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敏锐的政治素质和开拓进取的作风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新闻工作者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素养。那么针对新闻工作者所要储备的良好的古汉语素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结合社会实际和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起。
汉字音义认知的素养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五千年文明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心智系统工程。新闻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就在于不但要善访善听,还要把看到的、听到的记下来,进而有效地传递给民众,这个环节中汉字的辨音、书写以及拼读等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我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的汉字音义认知素养。
近些年来,民众针对新闻媒体咬文嚼字的现象络绎不绝。新闻工作者要经得起考验,就必须具备汉字的基本知识。就汉字字义来说,如经常俗称的耳朵旁“阝”,在左实际是“阜”的变体,表示该字与山坡有一定的关系,陵、陆、隅、阿、阶、阳、阴、陂、险、阻、陕等;在右实际是“邑”的变体,表示该字与城邑有一定的关系,如都、郑、郊、郭、邵、郡、郛(城郭)等。如果了解一些汉字的演变知识,就很容易知道它们实际上分别由“肉”、“月”、“舟”、“丹”来充当偏旁,只是后来才混合在一起的。
就汉字字音来说,现行汉字以形声字为主。《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个,其中形声字42300个,约占90%,由于汉字与其声符读音相近或相同的缘故,就有了“秀才识字读半边”之训。这其中固然有语音演变的缘故,但是汉字中声符同时表意的现象也应该引起注意。
目前,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对应是汉字使用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针对新闻工作者,我们提倡写简化字,繁体字认识就行,因为这既是便于大陆与港台的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采访报道便捷的需要。写简化字好说,至于认识繁体字,新闻工作者不一定能完全做到。所以,加强汉字音义认知,就更有一定的必要性。再说,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带有窗口的性质。作为一个窗口,新闻工作者对汉字音义的认知直接影响着汉字的传播。汉字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为了让汉字走向世界,让全球了解中华文化,新闻工作者应该提高汉字音义认知的素养。
语词感知解读的素养
语词包括短语和词汇。古汉语修养好的人,写文章或讲话,有时会脱口而出,把古汉语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词融合到自己的讲话或文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形成优越的、节省的表达手段,这就是所说的语词感知解读的素养。
吕叔湘先生谈到古汉语词汇使用时曾说:“只要不是很冷僻的文言词语,只要它还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的表现力,我们就没有理由排斥。”①再说,古人的佳句妙语,在无形中陶冶了我们的性情,有时也有利于新闻工作的开展。如采访伟人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李敏,采访者如果深谙“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警句,自然就会亲身体会到伟人良好的古汉语素养,知道了李讷、李敏的名字来历,也可以为采访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至于使用率较高的成语典故,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内涵而盲目使用,不但不能准确传情达意,甚至可能闹出笑话。例如按部就班,常用义表示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步骤。故而许多新闻工作者想当然地就写成了“按步就班”,根本不知此语的出处及原义。晋朝陆机《文赋》:“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意思是按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而选择、使用词句。这里“部”、“班”分别是“门类”、“次序”之义。
就词汇来说,古今词义有传承性的一面,也有变化性的一面,习惯称之为“同中有异”。如“救”,《新华字典》仅仅解释说:“帮助,使脱离困难和危险。”但是出镜率较高的“救火”一词中的“救”,就不能理解为常用的“挽救”、“帮助”义,而是古汉语常用义的遗留。《说文》:“救,止也。”②止就是“停止”、“阻止”的意思。这样,“救火”、“救水”就易于理解了。再如赴汤蹈火之“汤”、体无完肤之“完”、瓜分之“瓜”、求全责备之“备”等都属于这一类。只有掌握了这些语词的内涵,才能正确使用并避免失误。
在如今“新闻明星”多产的年代,充斥着众多的使观众审美疲劳的元素,针对新闻媒体挑刺指错的现象时常发生。新闻工作者应该以此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从古汉语中汲取营养,提高新闻工作的能力。
语法修辞表达的素养
