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对演员有机天性的作用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puqi4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游戏”在戏剧表演教学的初期阶段是对演员进行“天性解放”或称“天性恢复”的一项重要训练手段。特别对于表演教师而言,我认为此方法是帮助演员建立舞台的有机天性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掌握游戏的深浅与指向却是相当值得商榷的一个环节。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的调整好分寸,让“随意”消失让“刻意”滋生,逐步让天性变得“有机”以达到更理想的训练效果。
  【关键词】游戏;有机天性;因人而异
  戏剧表演教学沿袭至今,在传承“斯坦尼体系”的基础上,目前全世界诞生了诸多的训练法。如美国的“方法派”、日本的“铃木忠志”等等。现今的表演教学依然是集众家之所长,以达到训练演员的目的。在业内众所周知表演最大的前提是“假定”,而帮助演员建立“假定”也是演员素质训练的基础。要让演员敢于去相信各种各样的假定就使得表演教师们运用各种方法,包括“游戏训练法”来帮助演员建立舞台上所需要的假定。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是“天性”?简单的说就是能像孩童一样真诚的去相信与认定并且展开了一系列自然而然的动作;而演员所需要的“有机天性”则是真诚并坚定的相信其所在的规定情境,并展开一系列有效的动作。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一种是随性的、杂乱的,也有可能有部分是无意义无效的;而后一种是有的放矢的、精炼的、绝对有效的。若要想演员达到这样一种在“有机天性”下的创作就得讲他们进行从“自然”到“有机”的转化,我认为“游戏”是一座不错的桥梁。
  “游戏训练”真的能够达到会玩就会演吗?当然并非那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我认为得从学员的心理状态入手,因为大多数学员一开始进入训练的状态是紧张的、期待的、无措的。怎样一步步的利用“游戏”解决他们的问题?
  我把游戏的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敢玩。要打破它们紧张无措的心理状态的首先建立“玩”的心态,当然是回归童真的能唤起他们兴趣的游戏训练,充分调动学员的身体参与,要求学员们尽量多的敢于去体验、敢玩,抛弃生活中的各种面具,忘我投入甚至不惜体力。但此阶段只是第一层,它是引子、是铺垫。有的老师在第一部分不惜下了大量功夫,为了帮助学员们更多方面的去打开体会与感受,甚至部署许多高难度的更加惊险刺激的练习。我曾经也出现过类似问题,现在感觉有点本末倒置。我认为这个过程得相应的做到因人而异,若有的学员一开始并不能很好的完成,不要紧,只要他们的愿望与态度没问题就行。第二:会玩。得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展开各种初级的假定刺激学员们的想象,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要渐渐与脑、与心理相结合的更加紧密。帮助学员们建立简单的理解层次,把一些非常简单的游戏完成的更好玩、更有意思,甚至另其他学员乃至老师都更加出乎意料。这个阶段的刺激是相互的,在学员开始出现简单的调理的时候就得因人而异,特别是学员们在过程中的反应给予相应的合理的难度提示与要求,但谨记还是“玩”,尽量完成就好。第三:不玩。我的理解是當学员们开始将专注力放在前后的逻辑上,他们自然而然就慢慢放下“玩”,而是将此当作“任务”进行并完成。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借鉴与生活,区别于随性的、杂乱的以及无效的动作是一系列有效的、连接的、有的放矢的动作,而这些逻辑更加清楚的动作诞生于“明确、清晰的任务”。所以这个动作链条的产生源于学员们对任务的合理认定,这个过程是相对复杂的,但也是学员们在“会玩”的基础上将“玩”变异了,形成了对简单任务的完成甚至是合理证实。在此过程中老师应鼓励学员在困难时候不要放弃、丢掉、跳出,尽量使其连贯、顺利,哪怕出现障碍也得在动作过程中克服它,将障碍认识常态化。
  这三个阶段逐渐变化的过程对应了演员在进行基础训练过程中从拘束到自然再到有机的演变过程。通过此过程的框架要求的梳理我相信学员们会逐渐体会到什么是“有机”。
