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夹闭术中显露大脑中动脉M1段的手术策略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_j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处(MCBIF)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安全显露大脑中动脉M1段的手术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8年3月山西大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60例(65个)MCBIF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31例,发病年龄35~65(40±0.5)岁。动脉瘤出血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13例,Ⅱ级13例,Ⅲ级16例,Ⅳ级7例,Ⅴ级8例。在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观察到,动脉瘤指向上方27个、指向外侧22个、指向下方16个。测量动脉瘤同侧大脑中动脉M1段的长度,观察M1段的曲度,模拟翼点开颅手术入路;采取近端或远端入路手术,指向下方和外侧的动脉瘤从上方显露大脑中动脉M1段,指向上方的动脉瘤从下方显露大脑中动脉M1段,并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随访并观察动脉瘤复发情况,预后评价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并比较不同指向动脉瘤的预后差异。

结果

大脑中动脉M1段长度为8.2~16.5( 13.5±0.3)mm。M1段曲度向下,动脉瘤指向上;M1段曲度向上,动脉瘤指向下;M1段平直向外,动脉瘤指向外。CTA三维影像模拟手术入路中动脉瘤以及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与手术中所见解剖结构完全相符。所有动脉瘤夹闭可靠,术后6个月复查头颅CTA未见动脉瘤复发。随访6~36(18.0±2.5)个月,末次随访结果GOS评分:5分37例,4分10例,3分4例,2分3例,1分6例,不同指向动脉瘤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充分利用CTA三维重建技术,明确动脉瘤的指向、大脑中动脉M1段的长度和曲度,精确评估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和M1段在侧裂内的投影方位,避开动脉瘤顶,采取合适的策略显露M1段,有效做到近端控制,是手术安全进行的可靠保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二期翻修手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慢性假体周围感染(PJI)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17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晚期慢性PJI的27例(27髋),其中男7例、女20例,年龄52~77(63.9±5.5)岁,均由同一主刀医生采用二期翻修手术的方法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和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以评价假体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椎动脉的解剖特点,为颅底手术入路中保护椎动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在15例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枕下远外侧手术入路,暴露椎动脉V2~V4段,观察各段的毗邻关系并测量其长度。(2)应用冷冻铣切技术,获得1例新鲜成人尸头标本的冠状断层薄片并连续拍照,应用Amira4.1软件基于其中显露颅颈交界区结构的750张断层照片重建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在连续断层照片及三维模型上追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介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对骨肉瘤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6周无特定病原体级Balb/c雄性裸鼠15只,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人骨肉瘤MG63细胞组、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组、MG63+THP-1混合细胞组3组,每组5只。于裸鼠右侧腋窝皮下注射浓度为1.0×108/mL的不同细胞悬液制备裸鼠成瘤模型:MG63细胞组裸鼠每只注射MG63细胞悬液0
目的评价8种常用的肾小球滤过率(GFR)预测公式对肾细胞癌患者肾功能评价的适用性,并分析影响预测公式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32例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术前测得的血清肌酐Scr值、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有无合并症、肿瘤T分期等资料。以外源性放射标记物同位素99Tcm-二乙三胺五醋酸(DTPA)的肾
目的运用CT三维重建及3D打印技术进行改良髂骨螺钉技术的相关解剖学观测及钉道设计,探讨改良髂骨螺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2017年3月佛山市中医院60例患者骨盆CT检查数据,其中男女各30例,年龄21~65岁,骨骼发育均成熟且排除骨盆疾病。首先采用患者CT DICOM数据,使用Mimics Research 21.0软件进行骨盆CT三维重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盆3D打印模
目的探讨人体胸腰椎段椎骨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选取3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取出其T11~L2椎骨后剔除软组织。将每一个椎骨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经高精慢速锯切割成若干厚约3 mm的骨组织切片,12块椎骨标本共计产生72个骨组织切片。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骨组织切片不同区域皮质骨和松质骨的显微硬度值,每一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显微硬度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硬度值。结果12块
目的测量并分析肱骨干不同层面和方位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新鲜成人尸体标本3具(62岁男性、45岁女性和58岁男性),取其右侧肱骨干部分,垂直于肱骨干长轴水平,使用金刚石慢速锯在每一段精确切取厚3 mm的骨组织标本共7层,分别标记为第Ⅰ~Ⅶ层,进而区分为肱骨干上段(Ⅰ、Ⅱ层)、中段(Ⅲ~Ⅴ层)、下段(Ⅵ、Ⅶ层),并将每层划分为前、后、内、外四个区域;应用维氏金刚石显微硬度压头在标本
目的探讨颅内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再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次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复发动脉瘤患者69例,其中男27例、女42例,年龄25~76(48±10)岁;二次介入手术后再复发13例,再复发率为18.8%(13/69)。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复发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再复发的影响因
目的探讨WT1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成骨细胞hFOB1.19、骨肉瘤细胞MG-63细胞,Western blot法观察WT1蛋白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MG-63细胞,分为siRNA-1组、siRNA-2组、阴性对照组(NC)组、空白对照组,分别转染WT1 siRNA-1、WTI siRNA-2及NC链,空白对照只加入转染试剂。转染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