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公社建立的几个问题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前奏是联乡并社: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而追求“大”与“公”其实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就已有了苗头。农业社的规模过大,给生产管理带来了诸多不变,也容易造成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成为1956年秋后部分地区出现农民闹社、要求退社风潮的一个重要原因。“大跃进”运动开始后,伴随着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尤其是一些大中型水利设施单靠一乡一社的人力物力难以建成,需要社、乡问的合作,为此,一些地方开始打破社、乡的界限搞劳动合作。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当前,中国史学研究的趋向已逐渐转向当代史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研究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的研究成为重点。在史学领域中,讲究时过境迁,然后言史。中国史学文化历来有不修当朝史的传统。近代以后,历史变量骤然剧增,社会变化迅速而猛烈,当代修史也就成为必然趋势。当代史是还没有从现实生活中完全冷却下来的历史,与现实社会是近距离的关系:事情虽属历史,但当事人和当事人亲属还在,社会影响还在,政治语境还没有变化,“时过境未迁”。当代史的言说环境,要受到来自现实社会多方面的影响,既有政治与学术的话语冲突,也有现实与历史的恩怨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人为的封闭状态被逐步打破,部分贫困地区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得到了快速发展,带动了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走上了经济开发之路.市场经济的发展冲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模式,为扶贫开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不利影响表现在: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市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崭新的社会主义宪法,它总结了旧中国的历史、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宝贵经验、建国后社会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1975年宪法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存在严重缺点,1978年宪法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未完全摆脱"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82年12月通过的现行宪法,是建国以来最为完善的宪法.现行宪法继承了1954年宪法的优良传统又有很大的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1950年为32.4%,1951年上升到52.9%,1952年达到72%,此后一直到50年代末保持在70%以上,其中对东欧国家的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20%左右.当时中国虽然综合国力还很薄弱,但仍向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一系列经济援助.1971~1975年中国对外援助支出增加过猛,占同期国家财政总支出的5.88%,其中1973年高达6.92%,这同当时中国的国力不相适应.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合理安排对外援助的决定,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共开支战费6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时的25亿美元,几乎等于中国1950年全年的财政收入,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在1951年财政预算总收入69.5亿元人民币中,有33.4亿元列为军费支出,占48.5%.1952年和1953年军费支出比例虽有减少,但绝对数目都是增加的.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