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B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对传统的“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教学模式产生巨大了挑战,它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课程教学,它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综合性、合作性、实践性。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獲得,而是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因此,我们尝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型”教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具体化,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学习目标得到有效体现。
一、基于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构建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实思想,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越与渗透了诸多学科领域的探究型活动课程,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任务驱动法符合该课程的诸多特点,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体现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1、 创建适当的、可操作的任务
在设计任务时,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其次任务要尽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对人物有亲切感、认同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形成一种“用中学,学中用”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例如,在学习《确定研究问题》时,首先请学生围绕日常生活、学科学习、社会实践等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不要考虑同学所提问题的质量,关键看谁提的问题足够多;其次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储备选取有价值的问题;第三,与同学、老师、家长等就目前所选取的问题展开探讨,明确这些问题的研究价值、研究条件、研究时间等;最后要求同学综合多方因素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启发者、助推者,而不是主导者、操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其次,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大胆去试,使他们在思考、讨论、调查的过程中体会、感受和领悟。在这期间,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点拨启发,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单独指导。第三,要坚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原则。如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帆风顺往往会降低学习的热情。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反而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去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如果太难,就事与愿违,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例如:在教学《设计调查问卷》一课时,教学后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请你为《本校学生幸福观的调查研究》小组设计一份问卷。这个任务涉及到学生自身情况,他们非常感兴趣。而且这个任务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该怎么办呢?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往往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3、要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展开评价
评价是学生完成任务的重要内驱力之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及时评价,还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小组评价以及老师评价;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个性化,针对不同的学出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使所有学生都得到肯定的评价,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持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
二、对基于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基于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应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当中。学生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而创造出新形象。例如在教学《采访调查》一课时,就可以请同学现场采访几位同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验采访与被采访过程。在《组建研究小组》一课时,我们模拟创建一个人才市场,请学生通过人才招聘的形式组建一个研究小组。设计这些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他们联想、判断,诱发创造性思维。
2、基于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要搭建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的搭建,将有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达到知识传播的目的。学生通过互相学习,交流知识,发现的问题大家一起探讨,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完成学习的同学将所掌握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既可以让他在交流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即时交流,准确把握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这种互动平台的搭建以学生频繁的活动为载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基于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应注意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展开,它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对于所选课题的兴趣,而不是要求学生适应课程,所以它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乐学的前提下自主探究。而在学科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环境和时间的限制,学科教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许多问题学生想深入探究但不得不终止。此时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以任务形式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问题,学生将会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学科任务,也可以把学科任务包含在问题情境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一个整体,强调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问题的方法。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对传统的“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教学模式产生巨大了挑战,它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课程教学,它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综合性、合作性、实践性。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獲得,而是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因此,我们尝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型”教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具体化,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学习目标得到有效体现。
一、基于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构建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实思想,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越与渗透了诸多学科领域的探究型活动课程,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任务驱动法符合该课程的诸多特点,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体现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1、 创建适当的、可操作的任务
在设计任务时,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其次任务要尽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对人物有亲切感、认同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形成一种“用中学,学中用”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例如,在学习《确定研究问题》时,首先请学生围绕日常生活、学科学习、社会实践等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不要考虑同学所提问题的质量,关键看谁提的问题足够多;其次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储备选取有价值的问题;第三,与同学、老师、家长等就目前所选取的问题展开探讨,明确这些问题的研究价值、研究条件、研究时间等;最后要求同学综合多方因素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启发者、助推者,而不是主导者、操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其次,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大胆去试,使他们在思考、讨论、调查的过程中体会、感受和领悟。在这期间,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点拨启发,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单独指导。第三,要坚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原则。如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帆风顺往往会降低学习的热情。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反而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去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如果太难,就事与愿违,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例如:在教学《设计调查问卷》一课时,教学后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请你为《本校学生幸福观的调查研究》小组设计一份问卷。这个任务涉及到学生自身情况,他们非常感兴趣。而且这个任务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该怎么办呢?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往往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3、要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展开评价
评价是学生完成任务的重要内驱力之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及时评价,还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小组评价以及老师评价;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个性化,针对不同的学出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使所有学生都得到肯定的评价,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持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
二、对基于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基于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应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当中。学生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而创造出新形象。例如在教学《采访调查》一课时,就可以请同学现场采访几位同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验采访与被采访过程。在《组建研究小组》一课时,我们模拟创建一个人才市场,请学生通过人才招聘的形式组建一个研究小组。设计这些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他们联想、判断,诱发创造性思维。
2、基于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要搭建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的搭建,将有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达到知识传播的目的。学生通过互相学习,交流知识,发现的问题大家一起探讨,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完成学习的同学将所掌握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既可以让他在交流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即时交流,准确把握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这种互动平台的搭建以学生频繁的活动为载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基于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应注意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展开,它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对于所选课题的兴趣,而不是要求学生适应课程,所以它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乐学的前提下自主探究。而在学科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环境和时间的限制,学科教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许多问题学生想深入探究但不得不终止。此时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以任务形式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问题,学生将会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学科任务,也可以把学科任务包含在问题情境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一个整体,强调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问题的方法。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