立起符合时代特征、具有首都特色的自学考试管理体系,如尝试在助学单位设立自学考试考点,调整和完善自学考试计算机管理系统,调整市自考办的职能布局和机构设置等。
  (二)适应需要,努力发展北京自学考试新类型
  根据时代变化和党的十七大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任务的要求,北京自学考试在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同时,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上。从这一实际出发,我们在政策上应当更多地扶持高职类自考和应用技术类自考的发展。适时建立起应用类自学考试专业评审委员会,发展一批应用型高校加入北京自学考试主考学校队伍中,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制定与之相适宜的考试计划,使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
  在新形势下,北京自学考试专业建设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设新的开考专业,实施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改造。在教材建设上,要围绕职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组织有关学校、企业专家、学者按自学考试的要求和自考生、高职生的特点编写大纲和教材,着重探索开发相应的视听教材、CAI单机版和网络版课件等,使自学考试的因材施教和因材施考真正落在实处。
  (四)面向社会,努力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各种教育形式、不同教育层次、各高校之间基本上是各自独立,自成体系,鲜有沟通和衔接。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倡导终身学习,应致力于改变这种各自分割的状况,加强融通,逐步建立起各类高等教育形式之间互联互通的“立交桥”。近年来,北京自学考试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如2005年和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在籍‘无法按时毕业’的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学习的试点”工作;2008年对自学考试部分本科专业的免考政策进行调整,这是自学考试主动尝试与普通高等教育衔接沟通的重大举措。目前,北京市正在制定自学考试应用型本科与高等职业教育全日制专科衔接试点的政策,逐步实现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沟通。今后,北京自学考试还将逐步建立起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之间学分互认的机制,即针对其他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建立以“课程”为中心,自学考试与其他成人高等教育间互通互认学历学分的机制,如对参加过成人院校、电大、远程网络等教育形式的自考生,以前通过的课程学分可以在自学考试相应课程中得到承认;逐步建立起一套认证支持系统,进行非学历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分之间转换的认定。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确立一种多元化并能够相互认可的认证支持系统,构建起一种与“学历”认证相沟通的“资格”认证格局;同时,适时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技术对传统的自学考试模式进行改造,以质量为核心,允许学生在几种教育形式之间自由选课,加强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相互沟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考试院徐宝力系该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六月的江南,烟雨濛濛,如诗如画。与崇明岛隔江相望,有上海北部后花园之称的太仓被笼罩在绵绵细雨中,天地间弥漫着的水汽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2015年6月1—2日,由中国经济联络中心、德国鲁道夫·沙尔平战略咨询交流有限责任公司和西门子股份公司联合主办,江苏省太仓市人民政府、中国国储能源化工集团股份公司承办的“一带一路”与新时期中德合作对话会在江苏省太仓市召开,来自中外政界、工商界、智库、媒体等各
钱军,1964年3月出生,湖北荆门市人,博士,教授。历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兼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市高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首都青少年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等职务。2008年7月,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他留守母校,执鞭教坛30年;他诲人不倦,勤勤恳恳固守在教学最前线;他躬耕不辍,著述丰盈,论文、著作、教材繁多且影响深远;他教研双精,于层层评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王昆扬。    “恩师的精神永远激励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数学’。”王昆扬教授这样评价自己。1966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他在解放军接受再教育两年,在朱庄水库工作了8年
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多样化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至今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遵循“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清华大学共青团工作的一项优良传统。    一、紧扣时代脉搏秉承清华传统    紧扣时代脉搏的鲜明主题,一直是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十一节《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以两千余字之精辟,透析了当今世界局势与我国安全环境,概括了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外交政策理念,诠释了未来对外工作的明确方向,从而也回答了有关中国对外战略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洞察世界大局  奠定外交战略基础  外交战略的合理制定必须以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为基础。个人领会,十八大报告对国际形势的看法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整体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来看,大学生就业的确比较困难,而从大学生个体的就业状况来看,又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相同的就业形势下,有些大学生可以从用人单位中“优中选优”;而有些大学生则根本找不到工作。与此同时,很多用人单位也在感叹,要想招聘到合适的人也不容易,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而且招聘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对此,当前研究者们达成的共识是:大学
栏目寄语  当前,北京高校共有离退休人员7.2万余人,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近1,300个,党员3.2万余人。离退休老同志已成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北京高校涌现出一大批创先争优及老有所为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  用辉煌成就凝心聚力,用成功经验引领工作。本刊特设《桑榆先锋》,深入宣传北京高校离退休干部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以
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中,格外引起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之一是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及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鉴于此,本文将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如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一综述性的探讨。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特点简析    根据近年来的一些调查研究分析,在多元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尤为引起人
吴晚云,1952年7月生,籍贯浙江省湖州市,现任北方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1968年参加工作,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1988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系,获工学硕士学位。曾任北方工业大学教师,机械工程测试研究所副所长,科研处处长,工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有色金属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先后从事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分析及高级教学管理等工作,发表学术
提起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北京钢铁学院,人们自然会想到钢铁。是的,这是一所以冶金特色著称的高等学府。不仅是校名,矗立在美丽校园中的铁锈红色的楼宇,熠熠闪光的金属雕塑……也同样带有明显的钢铁标记。然而,这座校园里更引人瞩目的是一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他们有着钢铁般的毅力和品格,堪称民族的脊骨、国家的栋梁。2008年9月当选全国第四届高校教学名师的蔡美峰教授,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蔡美峰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