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核能发电站出现事故,有可能伴有放射性碘,接触到放射性碘的人,以后可能会患甲状腺疾病。甲状腺会吸收放射性碘,可发展成癌症或其他肿瘤。食用含碘食物可使甲状腺“充满”碘,减少吸收辐射碘,关于碘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短期内大量食用加碘食盐对健康有影响
B. 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C. 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 原子序数为53
2. 参与节能减排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是( )
A. 尽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B. 用布袋代替塑料购物袋
C. 关闭电器后拔掉插头 D. 杜绝自来水的跑、冒、滴、漏现象
3. 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铜用于制导线,是由于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B. 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 铁制品表面涂“银粉”(铝粉)防生锈,是由于铝的化学性质比铁稳定
D.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由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4.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 CO→CO■ B. CO■→CaCO■
C. Fe→Fe■O■ D. CuSO■→Cu
5. 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5/9,且性质稳定、极难溶于水,那么收集该气体所用的方法是 :①向下排空气法②向上排空气法 ③排水法 ( )
A. ①或② B. ①或③ C. ②或③ D. ①②③均可
6. 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B.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先加入药品,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集气瓶底部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沙子
D.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
7. 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 )
A. 有放热现象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硝酸铵溶于水后温度升高
C. 灼烧闻气味能鉴别蚕丝和羊毛
D. 明矾不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8. 大蒜是常见的调味品之一,大蒜中主要成分大蒜素具有消毒杀菌作用。大蒜素的化学式为C■H■S■,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大蒜素的一个分子由6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3个硫原子构成
B. 大蒜素由碳、氢、硫三种元素组成
C. 已知大蒜素中硫为-2价,则可以推算,碳元素化合价为正价。
D. 大蒜素中碳、氢、硫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0∶3
9. 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做饭时炊烟袅袅,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B. 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没有间隙
C.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D. 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核内质子数相同
B. 所有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C. 非金属氧化物都能和碱溶液反应
D. 空气中氧气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21%
11. A、B、C三种物质各15 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 g新物质D。若增加10 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种只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2
B. 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C. 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40 g
D. 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 g
12. 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A.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
D. 分别向同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4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Cl—35.5 Ca—40 Ag—108 Ba—137
二、填空题
13.(6分)化学科学中最有创造性的工作就是设计和制备新物质,为人类造福。例如,尽管柠檬酸(C■H■O■)存在于一些水果中,但现在用作食品添加剂的柠檬酸大多数是人造的。
(1)柠檬酸属于_____________(2分)(选填物质类别a.混合物;b.化合物;c.酸;d.无机物;e.有机物)
(2)构成柠檬酸分子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1分),画出出氧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1分)
(3)将柠檬酸固体置于空气中灼烧无残余物,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2分)
14.(8分)如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的某品牌修正液包装标签。小明仔细阅读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得出了该修正液的某些性质,但是均有错。请你改正小明的结论并简述理由(写在空格中)。
(1)修正液是一种溶液,均匀、透明。_____________(2分)
(2)修正液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无毒可以大量使用。______(2分)
(3)修正液的成分易被空气氧化变质为深色物质,所以要及时盖上。 (2分)
(4)外出学习可以将修正液带上飞机。 (2分)
15.(10分)单晶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但在生产单晶硅的过程中,排放的废水中含有HCl会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经测定,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HCl的质量分数为0.73%,为保证该厂每天产生的100吨废水无害排放,必须进行中和处理。10%的NaOH溶液的市场价为300元/吨。通过计算说明每天处理废水的费用。
16.(12分) A~H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A是生活中常见的可燃气体,E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干燥剂。请回答: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1分);工业制备E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___(1分);E投入水后得无色透明的溶液甲,G溶于水得无色透明的溶液乙,简述区别甲乙两溶液的方法 (2分);
(2)现在全世界均提倡“低碳经济”,大量使用A是否利于“低碳经济”_____________(1分)(填“是”或“否”)。
(3)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1分);
(4)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2分);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如果有8 gA参加上述变化,试计算理论上最多可得
gH沉淀(2分)。
17.(6分)用右图所示装置研究“活性炭吸附能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将
NH■NO■ 固体加入水中搅拌,观察到两侧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
(1)由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_________(2分)(选填“增大”或“减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2)NH■NO■固体溶于水____________(2分)(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____________(2分)而增强。
18.(12分)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例如,可以从海水中提取食盐,也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用途广泛的金属镁。
(一)金属镁的制取工艺流程如下:
(1)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是利用__________(1分)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操作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1分)
(二)某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对反应①生成的Mg(OH)■ 沉淀产生了兴趣。在探究碱的性质时发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可溶性碱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他们想进一步探究:不溶性的氢氧化镁是否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为此,他们将适量的氢氧化镁加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搅拌,然后向浑浊的液体中滴加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又消失了。四位同学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上述酚酞试液变红、红色又消失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小明:可能是个偶然现象。
小东:可能是浑浊液体中的固体氢氧化镁使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镁沉降后溶液就变无色了。
小花: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也可能是氢氧化镁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小红:可能是在热水中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大,溶液中氢氧根离子较多,使酚酞试液变红;过一会儿温度降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中氢氧根离子变少,酚酞试液又变无色。
(4)对小明猜想“是个偶然现象”,四位同学都认为可以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排除偶然现象。他们的方法是:__________(1分)
(5)小花认为小东的猜想不正确,她从碱使酚酞试液变色的原因上给予了否定:_________________(1分)
(6)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小花的猜想,还需做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的目的吗?
