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多年的观察中,我们的教育界不缺少“兢兢业业、爱岗敬业”的好老师,也不缺乏“专业精深,一丝不苟”的优秀老师,然而,最缺少的就是一种“孩子般”的有趣的老师,最缺少的就是顽童一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呼吁,“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在他看来,不仅“未来的先生”而且现在的先生和“永恒的先生”们都要变成个十足的孩子。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生机活力,充满情趣和意味,充满生命力与创造。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与学生一起重温自己已逝去的童年——这是在教师生活中可以被允许的唯一的奢望。”
教育家们以自己的思想来阐述“顽皮”对于教育的意义。而我们可以从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戴小桥全传》一书中读到儿童的“顽皮”,理解儿童顽皮中蕴含着的智慧。他用自己幽默而随性的笔法来揭示“顽皮”在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弥足珍贵的、无以替代的作用。
一、珍藏顽皮,珍视童年的旅程
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总是误读了“师道尊严”的意义,以为一本正经、不苟言笑,才是严肃认真,才是治学严谨,嘻嘻哈哈成何体统,和孩子打打闹闹是心智不成熟,是幼稚可笑。教师的历史形象基本上就是“中规中矩,合礼合仪”甚至其最高标准就是“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行而为天下则”。教师理所当然要成为学生的楷模与精神的榜样。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命定要成为没有血肉、没有情感的“僵硬的偶像”。教师的形象应该是姿态万千,只要其内在的人格气象“皎皎如玉,明明如月”,其外在的态形:可以有山的稳重,也可以有水的灵动;可以有花的优美,也可以有蝶的活泼;可以有树的挺拔,也可以有草的随意……正如好的文章只要坚守内在的“真善美”,而其风格个性、其形式结构则是随心所欲,各美其美。
相对而言,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常常将道德与个性及心智活动方式狭隘化、简单粗暴地等同视之,导致教师的整体角色形象中缺乏的就是一种“自然灵动”的气息、缺乏一种生活的情趣、缺乏一种生命的活力。于是,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就会时常造成这样的一种结局,师生冲突、师生对立、师生对抗——因为教师的“固化”与儿童的“变化”造成了严重的阻阂,教师的成人世界与儿童的自由世界格格不入,甚而形同陌路、互为吴越。教师戴着“沉重而僵硬”的面具,穿着“钢盔铁甲”全身披挂上阵,从来就没有与儿童一起共同生活的心态,从来就没有抱着“重新发现自己一去不复返的生命中的童年”的渴望与期待……
《戴小桥全传》中写“淘气的故事”:毛老师每个星期五开班会的时候都会讲这周有哪些事情他为同学高兴,哪些事情他挺生气的。每次讲让他生气的事情的时候,总会讲起他自己小时候干的让大人生气的事情,他讲的那些事很好玩,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如他讲他一次为了买糖把家里的牙膏统统挤掉,挤得到处都是,然后去把牙膏壳卖掉,卖了两分钱买了两粒糖,结果他的屁股险些被奶奶打烂了……毛老师摸着自己的屁股说,我的屁股到现在还痛,哎哟!他装得很像。于是学生们纷纷说自己差一点被打烂屁股的事情……到最后,毛老师说,“现在请打烂过的举手。”一下子大家全举手了,连小姑娘也都举了手。马儿帅说:“毛老师,你为什么没举手?你也打烂过的!”毛老师说:“对对对,我也举手。”梅子涵先生在最后写着“毛老师今天的表扬和批评结束了。以后我们难道还会在墙上踩脚印吗?当然不会了。我们也不会把黄酒倒进葡萄酒的瓶子里,还加一点儿白酒,这只有汪小中这样的傻瓜才会干,我们可不是傻瓜。”
