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居上 大新常新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511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路上最著名的四大百货公司中最后一个兴建的是大新公司。上海大新公司创立于1934年,由广东香山(今中山)县金鼎外沙村人蔡昌(1877-953)创立。19世纪澳洲发现黄金,福建、广东许多人都涌入澳洲淘金。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像许多香山同乡一样,出身贫苦家庭的蔡昌,年仅14岁随其兄蔡兴到澳洲去淘金。然而兄弟二人到达澳洲后才发现,淘金热已经过去了!为了生存,新到澳洲的华人不得不寻找别的谋生之道。
  蔡氏兄弟二人在澳洲雪梨(即今日悉尼)附近转悠、观察了一段日子,然后在雪梨开设一家小商店,经营水果、百货等。由于当时香山人在澳洲租赁土地种植香山香蕉打开了澳洲香蕉市场,许多水果店都大获其利。1900年,同是香山人的马应彪在香港创办先施公司,蔡昌的哥哥蔡兴是创始人之一,就把刚从澳洲回来的蔡昌安排进公司任职。
  1910年,在先施工作了十年的蔡昌,学会了先施公司崭新的百货经营理念,于是策划自己创业,准备创办大型环球公司。蔡昌的倡议得到其兄蔡兴的赞许,两人开始共同谋划,多次往返港穗两地,向华侨及商界游说,集资四百万港元,于1912年(民国元年)在香港德辅道闹市区开设了大新公司,英文名取为“THE SUN”,寓“旭日初升,大展新猷”之意,并以“旭日”为商标,33岁的蔡昌担任经理。这时候香港商贾如云,竞争十分激烈,与大新邻近的先施、永安都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百货商店。当然这一带生意也奇好,广东一带的人甚至坐船到此逛商场,逛完商场后要用担子抬货才能上船,还有一些商人干脆到这里批发,然后运回广东去零售。
  年富力强而敢于挑战的蔡昌担任经理后刻苦奋发,事必躬亲,每日四点就起床安排工作,并且在经营品种、价格以及服务理念等方面大胆进行改革,因此大新公司营业额终于逐渐上涨,并后来居上,在香港繁华的商业黄金地段,稳稳站住了脚跟。20年代,蔡昌杀回广东,在广州开办大新广州分店,很快又成为同行业的翘楚,再次证明了他在百货业中的地位。
  20年代上海经济快速发展,马应彪等人的先施、永安、新新等大百货公司纷纷登陆上海滩,很快取得了不俗业绩。一向不落人后的蔡昌决定挥师北上,于1929年斥六百万港元,创立了上海大新公司。为了选择公司地址,蔡昌亲自在南京路几个热闹街口观察市面,最后选定西藏中路东北角的南京路段为建立公司最佳场地。新大厦历时约七年建成,楼高十层,雄伟壮观,为四大百货之冠。大楼的设计者是留学美国的华人建筑家关颁声先生,参与建造的是基泰工程公司,大楼建成后曾获得亚洲最佳建筑设计奖。大楼有三面环绕的18扇大橱窗,室内采光明亮,通风良好,并有冷暖气设备,可调节室内温度,四季如春,是上海最早全天候空调开放的百货公司。公司地面商场共有4个出入口,楼内装有6部电梯,另外还有两部自动扶手电梯,这是东亚首家使用自动扶手电梯的商店。
  1936年1月10日,大新公司建成开业。商场中间自动扶梯启动,把铺面的顾客送上二楼,二楼的顾客送上三楼,十分方便。这也是上海最早使用自动扶梯的百货公司。见多识广的上海人一时称奇,扶老携幼来到大新公司,甚至只为了乘一乘自动扶梯。外地人到上海来“白相南京路”也一定要到大新公司乘坐一下自动扶梯,大新公司名声大振,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公司的自动扶梯既是上海也是远东最早的一部自动扶梯。
  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为捐款修建长城,重新开放这条自动扶梯,乘梯者每人收取2角钱(捐献),许多人依然慕名而来,排着长长的队伍,就为了体验一下乘自动扶梯的感觉。今天在第一百货公司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部曾经创造神话的自动扶梯。
  蔡昌的上海大新再续后来居上的神话,不仅公司楼层为同业之冠,而且从1936年1月10日开业到1939期间年营业额达300万—400万元,当时无出其右,开创了商业百货传奇。大新除了售货商场以外,还设有书画部,展出有名画家的作品;五楼为酒楼及舞厅,六到九楼为电影院和游乐场,顶层设有屋顶花园。在大新公司之前,永安、先施、新新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上海市民中的中上层人士。而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顾客,对于这样的大公司只能望而止步。为了吸引这些底层顾客,大新公司在它的地下室开辟面向大众的廉价商场,顿时轰动一时。由于人太多,只能凭票入场,想进廉价商场的顾客必须先掏钱买票,4毛钱一个,顾客到商场购物要买入场券。然而由于考虑周详,安排独到,顾客到大新,不仅可以购买到需要的东西,而且可以游玩、娱乐、进餐,既愉悦身心,又达到购物目的,可谓一举多得,因此颇受沪人欢迎,公司因此获利颇丰,不仅成为南京路上四大公司之首,也成为远东最大百货商店。
  抗战时期上海大新公司历经战时货币贬值、银行催债、日军强行管制、美国商品对华倾销等,终日惨淡经营、勉力维持。抗战胜利后香港大新公司营业日见好转,蔡昌于是将经营重心从上海转向香港,并制定了多销货、少进货的方针,逐渐将上海大新公司的资金转移至香港。上海解放以后,蔡昌干脆对上海大新公司采取放弃态度,使上海大新公司成为既无资方又无资金的空壳子。1953年11月,国营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迁入上海太新大楼,成为全国最大的百货商店。今天的上海一百与华联集团合并成立的百联集团,继续延续着大新百货的不朽神话。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