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最大乐趣是“买买买”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克菲勒1839年生于美国纽约州,实业家、慈善家。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曾垄断美国石油业,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托拉斯。退休后致力于慈善事业,建立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机构。

  提起洛克菲勒家族,人们大概会想到美国纽约地标建筑——洛克菲勒广场,一年一度的圣诞树点灯仪式都在那里举行。
  洛克菲勒家族的开创者是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他是19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依靠标准石油公司起家,开创了美国石油产业,被称为“石油大王”。他的后人又控制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华尔街呼风唤雨。而和他一起创业的哥哥威廉·洛克菲勒,其后代与花旗银行也结下了渊源。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广场。

  洛克菲勒也是美国最早的大慈善家之一,他先后建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大众教育委员会等许多机构,捐助建立了芝加哥大学,一生捐献了5.4亿美元,折合今天的货币大概超过百亿美元。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洛克菲勒和他的商业帝国,那就是:设计运气,把握时机。他曾给儿子写信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设计运气,就是设计人生。人不能没有运气,但是不能等待运气光顾。我的信条是: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

建立标准石油


  1839年,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小镇,后随家人搬到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生活。1859年,美国开出第一口油井,石油开采迅速兴起,克利夫兰很快成为炼油业的中心。可以说,洛克菲勒是和石油业一起成长起来的,后来甚至被称为“石油业的化身”。
洛克菲勒(左)和他的儿子小洛克菲勒。
标准石油公司曾发行的股票。
19世纪美国开采石油的景象。

  当时很多人看到了炼油商机,炼油工艺相对粗糙简单,所以肉商、面包师甚至制造蜡烛台的商人都纷纷炼起了石油。洛克菲勒和伙伴克拉克也想投身其中,但是他俩缺乏炼油经验,就拉了一位叫安德鲁斯的化学家一起兴办炼油厂。
  为了在和其他厂家的竞争中胜出,洛克菲勒就把重心放在炼油质量上。他收购了一块名为利马的油田,产量很高,原油含硫量也比较高,因此炼出来的煤油很臭。后來在安德鲁斯等化学家的努力下,他们解决了含硫过高的问题,降低了炼油成本,使这块油田源源不断地带来利润。
  1870年,洛克菲勒和弟弟威廉、安德鲁斯等人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他说,这是为了联合技术和资金,采取更经济高效的经营方式。而他之所以把企业定名为标准石油,就是要建立起石油业的高标准。
  在标准石油公司经营早期,石油产品主要是用于点灯的煤油,但很多地方的消费者还不习惯使用煤油灯。洛克菲勒说,我们要先生产煤油灯,再让人们用煤油。他们以低价出售了大量的煤油灯和灯芯,还经常向第一次购买煤油的消费者免费赠送煤油灯。吉列公司后来也学到了这一招,用赠送剃须刀来确保消费者会继续购买剃须刀片。
  洛克菲勒把炼油这一行的上上下下都琢磨透了,能在别人忽视的地方找到优势,比如与铁路公司合作。当时许多炼油厂只有在需要运输时才和铁路公司打交道,铁路生意并不稳定,运价也较高。洛克菲勒观察到了这一点,于是和两家铁路公司签订秘密协议,以提高运量换来运价优惠。他为铁路公司创造了很多方便,比如大批量出货、提供装卸车设备、定期运货、自己负担保险等,既为铁路节省了运营成本,也得到了铁路公司的特殊关照,形成了双赢互惠局面。