人类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语言是人性的表现。因此,新闻工作者从古汉语中汲取语言营养,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已形成新闻工作者的共识。汲取语言营养绝不是新闻报道中简单的佳句妙语的摆设,关键是运用语法修辞使佳句妙语实现最佳的表达效果。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修辞是指为适应题旨而采用的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在语言运用中,人们通常会通过词语变异、调整语序等语法规则取得修辞上的效果。叶圣陶先生对此说得通俗易懂:“什么叫语法呢?语法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对。什么叫修辞呢?修辞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好。”如箭牌口香糖的广告语“一箭如故,一箭钟情”,采取谐音就取得了非凡的修辞效果。古汉语中表现更多的讲究炼字,即遣词造句。像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苏东坡的“诗赋有以一字见工拙”都是这一类。目的在于语言不多,达意则灵。新闻工作者也应用最经济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蕴。例如新闻记者在报道给人震撼的行为或现象时往往喜欢用“惊天地,泣鬼神”作为醒目的标题而取得良好的新闻效果。主要因素就是该语结构内部的“惊”偏离了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给人以新颖和陌生化的感觉。同时由于句子的显性结构未出现动词性词语,从而突出了形容词“惊”的地位与意象特征,给读者留下联想和回味的空间,丰富了句子的意蕴,使读者在理解过程中由形容词联想到相关的动作,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动态图景,从中受到感染,具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新闻行为中,使用率较高的“惊世骇俗”、“惊天动地”等也属于这一类。
当前,新闻媒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语法修辞失误屡见不鲜。
要规避和预防这类失误,应该提倡古人“一字未安细推敲”的精神,养成言语的规整和严谨的良好习惯。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言语表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说得对,而且要求说得好。对新闻媒介来说,处在这个风云际会的信息年代,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新闻行业,不同媒介语法修辞的表达方式不同,习惯也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谁掌握了独特而规范的语法和修辞,谁就掌握了媒介传播的话语威力。
诗词韵律的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其字句工整,词藻优美,音韵流畅,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部分。新闻工作中,为了活跃气氛或彰显才华,一些节目主持人常常不时有佳句奇语,取得良好的节目效果,赢得观众的赞誉。
诗词首先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要做到神似,要有其神韵,要合乎格律声韵。无韵不成诗,首先要押韵。押韵就是在诗词中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使声音和谐优美,吟诵顺口悦耳,便于记忆流传,也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其次要讲求节奏,诗词节奏以平仄节拍为单位交替进行,这样既避免了音色平直、呆板和单调,又令人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兴味无穷。其中格律诗是中国诗歌从形式上达到完美的标志,完美的内涵之一就是具备整体和谐内在有序的特征。五言、七言是从字数来说的,律诗、绝句是从句数来说的,对仗则是形式与意义的有机组合。句式的整齐有序、字调的高低相间带来节奏的明快,句尾韵脚的回环往复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视觉审美与听觉审美相结合,中国诗词因为整齐的形式、明晰的节奏而在和谐中体现着意境的审美趋向。尤其是平仄,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了解了这些后,才能领会传统诗词中的语言组合、句式变换、平仄对仗,才能感受到传统诗词的真正内蕴,才能在新闻工作中融入自己深厚的人生体验,使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完美艺术世界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与时俱进,这是诗的品格,故而词又有“诗余”之称。诗词是随时、随地、随情、随景、随人,无时不在变幻。这样,诗词才独具魅力。所以,对待诗词,尊古而不应泥古,我们提倡“古诗用新词,古题写新意”。新闻工作者通过旧有的审美形式,不仅可以在诗词中注入新的生活体验,还可以对传统诗词予以改造,用新韵,唱新声,使韵律与情感、思想与艺术统一起来,这样更易被群众口头流传,更加易于记忆。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敏锐的判断力,要确保新闻材料准确表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古汉语修养,继承古汉语的精神,领略古汉语的魅力,从古汉语中汲取营养,扬弃不合时宜的,保留那些有益的,多出精品力作。丰富当代新闻生活,从而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新闻工作。
注释:
