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 一生最成功的角色,是人民艺术家的自己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g06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7日签署主席令,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97岁的秦怡作为电影界的唯一代表,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这是新中国前所未有的国家荣誉。
  当年,她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女性”,如今,她为电影事业奉献一生,将自己活成了传奇,延续着跨越世纪的美丽。
  秦怡出生在上海,上世纪40年代,甫登话剧舞台的她便成为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秦怡迎来了事业高峰,在多部电影里出演角色,如《马兰花开》里的工人马兰、《女篮5号》的林洁、《青春之歌》的革命者林红……她用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拓宽了人们对中国电影的认知,照见了对真善美的渴望。
  在秦怡心中,干文艺不是“为谋生”,而是“为理想”。“作为演员,终身追求的理想,应该是把自己从文艺中得到的一切感人的精神力量,再通过自己的表演给予别人。”这也是她从艺80余年的“力量之源”。2015年,秦怡還亲自写剧本,并参演了一部讲述专家和知识分子建设边疆铁路的电影《青海湖畔》。她将标志性的一头白发染黑,每天赶六七个小时的路,还和剧组的同志们一起在户外吃冷掉的盒饭。“我们一起拍戏坐车,一天在路上就要颠簸6个小时,那是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呀,你想想她毕竟93岁了!”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说,“她是太喜欢电影了,太喜欢电影演员这个身份了。”对待电影表演,她永远充满激情:“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我总要以满腔激情去拥抱事业,这是一支我永远唱不尽的歌。”
  秦怡的事业之路,无疑是走得顺畅的,但她的人生之路,却有着绵长而独自承受的苦楚。丈夫金焰患病瘫痪,她照顾了20多年,直到丈夫去世;儿子从16岁罹患精神分裂症,她一直照顾了43年。她自己的身体也不好,患过脂肪瘤、甲状腺瘤,还患有肠癌……这些磨难足够击垮一个人,但她以极大的坚韧接受并克服了这些苦难,“生活给我什么,我就接住它”。她的微笑中,没有自怜。
  汶川大地震,她先后捐款20余万元。青海玉树地震,她又捐款3万元。她说这些钱原本想给儿子用,儿子不在了,做母亲的就给最需要的人吧!和许多企业家的巨额捐款相比,这个数字可能并不起眼,然而她几乎是倾囊而出了。跟现在的明星不同,秦怡当年没有片酬,只拿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工资。
  “一个人活在世上,有再多的钱也好,再怎么被说漂亮也好,得再多的奖也好,总有一天,你是要走的。你走了,一切就都消失了,多好的东西你都拿不走。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最要紧的东西是什么?还是一个价值——自己给予这个世界什么。别人不会在乎你得到了多少,而是看你付出了多少。”这就是秦怡朴素的价值观。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仲伦感叹,“她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角色,其中最成功的,是她严谨地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获得荣誉称号的消息传出后,秦怡的女儿第一时间给陪着秦怡的外孙女打电话说:“老太太圆满了!”可秦怡总想着再多做些事情。“她清醒的时候老在问,我能不能出去?躺在这里不好,哪怕去片场跑跑龙套呢!”秦怡一直牵挂着电影,总说“我还要尽自己的能力”。
  秦怡曾在《跑龙套》一书的自序中写道:“一生都在追求中,活得越老,追求越多。”
  她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热议锐评:有的人美在容颜,有的人胜在气质。秦怡的美,除了外表,还有着被磨难和时间雕琢的性情和品格,坚韧、慈悲、从容不迫。她始终活跃在大时代的洪流中,用一辈子讴歌党、祖国,讴歌人民、英雄,从没忘了初心。她以母亲的博爱、女性的温情,在银幕和舞台上,鲜活生动饱满地塑造着当代中国女性朝气蓬勃的时代形象,开掘着中国女性丰盈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她像疾风中绽放的玫瑰,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素材运用:疾风中绽放的玫瑰;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国家荣誉;理想与信念;优雅与坚韧;从容;热爱;初心……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等)
其他文献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老爸对老家的老宅特别感兴趣,对于屋后的那棵老榆树更是情有独钟。  第一次看到老宅,看到老榆树,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说是老宅,其实就是残垣断壁的三间房子,院子里面长了些歪歪斜斜的槐花树,屋后有一棵长得挺拔的榆树。在我的眼里,老宅一点都不好玩,还不如和一些乡下的小朋友疯狂地跑到小河边用力地扔石块。而老爸却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流连忘返。  老爸似乎每年都要回老家两三趟,都要带我到老宅走走