(7)对小红的猜想,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进行证明。请你写出其中的一种。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核能发电站出现事故,有可能伴有放射性碘,接触到放射性碘的人,以后可能会患甲状腺疾病。甲状腺会吸收放射性碘,可发展成癌症或其他肿瘤。食用含碘食物可使甲状腺“充满”碘,减少吸收辐射碘,关于碘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短期内大量食用加碘食盐对健康有影响
B. 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C. 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 原子序数为53
2. 参与节能减排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是( )
A. 尽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B. 用布袋代替塑料购物袋
C. 关闭电器后拔掉插头 D. 杜绝自来水的跑、冒、滴、漏现象
3. 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铜用于制导线,是由于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B. 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 铁制品表面涂“银粉”(铝粉)防生锈,是由于铝的化学性质比铁稳定
D.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由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4.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 CO→CO■ B. CO■→CaCO■
C. Fe→Fe■O■ D. CuSO■→Cu
5. 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5/9,且性质稳定、极难溶于水,那么收集该气体所用的方法是 :①向下排空气法②向上排空气法 ③排水法 ( )
A. ①或② B. ①或③ C. ②或③ D. ①②③均可
6. 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B.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先加入药品,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集气瓶底部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沙子
D.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
7. 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 )
A. 有放热现象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硝酸铵溶于水后温度升高
C. 灼烧闻气味能鉴别蚕丝和羊毛
D. 明矾不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8. 大蒜是常见的调味品之一,大蒜中主要成分大蒜素具有消毒杀菌作用。大蒜素的化学式为C■H■S■,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大蒜素的一个分子由6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3个硫原子构成
B. 大蒜素由碳、氢、硫三种元素组成
C. 已知大蒜素中硫为-2价,则可以推算,碳元素化合价为正价。
D. 大蒜素中碳、氢、硫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0∶3
9. 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做饭时炊烟袅袅,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B. 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没有间隙
C.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D. 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核内质子数相同
B. 所有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C. 非金属氧化物都能和碱溶液反应
D. 空气中氧气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21%
11. A、B、C三种物质各15 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 g新物质D。若增加10 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种只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2
B. 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C. 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40 g
D. 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 g
12. 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A.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
D. 分别向同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4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Cl—35.5 Ca—40 Ag—108 Ba—137
二、填空题
13.(6分)化学科学中最有创造性的工作就是设计和制备新物质,为人类造福。例如,尽管柠檬酸(C■H■O■)存在于一些水果中,但现在用作食品添加剂的柠檬酸大多数是人造的。
(1)柠檬酸属于_____________(2分)(选填物质类别a.混合物;b.化合物;c.酸;d.无机物;e.有机物)
(2)构成柠檬酸分子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1分),画出出氧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1分)
(3)将柠檬酸固体置于空气中灼烧无残余物,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2分)
14.(8分)如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的某品牌修正液包装标签。小明仔细阅读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得出了该修正液的某些性质,但是均有错。请你改正小明的结论并简述理由(写在空格中)。
(1)修正液是一种溶液,均匀、透明。_____________(2分)
(2)修正液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无毒可以大量使用。______(2分)
(3)修正液的成分易被空气氧化变质为深色物质,所以要及时盖上。 (2分)
(4)外出学习可以将修正液带上飞机。 (2分)
15.(10分)单晶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但在生产单晶硅的过程中,排放的废水中含有HCl会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经测定,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HCl的质量分数为0.73%,为保证该厂每天产生的100吨废水无害排放,必须进行中和处理。10%的NaOH溶液的市场价为300元/吨。通过计算说明每天处理废水的费用。
16.(12分) A~H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A是生活中常见的可燃气体,E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干燥剂。请回答: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1分);工业制备E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___(1分);E投入水后得无色透明的溶液甲,G溶于水得无色透明的溶液乙,简述区别甲乙两溶液的方法 (2分);
(2)现在全世界均提倡“低碳经济”,大量使用A是否利于“低碳经济”_____________(1分)(填“是”或“否”)。
(3)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1分);
(4)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2分);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如果有8 gA参加上述变化,试计算理论上最多可得
gH沉淀(2分)。
17.(6分)用右图所示装置研究“活性炭吸附能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将
NH■NO■ 固体加入水中搅拌,观察到两侧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
(1)由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_________(2分)(选填“增大”或“减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2)NH■NO■固体溶于水____________(2分)(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____________(2分)而增强。
18.(12分)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例如,可以从海水中提取食盐,也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用途广泛的金属镁。
(一)金属镁的制取工艺流程如下:
(1)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是利用__________(1分)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操作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1分)
(二)某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对反应①生成的Mg(OH)■ 沉淀产生了兴趣。在探究碱的性质时发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可溶性碱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他们想进一步探究:不溶性的氢氧化镁是否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为此,他们将适量的氢氧化镁加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搅拌,然后向浑浊的液体中滴加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又消失了。四位同学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上述酚酞试液变红、红色又消失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小明:可能是个偶然现象。
小东:可能是浑浊液体中的固体氢氧化镁使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镁沉降后溶液就变无色了。
小花: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也可能是氢氧化镁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小红:可能是在热水中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大,溶液中氢氧根离子较多,使酚酞试液变红;过一会儿温度降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中氢氧根离子变少,酚酞试液又变无色。
(4)对小明猜想“是个偶然现象”,四位同学都认为可以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排除偶然现象。他们的方法是:__________(1分)
(5)小花认为小东的猜想不正确,她从碱使酚酞试液变色的原因上给予了否定:_________________(1分)
(6)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小花的猜想,还需做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的目的吗?
(7)对小红的猜想,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进行证明。请你写出其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