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精神”
问题是物理的心脏.为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本人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优化思维品质作了一些探索尝试.
在讲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其使用规则要求电流表一定要与被测部分电路串联.我提示学生,为什么一定要串联使用?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让学生猜想,学生情绪立即高涨.最终有学生提出:将电流表与被测部分电路并联测其电流行不行?立刻有学生回应说电表立即烧坏,有的说这样根本测不出电流,有的说这是违反操作规程,根本不能这样想,更不应该这样做.我说:那好,我们就来违反一下常规做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几十双聚精会神的眼睛盯着我做实验.我连接好电路后,用试触法接通电表,只见表针很快超过量程而摆动,学生们都在担心烧坏电流表,我说如果这样下去,时间长了一会不会烧坏电流表?学生们一致认为会烧坏.我接着提问学生结合以往的教学,还有没有产生对其它电实验过程中的类似疑问?
马上就有学生提出电压表测量电压时,按常规应将电压表与被测部分电路并联,如果串联使用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们热议起来,有的说肯定会烧坏电表,有的说肯定不会烧坏电表,有的说这样使用测出的电压值误差一定很大.在意见分歧时,我说那我们试试.我接着演示电压表串联测被测电路两端电压的实验,结果是电压表指针几乎不偏转,长时间电表也没有烧坏.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选一代表发言,在争辩中学生明白了电压表内阻很大,串联接入电路中等于将电路断路了,怎么还能测出电压呢? 在此之后还会有相当部分学生联想到了在其他的用电实验过程中,串连与并联可否混用的问题.
教师以提供信息、承上启下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联想、勇于提出问题的精神,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在讲保险丝的选择时,学生都知道保险丝有它的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如果超过这个电流值,保险丝会自动烧断,但学生们很少看见保险丝熔断的现象.我当堂做保险丝熔断实验,只听“砰”的一声保险丝红了一下,胆小女同学都闭上眼睛.我说:我将保险丝换成铝丝请同学们再观察,结果是长时间铝丝没有熔断而外电路导线绝缘皮冒烟起火,为什么?学生们议论后得出,铝制线熔点高,不可替代保险丝,安全性差,没有保险作用;如果用其它金属丝代替保险丝的后果将导致无保险作用的后果.
三、培养学生大胆尝试、主动探索的精神
在讲安全用电时,教材上说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如果更高的电压是不是一定会引起危险?有的人说肯定会发生触电事故,有人说接触时间短了不要紧,接触时间长了会电死人.在众说纷纭中,我问大家,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谁是谁非呢?“用实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我不慌不忙地站在课桌椅上,一手抓住火线,让一位男生用测电笔在教师手上脚上测试,结果电笔氖管发光,再让一女生用电表测试,结果证明我身上是带了电.有学生会问:“老师你觉得很难受吧?”教师面带笑容地说:“我没有什么难受的感觉啊!但是同学们测试时千万不能用手直接接触我的身体,不然我真的会难受的.”接着我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带电的滋味.只见一勇敢的男生自告奋勇地站到了课桌上,握住了火线,其它学生喊:“你感觉咋样?”男生说刚抓住时手稍有点麻,但抓住了之后就一点难受的感觉都没有.后来连女生也有要求亲身体验的,我都一一满足了学生们的要求.正在课堂活跃群情激昂之际,我提问为什么双手接触大于36V的电压却没有危险?通过观察,学生们提出了正解:身上带了电但没有电流通过人体,因为人站在绝缘的课桌椅上与地没有直接接触.但此时有位学生马上提到,如果两只手抓住火线就一定有危险.我没说话,当时马上就会有学生提出,一定要试试,试过才知道.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马上提出,由老师来实验,随后我站在课桌椅上做两手抓火线实验,结果仍安然无恙.理由仍是没有电流通过人体,这就是高压带电操作没有危险的原理.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开拓了学生的知识境界,又用实例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精神.