一课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歌手朴树说:“我觉得很多人都疯了,总想着一下子把一辈子的钱挣完。”在一篇文章里,他写下这样一则故事:“某人善画竹,名满天下。可他的老师对他说,你尚未入门。问:如何得入。答:要在心里觉得你就是竹子。其人乃去,终日站在竹林中。风起。竹摇。其人亦摇。如此十年过去。一日,师往探之,见其在竹林中闭目凝神,随风摇摆。师视良久说,好了,可这还不够,你要忘掉你是竹子这
4月15日晚,在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现场,杨蓉莲获得专业精神奖。她登台领奖时,全场自发起立鼓掌。这个瞬间,成为这场颁奖典礼的一个热议焦点。因为在大家的惯常印象里,一个电影奖项的颁奖现场,明星大腕是绝对的主角,甚至把是否有所谓大牌明星露面作为衡量这个奖项影响力和感召力大小的关键指标。而这次,看似不起眼的茶水工却走到了舞台的正中央,“如米小”的苔花,不是“学”牡丹,而是在这个时刻直接开成了牡
句一: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黄景仁《杂感》  古诗文速用:最圆润的珍珠要经过沙砾的,最妖娆的花朵往往绽放在峭壁之上,最精致的笛子需要承受千雕万凿的竹子才能制成。痛苦,往往能够让自己看清世事。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清代杰出诗人黄景仁《杂感》中的名句,二百多年来,它叩动着无数蹭蹬不遇,报国无门士子们的心弦。黄景仁少年得志,曾经给了他信心
或许,黎明前的黑暗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被放大得无比漫长,以至于让人难以相信黎明将会到来。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就好像一个开口向上却又向右倾斜的二次函数一般,一开始仿佛将一生中的苦难都经历完了,才略微嗅到幸福的芳香。这丝芳香能够重新点燃他内心深处即将消失殆尽的希望,毕竟他会明白自己在凛冬中的煎熬是为了与暖春相会。我相信身处黎明之中的他一定急切渴望回到过去,并拥抱那个在无尽黑暗中彷徨,在凛冬中瑟瑟发抖
从“一锅难求”到无人问津,  章丘铁锅的境遇不仅是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也是一堂市场警示课  “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高温冶炼,36000次锤打……”今年初,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的讲述,让人们领略到了章丘铁匠手工制锅的匠心独运,章丘铁锅也一夜之间蹿红。全国消费者疯狂抢购,搞得一锅难求,价格炒到上千元。很多人为求得一口锅,从线上店铺追到线下工厂,不惜翻墙入厂,甚至追到铁匠家里。
虽然很多人是因为《演员的诞生》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但是他其实并不算是一个刚刚出道的新人演员。说来也奇怪,虽然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但他当初学的专业是木偶戏……  年纪不大,演过的角色并不少,从公公到皇帝,从阳光少年到死宅,也演过被绑架的富二代、心机的山匪、癌症患者、末代皇帝……他的可塑性非常强,可以严肃也可以轻松活泼,可以少年,也可以老成,每一个角色都不是雷同的,每一个角色都有新的生命力。  之前
作文的“根”在哪里?在“我的”生活里。凡高说过,你是麦子,一定要把你种到麦田里去,才能生根发芽,不要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枯死。广大考生要在考场上写出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还是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里去。只有扎根于“我的”生活,写出的记叙文才能个性飞扬,吸人眼球。  一、事——讲述“我的”经历。  有的考生拿到作文题,先想到的并不是“我的”生活,而是從《读者》《青年文摘》或各类作文选、阅读材料中“别人的”的生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坐落在吴文化的发祥地,有着3200余年文明史的“江南第一古镇”梅村镇,同驰名中外的泰伯庙毗邻。学校创办于1913年,是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深厚文化积淀,达到省标的国家级示范高中。学校以“敏毅诚朴,至德至贤”为校训,优质办学,奏响教育教学之高歌。  钱湘健,江苏省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多年在高三一线教学,教学经验丰富,有几十篇论文发表。  【文题一】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林
集市,一个久远、熟悉而又朦胧的词语。小村镇里,随时可见它的身影。它承载着数辈人的记忆,高度浓缩着浩瀚中国建国70年以来的飞速变化,同时,也展现着小村镇里的数代青年人为了村镇的发展而不断前行的步伐……  爷爷说,他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每月定期的赶集。家家户户都像过年时一样兴奋。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百废待兴。集市上的东西,大多是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糖,赶集的道路有时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但这些丝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