①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③叶圣陶:《谈语法修辞》,《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④张文治:《古书修辞例》,中华书局,1996年版。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编校:郑艳
汉字音义认知的素养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五千年文明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心智系统工程。新闻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就在于不但要善访善听,还要把看到的、听到的记下来,进而有效地传递给民众,这个环节中汉字的辨音、书写以及拼读等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我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的汉字音义认知素养。
近些年来,民众针对新闻媒体咬文嚼字的现象络绎不绝。新闻工作者要经得起考验,就必须具备汉字的基本知识。就汉字字义来说,如经常俗称的耳朵旁“阝”,在左实际是“阜”的变体,表示该字与山坡有一定的关系,陵、陆、隅、阿、阶、阳、阴、陂、险、阻、陕等;在右实际是“邑”的变体,表示该字与城邑有一定的关系,如都、郑、郊、郭、邵、郡、郛(城郭)等。如果了解一些汉字的演变知识,就很容易知道它们实际上分别由“肉”、“月”、“舟”、“丹”来充当偏旁,只是后来才混合在一起的。
就汉字字音来说,现行汉字以形声字为主。《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个,其中形声字42300个,约占90%,由于汉字与其声符读音相近或相同的缘故,就有了“秀才识字读半边”之训。这其中固然有语音演变的缘故,但是汉字中声符同时表意的现象也应该引起注意。
目前,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对应是汉字使用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针对新闻工作者,我们提倡写简化字,繁体字认识就行,因为这既是便于大陆与港台的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采访报道便捷的需要。写简化字好说,至于认识繁体字,新闻工作者不一定能完全做到。所以,加强汉字音义认知,就更有一定的必要性。再说,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带有窗口的性质。作为一个窗口,新闻工作者对汉字音义的认知直接影响着汉字的传播。汉字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为了让汉字走向世界,让全球了解中华文化,新闻工作者应该提高汉字音义认知的素养。
语词感知解读的素养
语词包括短语和词汇。古汉语修养好的人,写文章或讲话,有时会脱口而出,把古汉语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词融合到自己的讲话或文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形成优越的、节省的表达手段,这就是所说的语词感知解读的素养。
吕叔湘先生谈到古汉语词汇使用时曾说:“只要不是很冷僻的文言词语,只要它还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的表现力,我们就没有理由排斥。”①再说,古人的佳句妙语,在无形中陶冶了我们的性情,有时也有利于新闻工作的开展。如采访伟人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李敏,采访者如果深谙“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警句,自然就会亲身体会到伟人良好的古汉语素养,知道了李讷、李敏的名字来历,也可以为采访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至于使用率较高的成语典故,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内涵而盲目使用,不但不能准确传情达意,甚至可能闹出笑话。例如按部就班,常用义表示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步骤。故而许多新闻工作者想当然地就写成了“按步就班”,根本不知此语的出处及原义。晋朝陆机《文赋》:“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意思是按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而选择、使用词句。这里“部”、“班”分别是“门类”、“次序”之义。
就词汇来说,古今词义有传承性的一面,也有变化性的一面,习惯称之为“同中有异”。如“救”,《新华字典》仅仅解释说:“帮助,使脱离困难和危险。”但是出镜率较高的“救火”一词中的“救”,就不能理解为常用的“挽救”、“帮助”义,而是古汉语常用义的遗留。《说文》:“救,止也。”②止就是“停止”、“阻止”的意思。这样,“救火”、“救水”就易于理解了。再如赴汤蹈火之“汤”、体无完肤之“完”、瓜分之“瓜”、求全责备之“备”等都属于这一类。只有掌握了这些语词的内涵,才能正确使用并避免失误。
在如今“新闻明星”多产的年代,充斥着众多的使观众审美疲劳的元素,针对新闻媒体挑刺指错的现象时常发生。新闻工作者应该以此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从古汉语中汲取营养,提高新闻工作的能力。
语法修辞表达的素养