人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顽皮”、“调皮”不断地触摸人生,触摸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顽皮的童年是人生历程中的永远的生命源头。毛老师引导孩子们一起检视自己的顽皮,超越生命中的“痛”,体悟生命中的“爱”与“乐”。只有和孩子有一样顽皮经历的老师才是值得孩子们信任的,孩子们和他在一起永远都会有“我们”的感觉。
《戴小桥全传》有一节中讲到,上游泳课,体育老师要大家将脚放在“消毒池”中消毒,结果孩子们大为惊奇,为什么手和身体不消毒,单单消毒脚呢?从而引发了关于脚臭与不臭的大争论。结果汪小中、刘东等等同学把鞋子脱下来,自己闻闻也让大家闻闻。女生们大提意见说,臭死了,臭死了!如果不把鞋子穿起来,就要告诉老师。男生们说,告诉呀,告诉呀,我们才不怕!一边说,一边还都把脚放到课桌上了。毛老师突然来了,同学们都吓一跳,老师好像也吓一跳:“你们要造反了吗?”。孩子们赶紧把脚放了下来。可是毛老师说:“别放下来,都放上来!而且跷得越高越好!”然后,他飞快地跑掉了,一会儿又跑回来,拿着照相机。“把脚跷到课桌上来,跷得越高越好,我要为你们拍一张照片,等你们长大了自己看看,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毛老师说,他小时候就没有人为他拍这样的照片,他小时候的样子比这淘气得多:沙塞到同学的衣领、把癞蛤蟆放在同学的书包,把扫帚放在教室的门头上,老师推门进来,扫帚砸到老师头上……孩子们在想:“不过,我们以后可以看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了。老公公戴小桥、老公公马儿帅、老公公汪小中……看见自己把脚跷在课桌上,都哈哈大笑起来。”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阿莫纳什维利以教育家的敏锐与独特的眼光发现了被成人世界遮蔽的“顽皮的教育学”,他唤醒了人们对于“顽皮”的价值与素养的重新认识——“被唤醒的顽皮可以恢复人内心的一切。顽皮——这就是生活本身,是乐观主义和幸福信念的体现。”梅子涵笔下的毛老师就是以这样顽皮的方式来理解学生的顽皮并且鼓励学生的顽皮。
二、保持顽皮,激发内在的活力
用成人的眼光与视角来看许多孩子的行为就是捣乱、捣蛋,尤其是从“正统”与“规范”的成人观点来看,这些是违反纪律、需要整饬的,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修枝剪叶”。而且采用的方式往往就是简单、直接的,一无例外地采取俯视的态度:自上而下,居高临下地训斥、纠正。当我们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会粗暴地闯进孩子的世界,用成人的方式来横加干涉,任意地划定与裁制。当我们重返孩子世界,清空一切成人的成见与偏见时,就会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谈的“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就会用孩子的方式来理解孩子,用孩子的方式来沟通孩子,用孩子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问题。 在《戴小桥全传》书中“我们都是大人”的一节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上课前,孩子们互相抢着各自的东西吃,结果,一上课汪小中说,毛老师,他们抢我的香肠吃!(按正常的、一般的处理方式,老师一定是板着脸把这些肇事者一个个“请站起来”,然后来一番严肃批评,斥为贪吃可耻,或婉言相劝,让大家要遵守纪律,不能乱来。)而毛老师则是说,他们抢你的香肠吃,我以前抢同学的馒头吃!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起来。因为大家都没想到毛老师会抢同学的馒头吃,现在居然还能当他们的班主任,教他们语文。不过,一会儿大家开始讨论馒头有没有肉,里面夹着什么……是巧克力还是果酱……大家讨论得不亦乐乎。毛老师说,好啦,现在上课了,别再讨论你们这些小孩子抢东西吃的事情了,等你们以后长成大人,让你们抢,你们也不会抢。马儿帅说,他刚才没有抢,他现在就是大人!后来,同学们一起喊,我们明天不抢了,我们也是大人!
