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掌握先进技术、拥有实际开发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的“软件蓝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如何对其进行培养,采用何种模式培养已经成为各个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实现人才从学校到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项目
校企合作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Cooperaltive Education)演化发展来的。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职业教育需要行业的参与和配合,这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校企合作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的培养与聘任、教学设施建设、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培养与就业等十分广泛。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一、成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首先从组织机构人手,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最有发言权,由企业人士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为供需双方搭建了一个直接对话的平台,也是学校联系企业、政府部门、教育专家的纽带。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标准、实践环节的论证与审定等。它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确定以社会岗位群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依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有助于提高学校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从而使教学计划更为科学,使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二、有效利用企业资源,构建校企合作教育的教学运行机制
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人力资源是高等职业教育十分宝贵的可利用的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在其转化为教育资源: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支持帮助学校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困难;同时学校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实习指导老师或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发挥其技能专长,这将是学校“双师队伍”的最好补充和不可多得的一支重要力量。
校企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学运行机制,采取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也被称作“三明治”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不仅仅限于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而是与企业共同设计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多次进行校外实践教学,达到校企合作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三明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尽早地了解工作岗位和环境,在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的动力也更足,使学生能够提前进入角色,为走向工作岗位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要实现这种“三明治”的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学计划和教学体制与之相适应。推行学分制是实现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根据“三明治”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将每个学年分成三个学期,即实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利用短学期(4—6周)进行校企合作教育。

三、以项目为导向,大力加强实训环节
“项目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通常,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实践、探究性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它综合当前传统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特点,旨在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工程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真实的项目展开的。下面是以项目为导向,依据河南省软件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校外实训体系图:
校外实训是以项目为主体,辅之相应的编程专题、相关课程、职业素质等形成的为期六个月的教学过程。其突出特点为:过渡训练和严格执行标准,其培养目标为合格的软件工程师。通过与企业合作,引进真实项目案例,结合IT职业教育特点,根据教学要求,重新组织设计项目实战训练方案,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力求在真实的工作流程中,规范学生的软件开发流程、规范文档写作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工作责任心,缩短IT职业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降低企业人力培养成本,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联系。那些具有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吃苦耐劳的优秀学生,在毕业后将会被企业优先录用。通过数月的项目实训,学生们也感受深刻。这对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自觉性,努力提高技能水平,养成良好的工作心态,提高他们的职业岗位适应性,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活动,直接接触到各种新技术,能够及时了解专业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可以从中获取各种信息,通过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重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就业
现在企业用人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他们不仅看文凭,更看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参加实习实训期间,利用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组织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企业,懂得生活,教他们怎样做好工作,怎样从一个自然人到成为一个社会人。此外,把企业老总请进来作专题报告,讲述如何成人,成才,创业;如何成为企业和社会所欢迎的人。通过鲜活的现实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深刻的影响,从而,帮助和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
目前,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软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大学教育与现实需求脱节,软件学生去企业实习又遭冷遇,企业宁可花钱挖人,也不愿意培训新人。如何才能为软件产业提供实用的“软件蓝领”人才,已经成为各个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校企合作的软件人才模式将是非常有效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项目
校企合作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Cooperaltive Education)演化发展来的。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职业教育需要行业的参与和配合,这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校企合作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的培养与聘任、教学设施建设、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培养与就业等十分广泛。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一、成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首先从组织机构人手,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最有发言权,由企业人士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为供需双方搭建了一个直接对话的平台,也是学校联系企业、政府部门、教育专家的纽带。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标准、实践环节的论证与审定等。它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确定以社会岗位群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依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有助于提高学校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从而使教学计划更为科学,使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二、有效利用企业资源,构建校企合作教育的教学运行机制
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人力资源是高等职业教育十分宝贵的可利用的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在其转化为教育资源: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支持帮助学校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困难;同时学校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实习指导老师或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发挥其技能专长,这将是学校“双师队伍”的最好补充和不可多得的一支重要力量。
校企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学运行机制,采取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也被称作“三明治”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不仅仅限于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而是与企业共同设计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多次进行校外实践教学,达到校企合作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三明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尽早地了解工作岗位和环境,在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的动力也更足,使学生能够提前进入角色,为走向工作岗位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要实现这种“三明治”的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学计划和教学体制与之相适应。推行学分制是实现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根据“三明治”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将每个学年分成三个学期,即实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利用短学期(4—6周)进行校企合作教育。

三、以项目为导向,大力加强实训环节
“项目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通常,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实践、探究性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它综合当前传统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特点,旨在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工程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真实的项目展开的。下面是以项目为导向,依据河南省软件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校外实训体系图:
校外实训是以项目为主体,辅之相应的编程专题、相关课程、职业素质等形成的为期六个月的教学过程。其突出特点为:过渡训练和严格执行标准,其培养目标为合格的软件工程师。通过与企业合作,引进真实项目案例,结合IT职业教育特点,根据教学要求,重新组织设计项目实战训练方案,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力求在真实的工作流程中,规范学生的软件开发流程、规范文档写作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工作责任心,缩短IT职业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降低企业人力培养成本,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联系。那些具有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吃苦耐劳的优秀学生,在毕业后将会被企业优先录用。通过数月的项目实训,学生们也感受深刻。这对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自觉性,努力提高技能水平,养成良好的工作心态,提高他们的职业岗位适应性,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活动,直接接触到各种新技术,能够及时了解专业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可以从中获取各种信息,通过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重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就业
现在企业用人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他们不仅看文凭,更看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参加实习实训期间,利用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组织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企业,懂得生活,教他们怎样做好工作,怎样从一个自然人到成为一个社会人。此外,把企业老总请进来作专题报告,讲述如何成人,成才,创业;如何成为企业和社会所欢迎的人。通过鲜活的现实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深刻的影响,从而,帮助和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
目前,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软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大学教育与现实需求脱节,软件学生去企业实习又遭冷遇,企业宁可花钱挖人,也不愿意培训新人。如何才能为软件产业提供实用的“软件蓝领”人才,已经成为各个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校企合作的软件人才模式将是非常有效的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