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媒介话语构建中的哲学问题

来源 :理论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7844412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媒介话语构建是网络时代提出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构建马克思主义媒介话语需要解决三个哲学问题,即媒介话语构建中的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以及与之内在相关的媒介话语的真实性问题与媒介话语权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看,马克思主义媒介话语构建中的事实与价值关系是有机统一的,不可人为割裂开来.马克思主义媒介话语真实强调的是本质真实与现象真实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媒介话语权强调的是人民的话语权,体现并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形成了具备丰富内涵与价值意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在历史经纬中探寻“中华民族”与“共同体建设”完全契合的连续性成果,在其形成过程中,党领导的民族工作探索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举措.在新时代语境下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能够为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在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意识形态”概念由于考察语境不同,呈现为“作为批判对象的意识形态”与“作为一般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两种类型.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经典论述,意识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意识形态产生于一定的物质条件,“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虽然物质条件是原始起因,但“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意识形态领导权是统治阶级的绝对权利,“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有“虚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民主道路一个多世纪,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建立.当前民主制度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在大型、复杂、多元的现代政治共同体中,民主制度如何避免出现社会撕裂,维持国家团结.西式民主日益丧失其整合社会、凝聚共识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在贫富差距严重分化下内部的认同对立、社会撕裂与文化内战.而中国式民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兼顾了自由与纪律,注重务实管用、强调简朴高效,创造性提出“全过程民主”的重要理论,保障了公民完整、真实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区域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实现了平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这几次大的战略转型,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阶段性特点,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区域发展的进程,也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普遍富裕的思想,既受到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深刻影响,又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性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普遍富裕的前提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目标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富裕,进程需要循序渐进.这些思想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共同富裕.在中国已历史性地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但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仍然较大之时,重温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思想,对我国缩小贫富差距、迈向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意义非凡:新时代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把握人民立
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政治价值观不仅仅是应然层面上的一个“价值世界”和“精神世界”,还在实然层面上发挥着巨大的实践功效.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实现机理表现为:政治信念为制度进行价值定向,使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制度安排;政治理论引导政策,为具体的政策提供预期、划定方向;政治话语付诸行动,通过党的建设和纪律约束实现知行合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最大限度地使应然与实现相耦合.
人工智能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和自主操控等复杂性特质日益凸显.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已是科学技术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整体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体系,统合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实现相互之间协调参与;基于深度学习变革教与学的模式,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内生动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以呈现多维学习系统、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大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
俄罗斯政界与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纷纷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为民的政党,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政党;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成功;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向更伟大的目标前进,并为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产阶级外交政策是拜登新政府正在实施的一项旨在推动美国“重建美好未来”的重大战略.该战略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现实背景和理论准备,拜登政府主要通过打破内外政策藩篱、加强国内产业链安全和扩张、强化盟友合作、谨慎选择和加入贸易协定谈判、以中国为外交政策重心等政策选择开启美国传统外交政策的战略转型,进入一个一切外交政策都为国内中产阶级复兴而服务的新阶段.该政策的未来前景主要取决于拜登政府能否超越外交政策与国内政策的鸿沟、重拾盟友全面信任,以及理性处理与中国的竞合关系.从维护世界和平和中美关系稳定的角度,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创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深化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要基于国有企业坚持党建引领发展这一总基调,坚持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促党建,实现良性互动.针对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找准加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向,在党建与国有企业战略、国有企业治理、国有企业经营以及国有企业人才建设融合上探寻路径措施,为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