梅子涵教授深刻理解(或毛老师理解)孩子们的许多事情就是因为“好玩”,跟所谓的“品行”、“道德”有时根本上是毫无关联。我们如果上纲上线去“定罪”,那就是弄巧成拙。与其正儿八经地来严肃教育,不如用孩子的方式来化解,大家在一笑中了之;在日常化的交流中,有所领悟,自然成长。
再比如《戴小桥全传》中讲到:放学时排队回家,同学们打来打去的,被值日老师留下来,要等毛老师来了再让他们走。后来,毛老师来了,值日老师告诉他,同学们打来打去的事。毛老师问:“你们刚才怎样打来打去的?”孩子们就七嘴八舌抢着说。毛老师说:“你们最好表演一遍给我看看,我最喜欢看人家怎么打来打去了。”孩子们不好意思表演。毛老师说,开始表演吧!他们总算想清楚了,是曹迪民先拍了林晓琪一记头,林晓琪以为是“我”拍的,就对着“我”一拳,“我”当然不服气,也打了林晓琪一拳,这时,林晓琪才知道刚才那记头是曹迪民拍的,就冲上去拍曹迪民的头,曹迪民早就有准备,把头躲开,不让他拍,这样林晓琪就拍到汪小中脸上去了……学生们按照这个顺序做一遍给毛老师看。当中有一步做错了,还重做了一遍……毛老师看得很高兴,说:“我知道了。现在这样,你们倒过来,汪小中先打一下林晓琪,林晓琪再打一下曹迪民,这样你们就谁也不欠谁了。”……
这有点令人忍俊不禁的处理方式,其中包含着教育的智慧和艺术,而其内在的精神就是顽皮的精神。因为心存童真、童趣、童年,所以,毛老师几乎是和孩子在一起玩,逗孩子一起玩,在玩中,老师的童年与学生童年重叠了,在玩中童心迸发出了智慧的光芒。
有个故事讲: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大哭起来。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一个大人看到了,他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也许他会有如下方法:1.跑过去哄他,拍拍孩子身上的泥,嘴里说着“不要哭”之类的话。2.鼓励小家伙勇敢点,要他自己爬起来,别哭。3.拿地出气,说这地真坏,看我不打他。这些都是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一个小女孩在处理这件事中显示了她的智慧。这个小女孩一看到小家伙跌倒,愣了愣,跑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了,就跌在小家伙的旁边。然后爬起来,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泪,爬起来又玩将起来。这个小女孩扮演的就是共同遭遇者的形象,她不是旁观者,而是和小男孩一样,共同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她以自己的解决方式,启发了小男孩,于是小男孩很容易地就接受了她的这种方式。
毛老师就是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儿童的一边:与儿童心连心,气通气。在同一立场及同一视线上作生命的交流和交融。
三、共享顽皮,保存生命的童心
阿莫纳什维利先生指出:“一个孩子不会顽皮,这就意味着他丧失了某种东西,他内在的某种重要的东西没有得到显露和发展。这种重要的东西沉睡着,如果他的整个童年都是这样度过的,要知道,在今后,任何力量都不能唤醒这沉睡的东西!”而要唤醒学生的顽皮,就需要老师拥有孩子般的顽皮。如果老师没有顽皮的心态、没有一起闹着玩的心性,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显得刻板生硬、了无生气、缺乏活力。当我们脱掉成人的外壳,放下成人的架子之后,我们就会无拘无束地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快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不知不觉的,我们也就跟孩子们浑然一体,我们就变成了孩子,我们就会享受由童心激发而来的顽皮。
梅子涵先生在《戴小桥全传》的“绝活”中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下课了,杜家严要出去玩了,可是刘东还没等他奔到门口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一张纸条塞进了杜家严的领子里。然后,刘东捂住肚子笑得站不起来。杜家严把纸条取出来,往刘东的领子里塞。没想到,他在塞的时候,刘东又把另外两张纸条塞进了他的衣领。刘东又是乐不可支。这时毛老师来了,杜家严说,毛老师刘东把纸条塞到我领子里!毛老师说,你也可以塞到他领子里的。“这就是绝活!”毛老师居然还称赞说。然后毛老师要刘东今天无论如何也应该把这个绝活表演给老师看看。刘东不好意思起来。然后指指杜家严:“还是塞到他的领子里吗?”杜家严不同意。毛老师说,塞到他领子里干吗?换一个塞,塞到我的领子里吧。“你长那么高,塞不到的。”“那我只好假装矮了,”毛老师蹲下身子,“可是既然是绝活,那就不论高矮都应不费吹灰之力,马到成功。”同学们都笑起来。刘东根本就不明白同学们在笑什么。刘东以为大家笑他马上就马到成功,把纸条塞进毛老师的领子里了。他不知道,不费吹灰之力的是毛老师,因为毛老师刚才在假装蹲下来的时候,已经把两张纸条塞进了他的领子里,就是刚才刘东塞进杜家严领子里的那两张……