造就托拉斯


  洛克菲勒的扩张速度是非常快的。1872年,他已经控制了克利夫兰几乎所有的炼油厂,还在纽约市开设了两家炼油厂。即使在市场看起来不那么景气的时候,他也要求部下加紧收购炼油厂,开发新的油田,提高产量。等到经济复苏的时候,标准石油公司因为未雨绸缪,很快取得更大的收益。
  标准石油公司后来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托拉斯,也是美国第一家现代化全面综合型经济企业。到1882年,标准石油可以生产油桶、储油罐,甚至连油漆和胶水都能自产。洛克菲勒将这些相关企业联合在一起,成立了一家名为标准石油企业的公司,一共有42位股东,当时的资本是7000万美元,比12年前的标准石油公司资本金增加了70倍。
  洛克菲勒并没有靠垄断地位提高价格、赚取超额利润。相反,随着标准石油公司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石油产品比如煤油的价格在大幅度降低。这是洛克菲勒的决策。他相信一个道理:买卖规模大一些,产品单位利润小一些,这是良好的经商之道。价格越便宜,人们就会买得越多,也就越能够享受到标准石油企业公司产品带来的便利。   扩张仍在继续,但当时俄亥俄州的法律不允许一个母公司拥有其他公司的股票。1892年,俄亥俄州法院下令解散标准石油企业。洛克菲勒就在新泽西州又成立了一个标准石油公司(新泽西),因为新泽西法律是允许他继续收购的。
  “买买买”成为洛克菲勒最大的乐趣。他每年从标准石油公司和其他投资里得到的收入超过100万美元。他对购买法国庄园或苏格兰城堡没有兴趣,也不屑投资艺术品、游艇等富豪“玩具”。他更愿意投资铁矿、运输、制造等各种产业。到19世纪90年代,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石油产业的3/4,而洛克菲勒的个人财富约10亿美元,在那个年代这是个难以想象的数字。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设计运气,就是设计人生。人不能没有运气,但是不能等待运气光顾。

  因为垄断程度太高,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解散标准石油公司(新泽西)这个托拉斯。它控制的38个企业,都变成了独立的公司。这几十家公司至今还存在,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龙、亚美等。
  20世纪初,洛克菲勒还买了纽约几家银行的股份,其中包括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前身之一权益信托公司。1921年,他把这家银行的股票给了儿子小洛克菲勒。后来这家银行被打造成“银行家的银行”,人们甚至把它称为洛克菲勒的“家族银行”,整个家族的事业版图因此得到了扩张。

