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2月10-12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州体育学院和广东教育学会承办的第八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在广州体育学院隆重召开。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绪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浩,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贵仁,以及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州体育学院、广东教育学会负责同志,来自各省、区、市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教研机构和高校、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8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广东教育学会会长李学明主持,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長汤贞敏、广州体育学院院长刘永东致辞,陈浩副会长在讲话中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本届体育科学大会是在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刻、特别是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重要讲话的背景下召开的以“立德树人”为统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一次学术盛会,是对学校体育的检阅,是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希望在学校体育科学研究领域,进一步营造科学、民主、团结、和谐的学术氛围,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术流派的争鸣。通过认真钻研,严谨求实,交流切磋,在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相统一的良好氛围下,使我国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开幕式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张绪培作了“教育现代化与核心素养”的主旨报告。
本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共收到各地报送论文1896篇,广东、北京、河南、天津等地报送论文均超过200篇。经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有分会报告交流论文82篇,墙报交流论文449篇,书面交流论文431篇入选,报送论文和入选论文数量均超过上届。本届科报会设立了14个分会场,安排了400块墙报交流展位。与会教师互动十分踊跃,答辩精彩纷呈,围绕学校体育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墙报交流会场,论文作者与观摩教师近距离交流,挖掘墙报展示背后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科报会期间,还举办了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专题论文报告会以及体育科研方法专题讲座。
本届科报会报送研究内容与往届相比,既保持了对学校体育研究重点的持续热度,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进一步重视提升体育教育质量的研究;二是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价值比较明显;三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受到关注;四是校园足球研究更受重视。从获奖论文作者的年龄看,中年教师居多;从教师职称看,以副教授和中教二级及以下教师居多;从获奖等级的学历看,一等奖为硕士学位居多,二、三等奖为学士学位居多。可见年轻的教师和职称上升空间大的教师报送论文的积极性较高。
杨贵仁理事长在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了本届科报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选题问题意识不强,新颖性不够;论文格式不够规范;研究方法运用不当;论文内容不够精准;学风与学术道德需进一步规范。并就如何提高论文写作质量提出如下意见:一是强化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二是加强论文研究的准确性、科学性、深入性、创新性,进一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三是提高研究能力,注重研究的深度与成果的质量,控制好实验设计、操作方法、条件控制等关键环节,提高实验法的运用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科研培训力度,要锻炼观察与构思能力,提高自己的选题能力,养成研究写作习惯,力争做到工作科研化、科研成果化、成果可视化,从而全面提高学校体育科研能力。
教育部体卫艺司巡视员廖文科在闭幕式上指出,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及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发展;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应当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锻炼实效有机结合,以高质量的体育科学研究支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证,使体育科学研究更具针对性,破解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难题。
廖文科在讲话中还重点传达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陈宝生部长指出,教育科学研究分为理论生产和成果转化应用两个阶段,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尽管两个阶段的任务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很重要。在理论生产阶段,要重点办好三件事:一是把握好问题导向;二是要有学理支撑;三是注重经验集成。理论生产阶段结束后,要转向成果转化应用阶段:一是要把理论成果转化为教案,应用于教学实践,为“立德树人”服务;二是转化为决策,为决策服务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职能,要抓准问题,深刻阐释学理,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三是转化为制度,教育科学研究的所有成果都可以向制度转化,只有转化为制度,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对教育事业发展起到支撑和推动作用;四是转化为舆论,目前,教育科研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要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下功夫,逐步把这个短板补起来,要把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舆论,充分发挥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廖文科希望进一步重视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继续营造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参与体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把开展体育科学研究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学校体育管理结合起来,提高各项工作的学术含量。他希望广大体育教师和科研人员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加强理论学习,端正科研动机,规范科研程序和方法,发扬创新精神,提升科研素质,坚持严谨学风,打造精品力作,踏踏实实地从事体育教学科研,促进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今年是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在本次科报会前夕,举办了纪念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授予15名学会老领导“中国学校体育学术工作终身贡献奖”。学会理事长杨贵仁及学会领导为首批70岁以上获得此奖项的老同志颁奖。获奖老同志及嘉宾结合学会的发展历史,针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感言。
