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美学观念的核心,它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对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的设计起到重要指导意义.针对目前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强调融入“天人合一”思想的必要性.从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与环境共生、与人共协调、与地域特色相结合、与文物保护意识共存等角度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并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探索“天人合一”思想背景下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的设计策略,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渗透到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设计中,以此发挥公共雕塑对徽州古村落建设及发展的积极作用.
【机 构】
:
安徽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安徽省徽州雕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美学观念的核心,它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对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的设计起到重要指导意义.针对目前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强调融入“天人合一”思想的必要性.从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与环境共生、与人共协调、与地域特色相结合、与文物保护意识共存等角度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并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探索“天人合一”思想背景下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的设计策略,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渗透到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设计中,以此发挥公共雕塑对徽州古村落建设及发展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文章主要围绕宁德市蕉城区工业园区内工业厂房的建设施工及现场管理,施工过程中主要涉及基础工程、主体框架工程及屋顶工程等分部分项工程,现场管理中如何控制混凝土工程构件的质量对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合适的监理机构对厂房施工时的操作进行监督管理在建设过程中显得极为重要,文章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监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徽州民居空间意象的知识与经验,是明清“礼制下行”社会流向的反映,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核是传承徽州建筑文化的可由途径.笔者从礼制观念、民居空间环境和民俗图像入手,分析了徽州典型民居的空间布局、装饰位序和装饰图像的叙事逻辑,归纳出徽州民居空间布局是礼制的缩影、装饰图像是人民世俗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写照,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了“礼”“俗”一体的建筑文化体系.本文运用图像叙事的方法挖掘徽州民居文化内涵,有助于传统建筑的传承与保护,也为当前传统建筑的现代转译,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
住房拆迁补偿安置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民生工程,能够有效改善居民住房环境.但对于其中一部分城市低收入居民而言,由于地价等因素被动搬迁到位于城市边缘的安置房中,居住地的变动对居民原有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住房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低收入居民的就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南京市8个安置社区低收入居民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对比迁居前后居民的通勤特征,并对历次就业变动后居民职住平衡关系进行纵贯式测度与分析,最后对低收入居民个体属性及职住平衡关系进行了讨论.
地域建筑文化应当作为当代建筑创作的源泉,是树立全民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重要依据.金寨县燕子河镇位于皖西大别山地区,本文以该地区传统建筑为载体,从建筑文化视角对其展开分析,凝练文化元素,提取建筑符号,进行现代建筑创作实践研究.笔者通过传统建筑文化与公共建筑设计的耦合,在解读传统建筑的基础上,从传统特色、形式符号、空间功能等层面实现在新建现代建筑中践行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以期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推动该地区传统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技术发展,填补皖西大别山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并在皖西大别
低碳旅游对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研究以巢湖国家级休闲旅游区为案例地发放调研问卷,构建一个链式多重中介模型,探寻旅游者低碳旅游动机对其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通过SPSS和Amos软件的数据分析发现:基于“推—拉”理论,旅游者低碳旅游动机对其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逃避—寻求”理论,地方依赖在低碳旅游动机和行为意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地方认同在低碳旅游动机和行为意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基于“动机-感知-行为”的社会认知理论,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在两者间发挥链式多重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