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un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许多年轻的老师都喜欢题型教学——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训练学生的集中化思维,寄希望于学生能够发生高度概括正向迁移。这种集中化思维对于解决固定套路的数学题能有所收获,但面对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就束手无策。生搬硬套易,开拓创新难。重大的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发散思维的培养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散思维
  一、 发散思维概述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或辐射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发散思维就是从这种求异式、辐射和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和方向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与发散思维的特点毫无二致,所以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二、 培養发散思维的方法
  1. 发挥想象力
  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发散思维很多都是学生在勤于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之后的结果,得出来的结果有创新性。教师要善于从教学中捕捉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
  2. 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学习知识要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3. 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思维定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学生能快速的处理固定套路问题。能满足学生应对考试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思维定势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创造性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教师在平时讲解练习的时候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对同一个问题采用多个不同知识板块的方法来求解。这样可以避免思维定势,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4. 大胆质疑
  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真理有其绝对性,也有相对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
  三、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发散思维的培养
  1.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途径去探讨分析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点共线常见的基本方法:(1)借助解析法利用斜率相等证三点共线;(2)利用向量法借助向量共线证三点共线。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
  2.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
  【例】 写出几个以y轴为对称轴的三角函数。
  这是一道结论开放性试题,通过分析,学生很容易根据以y轴为对称轴的函数具有的特点找出与之对应的三角函数,以y轴为对称轴的函数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是偶函数,有些函数的对称变换也是以y轴为对称轴的函数,根据其奇偶性就可以找出问题的答案。
  对结论的发散可以使得思维更灵活,从结论到条件,从综合法到分析法。这种互逆的思维导向可以使学生更清晰抓住其中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轻松把握问题的本质。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
  3.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可以给我们提示,能够使学生把所学习到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以利用,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四、 结束语
  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肯思考,定能找到更多与时俱进的培养方法。此块问题还是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的。
  参考文献:
  [1]编写组著.《中学生学习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徐仲安著.《中学生素质教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田万海著.《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4]高煌辉.《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漳州教育信息网,2010,11,19.
  [5]张奠宙,沈文选.《中学几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侵权保护法的立法保护范围一直为司法部门以及学术界所关注,对于侵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于法制的保护及其重要。关于客体保护范围讨论自《侵权责任法》颁布仍未停止,且在司法实践方面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学术界对其有许多争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侵权法立法保护模式,对权利与利益区分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进行阐述,并分析借鉴德国权利区分保护模式,以此论证侵权法权益区分的合理性及可用性。  关键词:权利;利益;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对于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日益提高.而电力资源作为保障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人们对其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为了保证电
[摘 要]本文对莆田市四所中学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性别、损伤时间、天气、运动类型、损伤机制、影响因素、治疗手段、愈后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关键词]运动损伤 调查分析 中学生    一、前言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体育运动项目繁多,不同的运动项目对机体各部分的负荷及其技术动作的要求也不相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数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国际数学联盟,国际数学家大会等国际性数学组织浮现在公众视野中,关于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也不断受到数学教育家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数学教育;数学情境;数学问题  一、 前言  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合理高效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 数学情境及数学
今天,在我们身边不断重复的恶俗广告已经引起了公愤,但普通民众往往把气撒在做广告宣传的商家身上,忽视了广告设计师在其中充当的角色。也许这么说会引起许多广告人的抗议,他
期刊
摘要:藏族习惯法是长期居住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法理自足的行为规范。然而,在中国法治建构推进的过程,藏族习惯法逐渐与国家制定法之间出现了冲突。本文以法治中国和国家治理为基石,将法律看成一个整体系统,并将该系统层化为:国家空间和非国家空间,我们在不同的层化空间中理性的分析国家制定法和藏族习惯法,并为两者良性互动沟通提供方法。  关键词:系统层化空间;
This paper is a part of literature review of categoriz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Based on the cognitive view,some comments on categorization theory are elab
期刊
摘要:“法治信仰”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动力,也是相较“法律信仰”和“法治信念”语意更为明确、内涵更为深刻的提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所讨论的“法治信仰”,有别于西方法治文化和观念,须立足中国国情,在具体实践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的自信。  关键词:法治信仰;依法治国;四个自信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物质方面的追求,而更加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我国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必须大力发展社会服务型公益事业。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就是如此。在积极地进行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服务性事业的同时,其工作方面的问题也就产生了,本文就如何做好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馆 免费开放 工作探索  [中图分类号]G127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