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起一粒细菌

来源 :新知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_lww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让你从地上捡起一枚硬币,你一定会用双指将其夹起。如果有人只用一指,想通过指上的手汗把硬币粘起来,就会显得很傻。
  但是,科学家若想要捡起一粒细菌的话,就不得不干类似这样的傻事,尽管纯粹考虑技术的话,在现实中倒是挺成功的。
  细菌就跟一个细胞大小差不多,它无非比我们人体的细胞独立一点,“一个人”也能生活。所以它太小了,肉眼看不见,要在显微镜下才能捡起它。细菌又很黏,它的细胞壁上有很多粘性分子,抓着附着的表面不放。它还很弱,你使点儿劲吧,就把它捏破了。
  所以科学家要捡起一粒细菌,不能像平时捡硬币那样用捏,只能用粘的方式。细菌黏附力再强,不会强过自身的撕烈强度。
  为了把细菌粘起来, 科学家想了很多办法。直接拿一个小东西(通常是硅化合物材料)去粘细菌,有时还粘不上来,需要涂上点“胶水”。各种胶水都试过,但有很多对细菌来说是有影响的。有的胶水会使细菌“昏迷”,有的会直接把它药死。细菌都死了,就没有研究意义了。所以要采用不影响细菌活性的胶水。为了保持细菌存活,整个操作当然也要在营养液中进行。
  科学家捡起一个细菌来都研究什么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首次有人捡细菌开始到现在,大家主要都是就便研究细菌和其他生物体细胞的黏附行为,看看这些小生命的力气怎么样,喜欢什么表面,讨厌什么表面。凝血和血栓的形成,就是因为血红细胞壁上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容易粘成一团的缘故。癌的扩散,也跟癌细胞的脱落和黏附有关。因此,研究单细胞的黏附性质意义是不小的。当然,将来这种捡细菌的技术可能还会用来帮细胞“排队”,实现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其他文献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轶闻:东晋初年有个叫孔坦的人,有一天去拜访一位姓杨的朋友。不巧朋友不在家,招待他的是朋友的九岁小儿。孔坦见这小孩子摆上来的果品中有杨梅, 就指着杨梅打趣道:“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果子)不料这小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无独有偶, 唐代大诗人杜甫早年曾经写过两首诗叫《题张氏隐居》。在诗中杜甫也拿起自己和对方的姓氏开玩笑:“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原
我是一名乡村医生,最近我接诊了一名36岁的妇女,她连续怀孕两次都自然流产了,当地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想请教专家,导致这位妇女连续流产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现有文献中有关巫山神女的记载较多,三峡地区也有不少关于神女传说的版本,只是其与文献记载的神女故事情节相差甚远。民众在创作民间传说时,会根据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