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教授 靳向煜:筑起儿童口罩安全屏障
此次发布的《规范》,为正确选择和佩戴儿童口罩、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加强市场监管提供了依据,为儿童口罩生产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标准保障。
儿童口罩生产有标可依
《儿童口罩技术规范》适用于6岁-14岁儿童所佩戴的口罩。儿童口罩根据性能,分为“儿童防护口罩(F)”和“儿童卫生口罩(W)”。
儿童防护口罩以立体型为主,具有较好的密合性,可防止微生物、飞沫、粉尘、花粉等颗粒物吸入。可用于中等污染或潜在中等风险环境,如雾霾天、流感高发季以及较大(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车站、公共交通、机场、超市等场景。
儿童卫生口罩以平面型为主,具有较好的舒适性,可阻隔微生物、飞沫、粉尘、花粉等颗粒物传播。可用于低污染或低风险环境,如日常感冒、流感、花粉季以及一般(Ⅳ级)公共卫生事件时餐厅、教室、工作场所、宿舍等场景。
考核指标因应用场景而异
在《规范》中,对儿童防护口罩的考核指标包括颗粒物过滤效率(PFE)不低于95%,防护效果不低于90%;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均不高于45Pa。对儿童卫生口罩的考核指标包括颗粒物过滤效率(PFE)不低于90%,细菌过滤效率(BFE)不低于95%;通气阻力不高于30Pa。
标准中,儿童防护口罩考核了呼气阻力和吸气阻力,而儿童卫生口罩仅考核了通气阻力,这样的设定是出于什么考虑?据靳向煜介绍,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对产品进行了不同的考核。“因使用场景不同,儿童口罩在材料选择、形状设计、佩戴方式、检测仪器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
靳向煜进一步解释说,儿童防护口罩对防护效果和密闭性能要求较高,核心指标为过滤效率、防护效果与呼吸阻力、儿童卫生口罩对口罩材料阻隔性能和透气性要求较高,核心指标为过滤效率和通气阻力。
熔喷布可谓是儿童口罩的核心材料,靳向煜说:“对于熔喷布行业的生产企业来说,需要加强专业理论、工艺技术、聚合物性能研究,注重进行相关装备技术改造。此外,熔喷布生产企业宜按照中产协制定的《熔喷法非织造布分类与标识要求指南》进行规范生产,积累相关产品的生产经验,并提升技术实力。”
熔喷布的过滤性能与哪些关键技术密切相关?在靳向煜看来,实现熔喷布材料高过滤性能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熔喷纤维直径微纳米化技术;二是驻极处理技术;三是聚合物改性技术。
广州海关技术中心玩具婴童用品实验室副主任 黄理纳:《规范》充分考虑了儿童行为特点
《规范》规定了口罩与面部接触材料不得印花或染色,对口罩材料化学物质残留要求和pH值要求明显高于成人标准,特别是环氧乙烷限量要求≤2ug/g,可迁移荧光增白物不可检出。
根据儿童行为特点制定《规范》
有的生产厂家为了让口罩的外观吸引儿童,会在口罩的外层印染各种图案,对此,黄理纳特别强调,为了保证小朋友不被口罩染料沾染,《规范》将色牢度作为了考核指标,指标值参考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设定。
基于儿童行为特点考虑,《规范》相比成人口罩标准增加了多项物理性能指标。如口罩上呼吸阀使用过程中不应脱落,口罩带不应使用系带式,在佩戴过程无明显的压迫感和压痛现象,对头部活动影响较小。同时规定了鼻夹应采用可塑性材质,长度≥5.5cm,鼻夹具有一定的耐折性等要求。
《规范》也充分考虑到儿童自身危险意识较弱的情况,给出了相关警示内容,并要求生产企业必须明确标识。目前儿童口罩分为防护口罩和卫生口罩,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发育特点,《规范》将儿童口罩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可以满足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时对口罩尺寸的需求。
国际首创,需逐步完善修订
我国乃至全球此前在儿童口罩标准方面尚属空白,《规范》的发布可以说走在了世界前列。
“不同国家的儿童在生活模式上可能会有差异,但是在一些行为特点和天性方面有相同之处,《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发布,在口罩的使用材料和物理性能,以及基本的安全理念和风险点影响等方面,可以提供一定借鉴。”黄理纳介绍。
一般来说,一项标准从发布到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像该项《规范》属于全球首发,发布后必定要经历一个逐步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希望消费者边使用、边提出建议,行业和儿童口罩生产企业边改善、边推进,共同促进儿童口罩产业健康发展。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专家 刘毅:需正确佩戴儿童口罩
新冠病毒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儿童口罩可有效阻隔飞沫、花粉、粉尘、微生物等颗粒物传播,减少气溶胶中病毒浓度,并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粉尘、飞沫、烟等颗粒物吸入。患有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应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佩戴儿童口罩,如出现呼吸困难,不建议佩戴。
儿童心智不成熟,不能清晰认识佩戴“儿童口罩”的正确意义,家长及教师应正确引导,不能通过过度描述外在环境的恶劣情况达到佩戴“儿童口罩”的目的,这可能使儿童过分依赖佩戴口罩获得的安全感,剧烈运动也不摘除口罩,导致心肺功能受到影响;为保证復课后减少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几率,除提倡学生在教室中佩戴口罩,还应强调定期开窗通风,勤洗手,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也是防止病毒传染的重要措施。上体育课或剧烈运动时要及时摘除口罩。
家长及教师应帮助儿童用特殊标记标注口罩,避免戴错口罩导致的交叉感染。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基:儿童口罩要兼顾舒适与防护
《儿童口罩技术规范》中的指标主要是基于防护性能、佩带舒适性、安全性三方面考虑。防护性能是必要条件,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样是对儿童产品考核的重点要求。