人类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语言是人性的表现。因此,新闻工作者从古汉语中汲取语言营养,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已形成新闻工作者的共识。汲取语言营养绝不是新闻报道中简单的佳句妙语的摆设,关键是运用语法修辞使佳句妙语实现最佳的表达效果。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修辞是指为适应题旨而采用的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在语言运用中,人们通常会通过词语变异、调整语序等语法规则取得修辞上的效果。叶圣陶先生对此说得通俗易懂:“什么叫语法呢?语法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对。什么叫修辞呢?修辞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好。”如箭牌口香糖的广告语“一箭如故,一箭钟情”,采取谐音就取得了非凡的修辞效果。古汉语中表现更多的讲究炼字,即遣词造句。像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苏东坡的“诗赋有以一字见工拙”都是这一类。目的在于语言不多,达意则灵。新闻工作者也应用最经济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蕴。例如新闻记者在报道给人震撼的行为或现象时往往喜欢用“惊天地,泣鬼神”作为醒目的标题而取得良好的新闻效果。主要因素就是该语结构内部的“惊”偏离了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给人以新颖和陌生化的感觉。同时由于句子的显性结构未出现动词性词语,从而突出了形容词“惊”的地位与意象特征,给读者留下联想和回味的空间,丰富了句子的意蕴,使读者在理解过程中由形容词联想到相关的动作,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动态图景,从中受到感染,具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新闻行为中,使用率较高的“惊世骇俗”、“惊天动地”等也属于这一类。
当前,新闻媒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语法修辞失误屡见不鲜。
要规避和预防这类失误,应该提倡古人“一字未安细推敲”的精神,养成言语的规整和严谨的良好习惯。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言语表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说得对,而且要求说得好。对新闻媒介来说,处在这个风云际会的信息年代,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新闻行业,不同媒介语法修辞的表达方式不同,习惯也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谁掌握了独特而规范的语法和修辞,谁就掌握了媒介传播的话语威力。
诗词韵律的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其字句工整,词藻优美,音韵流畅,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部分。新闻工作中,为了活跃气氛或彰显才华,一些节目主持人常常不时有佳句奇语,取得良好的节目效果,赢得观众的赞誉。
诗词首先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要做到神似,要有其神韵,要合乎格律声韵。无韵不成诗,首先要押韵。押韵就是在诗词中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使声音和谐优美,吟诵顺口悦耳,便于记忆流传,也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其次要讲求节奏,诗词节奏以平仄节拍为单位交替进行,这样既避免了音色平直、呆板和单调,又令人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兴味无穷。其中格律诗是中国诗歌从形式上达到完美的标志,完美的内涵之一就是具备整体和谐内在有序的特征。五言、七言是从字数来说的,律诗、绝句是从句数来说的,对仗则是形式与意义的有机组合。句式的整齐有序、字调的高低相间带来节奏的明快,句尾韵脚的回环往复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视觉审美与听觉审美相结合,中国诗词因为整齐的形式、明晰的节奏而在和谐中体现着意境的审美趋向。尤其是平仄,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了解了这些后,才能领会传统诗词中的语言组合、句式变换、平仄对仗,才能感受到传统诗词的真正内蕴,才能在新闻工作中融入自己深厚的人生体验,使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完美艺术世界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与时俱进,这是诗的品格,故而词又有“诗余”之称。诗词是随时、随地、随情、随景、随人,无时不在变幻。这样,诗词才独具魅力。所以,对待诗词,尊古而不应泥古,我们提倡“古诗用新词,古题写新意”。新闻工作者通过旧有的审美形式,不仅可以在诗词中注入新的生活体验,还可以对传统诗词予以改造,用新韵,唱新声,使韵律与情感、思想与艺术统一起来,这样更易被群众口头流传,更加易于记忆。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敏锐的判断力,要确保新闻材料准确表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古汉语修养,继承古汉语的精神,领略古汉语的魅力,从古汉语中汲取营养,扬弃不合时宜的,保留那些有益的,多出精品力作。丰富当代新闻生活,从而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新闻工作。
注释:
①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③叶圣陶:《谈语法修辞》,《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④张文治:《古书修辞例》,中华书局,1996年版。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