责任编辑罗峰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精神”
问题是物理的心脏.为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本人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优化思维品质作了一些探索尝试.
在讲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其使用规则要求电流表一定要与被测部分电路串联.我提示学生,为什么一定要串联使用?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让学生猜想,学生情绪立即高涨.最终有学生提出:将电流表与被测部分电路并联测其电流行不行?立刻有学生回应说电表立即烧坏,有的说这样根本测不出电流,有的说这是违反操作规程,根本不能这样想,更不应该这样做.我说:那好,我们就来违反一下常规做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几十双聚精会神的眼睛盯着我做实验.我连接好电路后,用试触法接通电表,只见表针很快超过量程而摆动,学生们都在担心烧坏电流表,我说如果这样下去,时间长了一会不会烧坏电流表?学生们一致认为会烧坏.我接着提问学生结合以往的教学,还有没有产生对其它电实验过程中的类似疑问?
马上就有学生提出电压表测量电压时,按常规应将电压表与被测部分电路并联,如果串联使用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们热议起来,有的说肯定会烧坏电表,有的说肯定不会烧坏电表,有的说这样使用测出的电压值误差一定很大.在意见分歧时,我说那我们试试.我接着演示电压表串联测被测电路两端电压的实验,结果是电压表指针几乎不偏转,长时间电表也没有烧坏.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选一代表发言,在争辩中学生明白了电压表内阻很大,串联接入电路中等于将电路断路了,怎么还能测出电压呢? 在此之后还会有相当部分学生联想到了在其他的用电实验过程中,串连与并联可否混用的问题.
教师以提供信息、承上启下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联想、勇于提出问题的精神,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在讲保险丝的选择时,学生都知道保险丝有它的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如果超过这个电流值,保险丝会自动烧断,但学生们很少看见保险丝熔断的现象.我当堂做保险丝熔断实验,只听“砰”的一声保险丝红了一下,胆小女同学都闭上眼睛.我说:我将保险丝换成铝丝请同学们再观察,结果是长时间铝丝没有熔断而外电路导线绝缘皮冒烟起火,为什么?学生们议论后得出,铝制线熔点高,不可替代保险丝,安全性差,没有保险作用;如果用其它金属丝代替保险丝的后果将导致无保险作用的后果.
三、培养学生大胆尝试、主动探索的精神
在讲安全用电时,教材上说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如果更高的电压是不是一定会引起危险?有的人说肯定会发生触电事故,有人说接触时间短了不要紧,接触时间长了会电死人.在众说纷纭中,我问大家,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谁是谁非呢?“用实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我不慌不忙地站在课桌椅上,一手抓住火线,让一位男生用测电笔在教师手上脚上测试,结果电笔氖管发光,再让一女生用电表测试,结果证明我身上是带了电.有学生会问:“老师你觉得很难受吧?”教师面带笑容地说:“我没有什么难受的感觉啊!但是同学们测试时千万不能用手直接接触我的身体,不然我真的会难受的.”接着我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带电的滋味.只见一勇敢的男生自告奋勇地站到了课桌上,握住了火线,其它学生喊:“你感觉咋样?”男生说刚抓住时手稍有点麻,但抓住了之后就一点难受的感觉都没有.后来连女生也有要求亲身体验的,我都一一满足了学生们的要求.正在课堂活跃群情激昂之际,我提问为什么双手接触大于36V的电压却没有危险?通过观察,学生们提出了正解:身上带了电但没有电流通过人体,因为人站在绝缘的课桌椅上与地没有直接接触.但此时有位学生马上提到,如果两只手抓住火线就一定有危险.我没说话,当时马上就会有学生提出,一定要试试,试过才知道.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马上提出,由老师来实验,随后我站在课桌椅上做两手抓火线实验,结果仍安然无恙.理由仍是没有电流通过人体,这就是高压带电操作没有危险的原理.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开拓了学生的知识境界,又用实例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精神.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