此次发布的《规范》,为正确选择和佩戴儿童口罩、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加强市场监管提供了依据,为儿童口罩生产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标准保障。
儿童口罩生产有标可依
《儿童口罩技术规范》适用于6岁-14岁儿童所佩戴的口罩。儿童口罩根据性能,分为“儿童防护口罩(F)”和“儿童卫生口罩(W)”。
儿童防护口罩以立体型为主,具有较好的密合性,可防止微生物、飞沫、粉尘、花粉等颗粒物吸入。可用于中等污染或潜在中等风险环境,如雾霾天、流感高发季以及较大(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车站、公共交通、机场、超市等场景。
儿童卫生口罩以平面型为主,具有较好的舒适性,可阻隔微生物、飞沫、粉尘、花粉等颗粒物传播。可用于低污染或低风险环境,如日常感冒、流感、花粉季以及一般(Ⅳ级)公共卫生事件时餐厅、教室、工作场所、宿舍等场景。
考核指标因应用场景而异
在《规范》中,对儿童防护口罩的考核指标包括颗粒物过滤效率(PFE)不低于95%,防护效果不低于90%;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均不高于45Pa。对儿童卫生口罩的考核指标包括颗粒物过滤效率(PFE)不低于90%,细菌过滤效率(BFE)不低于95%;通气阻力不高于30Pa。
标准中,儿童防护口罩考核了呼气阻力和吸气阻力,而儿童卫生口罩仅考核了通气阻力,这样的设定是出于什么考虑?据靳向煜介绍,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对产品进行了不同的考核。“因使用场景不同,儿童口罩在材料选择、形状设计、佩戴方式、检测仪器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
靳向煜进一步解释说,儿童防护口罩对防护效果和密闭性能要求较高,核心指标为过滤效率、防护效果与呼吸阻力、儿童卫生口罩对口罩材料阻隔性能和透气性要求较高,核心指标为过滤效率和通气阻力。
熔喷布可谓是儿童口罩的核心材料,靳向煜说:“对于熔喷布行业的生产企业来说,需要加强专业理论、工艺技术、聚合物性能研究,注重进行相关装备技术改造。此外,熔喷布生产企业宜按照中产协制定的《熔喷法非织造布分类与标识要求指南》进行规范生产,积累相关产品的生产经验,并提升技术实力。”
熔喷布的过滤性能与哪些关键技术密切相关?在靳向煜看来,实现熔喷布材料高过滤性能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熔喷纤维直径微纳米化技术;二是驻极处理技术;三是聚合物改性技术。
广州海关技术中心玩具婴童用品实验室副主任 黄理纳:《规范》充分考虑了儿童行为特点
《规范》规定了口罩与面部接触材料不得印花或染色,对口罩材料化学物质残留要求和pH值要求明显高于成人标准,特别是环氧乙烷限量要求≤2ug/g,可迁移荧光增白物不可检出。
根据儿童行为特点制定《规范》
有的生产厂家为了让口罩的外观吸引儿童,会在口罩的外层印染各种图案,对此,黄理纳特别强调,为了保证小朋友不被口罩染料沾染,《规范》将色牢度作为了考核指标,指标值参考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设定。
基于儿童行为特点考虑,《规范》相比成人口罩标准增加了多项物理性能指标。如口罩上呼吸阀使用过程中不应脱落,口罩带不应使用系带式,在佩戴过程无明显的压迫感和压痛现象,对头部活动影响较小。同时规定了鼻夹应采用可塑性材质,长度≥5.5cm,鼻夹具有一定的耐折性等要求。
《规范》也充分考虑到儿童自身危险意识较弱的情况,给出了相关警示内容,并要求生产企业必须明确标识。目前儿童口罩分为防护口罩和卫生口罩,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发育特点,《规范》将儿童口罩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可以满足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时对口罩尺寸的需求。
国际首创,需逐步完善修订
我国乃至全球此前在儿童口罩标准方面尚属空白,《规范》的发布可以说走在了世界前列。
“不同国家的儿童在生活模式上可能会有差异,但是在一些行为特点和天性方面有相同之处,《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发布,在口罩的使用材料和物理性能,以及基本的安全理念和风险点影响等方面,可以提供一定借鉴。”黄理纳介绍。
一般来说,一项标准从发布到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像该项《规范》属于全球首发,发布后必定要经历一个逐步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希望消费者边使用、边提出建议,行业和儿童口罩生产企业边改善、边推进,共同促进儿童口罩产业健康发展。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专家 刘毅:需正确佩戴儿童口罩
新冠病毒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儿童口罩可有效阻隔飞沫、花粉、粉尘、微生物等颗粒物传播,减少气溶胶中病毒浓度,并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粉尘、飞沫、烟等颗粒物吸入。患有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应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佩戴儿童口罩,如出现呼吸困难,不建议佩戴。
儿童心智不成熟,不能清晰认识佩戴“儿童口罩”的正确意义,家长及教师应正确引导,不能通过过度描述外在环境的恶劣情况达到佩戴“儿童口罩”的目的,这可能使儿童过分依赖佩戴口罩获得的安全感,剧烈运动也不摘除口罩,导致心肺功能受到影响;为保证復课后减少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几率,除提倡学生在教室中佩戴口罩,还应强调定期开窗通风,勤洗手,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也是防止病毒传染的重要措施。上体育课或剧烈运动时要及时摘除口罩。
家长及教师应帮助儿童用特殊标记标注口罩,避免戴错口罩导致的交叉感染。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基:儿童口罩要兼顾舒适与防护
《儿童口罩技术规范》中的指标主要是基于防护性能、佩带舒适性、安全性三方面考虑。防护性能是必要条件,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样是对儿童产品考核的重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