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必须长期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和重视,增强实效性是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方针和原则。中共中央16号文件再次强调了这一原则,要求把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作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高校德育工作落实上述精神,必须首先解决德育观念创新问题。
一、切实提高对转变德育观念重要性的认识
人的行为是受到思想观念的左右和支配的,要卓有成效地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就要创新德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当前,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难辞其咎。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来说,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至今仍处于一种传统的观念之中,这种观念把教育的对象仅仅看作被动的接受者,把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主要是既定的规范、信仰、价值观,强调的是对合乎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教育过程,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注重“传道”,忽视“体道”;强调“共性”,淡化“个性”,也就是著名的教育专家柯尔伯格所批判的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调学生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的“美德袋”式的“传统道德教育”。这种模式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调动和发挥,无法激发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自觉追求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提高德育实效性必须首先在观念上有所突破,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求实效。如果观念创新跟不上,势必影响方法创新,最终影响教育结果。
二、正确处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过去我们过分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但是,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不仅与施教者有关,更与教育对象的主观态度密不可分。传统德育之所以教育效能较差,大部分学生存在逆反心理,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假、大、空”的内容和“管、卡、压”的方法,因其抽象化、空洞化、强制性而远离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现实需求,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高校育人重在“指导”,而非“牵引”,“全员育人”也不是对学生自己的事大包大揽,重要的是重视体验,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所谓“自我教育”,简言之,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在育人实践中,只有把德育内容和方法寓于学生喜闻乐见、形式新颖、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实践中体验,在自觉参与中得到教益,学生的思想感情才能得到良好的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自然的充实,学生道德境界才能得到快速的升华。教师应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选择,引导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有意识地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不断的、与时俱进的进行自我审视、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改造和自我修养,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德育工作中自主发展,自主进步的主人。
三、正确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过去我们往往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被管理者地位上,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怀,单纯依靠“外力改造”、“纪律约束”,不管是管教室、管宿舍、管食堂的,还是管教学、管思想、管就业的,都把学生看成被管的对象。学生一入校,我们就告诉他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要遵守什么规章制度,但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很少告诉他们这些规章制度赋予他们什么权利。这不能算是“以学生为本”,也不能算是尊重学生,更不能算是正确处理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淡化管理意识,增强服务观念,摈弃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维护学生的权力,自觉代表学生的根本利益,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满腔热情地关心学生,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一些突出问题;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选择和个性发展,真诚地对待学生,多做换位思考,实行平等交流,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良师益友,当作服务的对象,而不是当作被动的被管理者。
四、正确处理育人与育己的关系
“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共中央16号文件强调,“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作为教育者,我们始终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地位,把握着对学生教育评判的“生死大权”,似乎不管一个人以前是干什么的,一旦成为老师,或是到学校担任某个领导职务,此人的学识、修养等一夜之间就会有量的飞跃和质的提升,就一定能够用来教育别人,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学习终身的观念,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自觉加强“自省、自审、自律”,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调整、完善、充实、提高自己,以饱满的激情和认真的态度,改造主观世界,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思想境界,增强人格魅力,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真正做到以渊博的知识储备熏陶学生,以高尚的思想情操感化学生,以优秀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
五、正确处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与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的关系
谈及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不能不提“5+2=0”现象,也就是学生在校接受五天的正面学校教育,不抵双休日两天社会上的消极影响。此现象虽有夸大,但社会影响的作用可见一斑。但传统的学校育人工作过分局限于校园内,学校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后勤社会化,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变为与社会密切互动的开放环境,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已达不到高校德育的应有效果。这些都决定了学校育人活动必须改变德育局限于校园的观念,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关系的研究,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实现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的转变。中共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这也给高校更好地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高校应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拓展育人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实现校内、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形成育人的合力。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药学院)
一、切实提高对转变德育观念重要性的认识
人的行为是受到思想观念的左右和支配的,要卓有成效地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就要创新德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当前,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难辞其咎。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来说,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至今仍处于一种传统的观念之中,这种观念把教育的对象仅仅看作被动的接受者,把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主要是既定的规范、信仰、价值观,强调的是对合乎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教育过程,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注重“传道”,忽视“体道”;强调“共性”,淡化“个性”,也就是著名的教育专家柯尔伯格所批判的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调学生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的“美德袋”式的“传统道德教育”。这种模式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调动和发挥,无法激发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自觉追求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提高德育实效性必须首先在观念上有所突破,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求实效。如果观念创新跟不上,势必影响方法创新,最终影响教育结果。
二、正确处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过去我们过分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但是,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不仅与施教者有关,更与教育对象的主观态度密不可分。传统德育之所以教育效能较差,大部分学生存在逆反心理,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假、大、空”的内容和“管、卡、压”的方法,因其抽象化、空洞化、强制性而远离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现实需求,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高校育人重在“指导”,而非“牵引”,“全员育人”也不是对学生自己的事大包大揽,重要的是重视体验,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所谓“自我教育”,简言之,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在育人实践中,只有把德育内容和方法寓于学生喜闻乐见、形式新颖、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实践中体验,在自觉参与中得到教益,学生的思想感情才能得到良好的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自然的充实,学生道德境界才能得到快速的升华。教师应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选择,引导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有意识地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不断的、与时俱进的进行自我审视、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改造和自我修养,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德育工作中自主发展,自主进步的主人。
三、正确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过去我们往往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被管理者地位上,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怀,单纯依靠“外力改造”、“纪律约束”,不管是管教室、管宿舍、管食堂的,还是管教学、管思想、管就业的,都把学生看成被管的对象。学生一入校,我们就告诉他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要遵守什么规章制度,但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很少告诉他们这些规章制度赋予他们什么权利。这不能算是“以学生为本”,也不能算是尊重学生,更不能算是正确处理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淡化管理意识,增强服务观念,摈弃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维护学生的权力,自觉代表学生的根本利益,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满腔热情地关心学生,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一些突出问题;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选择和个性发展,真诚地对待学生,多做换位思考,实行平等交流,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良师益友,当作服务的对象,而不是当作被动的被管理者。
四、正确处理育人与育己的关系
“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共中央16号文件强调,“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作为教育者,我们始终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地位,把握着对学生教育评判的“生死大权”,似乎不管一个人以前是干什么的,一旦成为老师,或是到学校担任某个领导职务,此人的学识、修养等一夜之间就会有量的飞跃和质的提升,就一定能够用来教育别人,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学习终身的观念,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自觉加强“自省、自审、自律”,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调整、完善、充实、提高自己,以饱满的激情和认真的态度,改造主观世界,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思想境界,增强人格魅力,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真正做到以渊博的知识储备熏陶学生,以高尚的思想情操感化学生,以优秀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
五、正确处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与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的关系
谈及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不能不提“5+2=0”现象,也就是学生在校接受五天的正面学校教育,不抵双休日两天社会上的消极影响。此现象虽有夸大,但社会影响的作用可见一斑。但传统的学校育人工作过分局限于校园内,学校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后勤社会化,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变为与社会密切互动的开放环境,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已达不到高校德育的应有效果。这些都决定了学校育人活动必须改变德育局限于校园的观念,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关系的研究,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实现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的转变。中共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这也给高校更好地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高校应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拓展育人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实现校内、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形成育人的合力。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