  结合人们自然天性吃、喝、玩、乐中的“玩”,我们将“游戏”作为一种训练手段恰好吻合。虽然演员训练的过程绝不单是依靠玩就能将它完成,但“游戏”却能很好的消除初级学员的紧张与拘束,让学员们慢慢在游戏中收获体验。然而明眼人一定能判断出游戏绝不是简单的游戏,这里面层层递进的关系以及老师的引导是关键之所在。我自己曾在教学过程中就此问题迷糊过,也吃过亏,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我认为“游戏”在演员有机天性建立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定要将这把双刃剑利用好,不然轻则走弯路,重则适得其反让学员们误认为表演很简单,玩玩就会了。所以在此请广大年轻的表演导师们在演员初期阶段的训练、引导中以我为戒,不但要注重游戏训练的参与性、多样性、趣味性,也得注重训练本身的实效性,难易结合、因人而异,尊重每一个学员的创作热情,有效的帮助学员建立舞台上所需要的“有机天性”。让“游戏”成为导师的助手,也能成为学员的朋友,“有事念念、没事练练”为更加牢固的“有机天性”的建立做好支撑!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部署。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讲话中擘画了“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方向和路径,强调用战略传播思维推动国际传播的转型升级,将对外传播从以往由宣传、外事、文化等部门和外宣媒体、涉外文化机构负责的事务性工作,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新高度。在当前国际舆论生态日益复
中国主流媒体围绕“一带一路”的传播行为,是中国通过区域化传播争夺国际话语权、塑造良好大国形象的话语实践。以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社的短视频为例,主流媒体以概念聚合与复合型的叙述者实现宏大叙事,以概念分解与具象化的叙事场景实现微叙事,二者共同完成对国家话语的再语境化;通过收编“拼贴”与“戏仿”两种大众文化和亚文化表征手段,主流媒体分别完成丝路文化的视听符号意指实践,以及跨文化符号表征的丝路想象建构,将国家话语实践落实到短视频的符号表征之上;主流媒体通过短视频中数字身体的“自由旅行”和\"体验式在场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如何提高对外传播精确度,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成为一项重大研究课题。精准传播的有效途径离不开多元主体传播,同时也需要营销“品牌中国”,增加受众认知新体验;依托传播区域,开展跨国实地调查研究;基于大众需求,提升中国文化的亲和度;区别受众类型,提供精确对口的内容服务。  【关键词】精准传播 多元传播主体 政治传播
【内容提要】 近一个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文化交流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通过优质的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传扬中华文化,是我国国际传播策略的“软路径”,也是贯彻精准化传播要求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以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电视节目风靡荧屏,在国家和民族形象塑造、社会现实呈现、文化价值传达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作为国家级电视媒体,中央广播电视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对俄传播中国声音,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对于深化俄罗斯民众对华认知、塑造中国形象、加快两国关系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俄罗斯青年群体对中国的接受和亲近度明显提高。中俄青年是两国发展、友好交流的未来。对俄罗斯青年群体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未来我国对俄传播工作的重点方向。
【内容提要】随着国际局势复杂发展,东盟国家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外交发展的重点地区。近年来我国虽然通过区域媒体合作、文化产品输出等方式在这一区域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在精准传播,适应当地传播环境建设方面,仍面临着对东盟各国传播针对性较弱、核心价值观念传播分散、对民众影响力有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对这一地区传播的有效性。因此,为增强对这一地区传播的亲和力和时效性,创新针对性本土传播策略、培养针对性复合型
【内容提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媒体迅速响应,多部抗疫纪实影像作品陆续播出,在国际传播中取得覆盖率和公信力双高的传播效果,成为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中成功塑造中国形象的典型范例。疫情纪实影像在危机响应、反映内容、话语方式、传播策略等方面的理念与实践为后疫情时代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纪实影像如何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可供参考的案例启示。  【关键词】抗疫纪实影像 国际传播 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