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作文教学;生活;作文能力;素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11(B)—0044—01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生活越充实,写出来的作文就会越生动具体,才会令人耳目一新。要解决作文时普遍存在的“无话可说”的问题,就必须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写作材料,激发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每天都会有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要把这些写下来,就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客观世界、增加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1.多感官观察。实践证明,参与观察的感官越多,输入大脑的信息就越多,观察所得的印象就越深刻。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以获得对观察对象的全面认识。例如,走进大自然,不仅要看到繁茂苍翠的树木,还要闻到野花的芬芳味,听到鸟语蝉鸣的婉转声,尝到泉水的甘洌、野果的青涩,触摸到泉水中卵石的光滑,还要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感悟。
2.多角度观察。达芬奇的老师说:“即使同一个鸡蛋,要换一个角度去看它,形状就立即不同了”。可见任何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其特点就不同,所获得的认识也就不同。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二、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感知生活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要拓展其思维,使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加以引导。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小学生作文的源泉。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演讲比赛”、“兴趣小组”、“文艺表演”、“运动会”、“阅读”、“帮困”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经历了,学生就会感到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感到作文不再枯燥无味,不过是对亲身经历的事情的记录。
比如,通过参与“帮困”活动,学生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灵也受到了洗礼。在写作中,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但在写作时,一些学生出现了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楚等问题,笔者就组织学生再次仔细回忆、讨论,引导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记下来。后来学生写出的作文角度多元,感情丰富。他们有的侧重写劳动的艰辛,有的侧重写敬佩老人自立、自强……这样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三、紧贴生活实际,合理命题
好的作文题目应成为一种“诱因”,能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发记忆,引起倾诉和作文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题目出到学生的心坎上,强化作文题目对学生表达意愿的诱发效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文命题时,必须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比如,我县是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国贫县。为了更好地生活,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于是大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孩子与父母长期不能见面,万般思念无处倾诉。针对此情况,学校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因为学生个个都有满腹的话语想对父母诉说,字里行间饱含真情,感人至深,许多教师在阅读这些信件时都感动得直掉眼泪。
总之,要想使学生写出高水准的作文,教师首先要形成“先生活后作文”的教学观念,然后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让作文教学充满生活的阳光。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11(B)—0044—01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生活越充实,写出来的作文就会越生动具体,才会令人耳目一新。要解决作文时普遍存在的“无话可说”的问题,就必须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写作材料,激发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每天都会有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要把这些写下来,就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客观世界、增加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1.多感官观察。实践证明,参与观察的感官越多,输入大脑的信息就越多,观察所得的印象就越深刻。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以获得对观察对象的全面认识。例如,走进大自然,不仅要看到繁茂苍翠的树木,还要闻到野花的芬芳味,听到鸟语蝉鸣的婉转声,尝到泉水的甘洌、野果的青涩,触摸到泉水中卵石的光滑,还要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感悟。
2.多角度观察。达芬奇的老师说:“即使同一个鸡蛋,要换一个角度去看它,形状就立即不同了”。可见任何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其特点就不同,所获得的认识也就不同。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二、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感知生活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要拓展其思维,使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加以引导。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小学生作文的源泉。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演讲比赛”、“兴趣小组”、“文艺表演”、“运动会”、“阅读”、“帮困”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经历了,学生就会感到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感到作文不再枯燥无味,不过是对亲身经历的事情的记录。
比如,通过参与“帮困”活动,学生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灵也受到了洗礼。在写作中,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但在写作时,一些学生出现了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楚等问题,笔者就组织学生再次仔细回忆、讨论,引导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记下来。后来学生写出的作文角度多元,感情丰富。他们有的侧重写劳动的艰辛,有的侧重写敬佩老人自立、自强……这样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三、紧贴生活实际,合理命题
好的作文题目应成为一种“诱因”,能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发记忆,引起倾诉和作文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题目出到学生的心坎上,强化作文题目对学生表达意愿的诱发效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文命题时,必须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比如,我县是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国贫县。为了更好地生活,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于是大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孩子与父母长期不能见面,万般思念无处倾诉。针对此情况,学校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因为学生个个都有满腹的话语想对父母诉说,字里行间饱含真情,感人至深,许多教师在阅读这些信件时都感动得直掉眼泪。
总之,要想使学生写出高水准的作文,教师首先要形成“先生活后作文”的教学观念,然后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让作文教学充满生活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