钱要捐得聪明


  生活中的洛克菲勒虽然是超级富豪,但并不追求奢华享受。卡内基、范德比尔特等大亨喜欢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上修建豪宅,洛克菲勒则在一条偏僻的街道买了一栋褐石房屋。买完新房也不装修,他继续使用着原主人老气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具和红色的墙纸。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洛克菲勒有一个生活信条:没有善举的信仰是毫无意义的。从20世纪开始,洛克菲勒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他成立大众教育委员会,希望能在美国南部建立一个公共教育系統,让黑人和白人都受益,为此他先后捐了1.3亿美元。1913年,他创立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出了大约1.82亿美元,这是他慈善事业的重要节点。后来基金会曾致力于开发玉米、小麦和稻子的新品种,为“绿色革命”做出了贡献。
  有人说,洛克菲勒这样做纯粹是一种公关活动。还有人说,现代公关先驱艾维·李为他制定了详细的公关计划,比如创建基金会、经常在街头施舍穷人,塑造出一个心地善良、慈祥温和的老头形象。其实洛克菲勒对于通过慈善做公关并没有什么兴趣,他甚至不允许受捐助的芝加哥大学用他的名字。
  当慈善事业越做越大,洛克菲勒也有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困扰他的不是没有钱捐,而是怎么把捐出去的钱用好。他认为自己不仅要给人钱,而且要给得聪明。他说:“给钱很容易造成伤害。”所以他请专业人士为自己设计一套更加周密和系统的方法,对接受捐款的个人和机构进行评估。后来他们处理了洛克菲勒超过一半的财富,剩下的钱大部分交给他的儿子,而后者也继承了这种慈善传统。
  “最好的慈善机构应由最有才能的人通过高效的方法进行管理,让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洛克菲勒甚至主张要建立慈善托拉斯,来吸引商界中最优秀的人才。他认为,成功的商业人士是一个高尚的阶层,这应该也是他对自己的定位。
其他文献
〔摘要〕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价值观也可以说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在面临抉择时的一项依据。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在我们确立个人目标,做出重要决策或者面临选择时,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对自己的价值观越清楚,生涯规划就越容易。高中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很多价值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但同时,高中生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探索自己想要的生活,并利用长期的
轻松不得    常听一些更小年龄人说:你们三、四十岁这些人太沉重了,你们不会活得轻松、洒脱些吗?连文章也充斥着什么使命感、忧患意识……于是,我便努力地想轻松、洒脱些……但是,在读了《读书》七期上李洪林《风俗、妇女与婚姻》后,我久久地不能平息激跳的心。妇女解放是衡量社会解放的标志,可我们中国土地上活着的妇女,有多少其实在他家男人眼里还是件东西、一件工具而已。在这种情形下,别说妇女,就算男人,又能活得
鲁迅一生所写杂感,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计算,至少也有五六百篇。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量,倘要一般读者全体通读,恐难办到。前些日子听一位老作家说,目前读鲁迅书的人不多了,我想她指的不是文学研究者,而是青年学生。据我所知,大学中文系学生现在往图书馆借阅鲁迅作品特别是杂文集的,确实不多。原因倒不在于缺乏兴趣,而主要是由于看不懂。鲁迅的杂感大部分是针对当时社会上发生的具体事情而作的,时过境迁,不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而
[摘要]心流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心流”体验能使人产生自尊、自信、愉悦、幸福等积极心理情绪。它为快乐学习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理论依据,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心理诉求。我们以学校特色课程——“素人工房”手作皮具课程为载体,梳理、探寻引发“心流”体验的课堂教学心理机制,研究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自信、自尊、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体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16.01.014  2015年6月20—21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帝制时代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暨农商社会/富民社会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举行。这次会议在2014年8月于昆明云南大学成功举办的首次“农商社会/富民社会高端研讨会”基础
作为一位青年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学生写作文时,写自己身上发生经历过的、自己听闻到的题材,则下笔流畅,文字空灵。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的作文流于形式,寻章摘句无病呻吟。有的学生为了在考试中拿高分,急功近利,有意识地背诵一些所谓的示范作文、满分作文来应付考试。一旦缺失了“真我”,作文也就失去了灵魂,学生也陷入了迷惘之中。  随意地翻开学生的作文,这样的现象会少吗?如写亲情的
在西方古典美学史上,悲剧一直被崇奉为最高范畴。悲剧理论经过康德、莱辛、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各种各样的补充和修正,但仍以亚里士多德关于冲突和刚强性格的论述为基础。但看起来,这些显赫的理论都难以用来解释和规定阿城。这也许因为,阿城作品的悲剧因素是纯粹中国意味的。    一    稍稍扫视一下当今的文坛,我们就会发现,追求、奋进的坚韧意志和深邃、冷峻的精神内涵是一大批青年作家刻意表现的强者气质。他
我们经常谈论气质,但对于国家气质、大国气质少有论及。实际上,把握国家气质,非常有助于理解一个国家的政策与行为。当然,把握中国的大国气质,也是开启认识中国外交内政政策与行为的重要钥匙。  大家知道,气质就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气质是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一个人的真正魅力主要在于其特有的气质。  人各有不同的气质,国家也是如此,大国也是一样。  那么,什么是大国气质呢?我认为,大
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一向受人瞩目。他那自叙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作品,至今仍不断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他坎坷不平的一生以及最后的不幸结局,更经常引起人们的嗟叹与悼惜。然而尽管如此,他身后的遭遇,却也象他的生前一样,并不是很幸运的。人们虽不能够轻易忘记他,但在对他的评价上,不论是对他的作品,还是对他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总不免有一些微辞;在肯定他的同时,总要作种种保留。几十年来,
摘要:针对传统DNA测定方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新型测定DNA的技术-电化学DNA传感器测定法。本文就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实用效果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电化学DNA传感器;电化学换能器;电位吸附法;杂交信息;基因诊断;靶基因;寡核苷酸    对DNA的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人体组织、血液、微生物、病毒等样本中特定DNA序列的定量检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