开幕式由广东教育学会会长李学明主持,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長汤贞敏、广州体育学院院长刘永东致辞,陈浩副会长在讲话中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本届体育科学大会是在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刻、特别是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重要讲话的背景下召开的以“立德树人”为统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一次学术盛会,是对学校体育的检阅,是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希望在学校体育科学研究领域,进一步营造科学、民主、团结、和谐的学术氛围,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术流派的争鸣。通过认真钻研,严谨求实,交流切磋,在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相统一的良好氛围下,使我国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开幕式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张绪培作了“教育现代化与核心素养”的主旨报告。
本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共收到各地报送论文1896篇,广东、北京、河南、天津等地报送论文均超过200篇。经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有分会报告交流论文82篇,墙报交流论文449篇,书面交流论文431篇入选,报送论文和入选论文数量均超过上届。本届科报会设立了14个分会场,安排了400块墙报交流展位。与会教师互动十分踊跃,答辩精彩纷呈,围绕学校体育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墙报交流会场,论文作者与观摩教师近距离交流,挖掘墙报展示背后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科报会期间,还举办了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专题论文报告会以及体育科研方法专题讲座。
本届科报会报送研究内容与往届相比,既保持了对学校体育研究重点的持续热度,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进一步重视提升体育教育质量的研究;二是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价值比较明显;三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受到关注;四是校园足球研究更受重视。从获奖论文作者的年龄看,中年教师居多;从教师职称看,以副教授和中教二级及以下教师居多;从获奖等级的学历看,一等奖为硕士学位居多,二、三等奖为学士学位居多。可见年轻的教师和职称上升空间大的教师报送论文的积极性较高。
杨贵仁理事长在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了本届科报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选题问题意识不强,新颖性不够;论文格式不够规范;研究方法运用不当;论文内容不够精准;学风与学术道德需进一步规范。并就如何提高论文写作质量提出如下意见:一是强化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二是加强论文研究的准确性、科学性、深入性、创新性,进一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三是提高研究能力,注重研究的深度与成果的质量,控制好实验设计、操作方法、条件控制等关键环节,提高实验法的运用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科研培训力度,要锻炼观察与构思能力,提高自己的选题能力,养成研究写作习惯,力争做到工作科研化、科研成果化、成果可视化,从而全面提高学校体育科研能力。
教育部体卫艺司巡视员廖文科在闭幕式上指出,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及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发展;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应当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锻炼实效有机结合,以高质量的体育科学研究支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证,使体育科学研究更具针对性,破解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难题。
廖文科在讲话中还重点传达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陈宝生部长指出,教育科学研究分为理论生产和成果转化应用两个阶段,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尽管两个阶段的任务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很重要。在理论生产阶段,要重点办好三件事:一是把握好问题导向;二是要有学理支撑;三是注重经验集成。理论生产阶段结束后,要转向成果转化应用阶段:一是要把理论成果转化为教案,应用于教学实践,为“立德树人”服务;二是转化为决策,为决策服务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职能,要抓准问题,深刻阐释学理,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三是转化为制度,教育科学研究的所有成果都可以向制度转化,只有转化为制度,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对教育事业发展起到支撑和推动作用;四是转化为舆论,目前,教育科研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要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下功夫,逐步把这个短板补起来,要把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舆论,充分发挥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廖文科希望进一步重视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继续营造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参与体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把开展体育科学研究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学校体育管理结合起来,提高各项工作的学术含量。他希望广大体育教师和科研人员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加强理论学习,端正科研动机,规范科研程序和方法,发扬创新精神,提升科研素质,坚持严谨学风,打造精品力作,踏踏实实地从事体育教学科研,促进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今年是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在本次科报会前夕,举办了纪念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授予15名学会老领导“中国学校体育学术工作终身贡献奖”。学会理事长杨贵仁及学会领导为首批70岁以上获得此奖项的老同志颁奖。获奖老同志及嘉宾结合学会的发展历史,针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