学生的打闹与告状要如何处理呢?一味的动辄严肃查处,老师往往是弄得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而学生们则又养成“气量狭小”动不动就打小报告的坏习惯。毛老师的“绝活”告诉我们,和孩子一起顽皮,这是面对顽皮的最好方式。这种顽皮就是对儿童心理的深刻理解,对儿童天性的真切的尊重,对童心的诚挚热爱与留恋。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人之初,性本玩》中引述余文森教授讲述的一则教育案例,或许能有所启发:那时他在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念书,那时小学升初中还有入学考试,学生据成绩录取,教师也凭学生成绩排名。升学压力与统考竞争和现在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所小学有干劲十足的刚毕业的师范生,有一丝不苟,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而教他们毕业班的偏偏是一位将近退休的女民办教师。据说她的学识平平,至少算不得出色。可她任教的毕业班成绩总是在学区中遥遥领先。是不是身怀绝技深藏不露?令教师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女教师课堂教学似乎并无特异独出之处。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各毕业班教师常常争分夺秒地利用课间时间、课余时间补课辅导之类的,忙得不可开交。而她却返老还童,兴致盎然地和孩子们蹦啊,跳啊,跳橡皮筋,乐啊,闹啊,玩石子……
“没有顽皮的儿童,没有儿童的顽皮,就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学。”教师的“顽皮”是一种教育中的瑰宝与财富。在教育界一直在强化教师的外在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的同时,我们要切记,“顽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素养,无之教育教学索然乏味,有之教育教学则熠熠生辉。孟子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我接着说,为师者不失赤子之心!
让我们向《戴小桥全传》学习,向梅子涵老师学习,向一切伟大的童书学习,向孩子们学习,学习如何顽皮!
责任编辑 萧 田
教育家们以自己的思想来阐述“顽皮”对于教育的意义。而我们可以从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戴小桥全传》一书中读到儿童的“顽皮”,理解儿童顽皮中蕴含着的智慧。他用自己幽默而随性的笔法来揭示“顽皮”在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弥足珍贵的、无以替代的作用。
一、珍藏顽皮,珍视童年的旅程
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总是误读了“师道尊严”的意义,以为一本正经、不苟言笑,才是严肃认真,才是治学严谨,嘻嘻哈哈成何体统,和孩子打打闹闹是心智不成熟,是幼稚可笑。教师的历史形象基本上就是“中规中矩,合礼合仪”甚至其最高标准就是“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行而为天下则”。教师理所当然要成为学生的楷模与精神的榜样。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命定要成为没有血肉、没有情感的“僵硬的偶像”。教师的形象应该是姿态万千,只要其内在的人格气象“皎皎如玉,明明如月”,其外在的态形:可以有山的稳重,也可以有水的灵动;可以有花的优美,也可以有蝶的活泼;可以有树的挺拔,也可以有草的随意……正如好的文章只要坚守内在的“真善美”,而其风格个性、其形式结构则是随心所欲,各美其美。
相对而言,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常常将道德与个性及心智活动方式狭隘化、简单粗暴地等同视之,导致教师的整体角色形象中缺乏的就是一种“自然灵动”的气息、缺乏一种生活的情趣、缺乏一种生命的活力。于是,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就会时常造成这样的一种结局,师生冲突、师生对立、师生对抗——因为教师的“固化”与儿童的“变化”造成了严重的阻阂,教师的成人世界与儿童的自由世界格格不入,甚而形同陌路、互为吴越。教师戴着“沉重而僵硬”的面具,穿着“钢盔铁甲”全身披挂上阵,从来就没有与儿童一起共同生活的心态,从来就没有抱着“重新发现自己一去不复返的生命中的童年”的渴望与期待……
《戴小桥全传》中写“淘气的故事”:毛老师每个星期五开班会的时候都会讲这周有哪些事情他为同学高兴,哪些事情他挺生气的。每次讲让他生气的事情的时候,总会讲起他自己小时候干的让大人生气的事情,他讲的那些事很好玩,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如他讲他一次为了买糖把家里的牙膏统统挤掉,挤得到处都是,然后去把牙膏壳卖掉,卖了两分钱买了两粒糖,结果他的屁股险些被奶奶打烂了……毛老师摸着自己的屁股说,我的屁股到现在还痛,哎哟!他装得很像。于是学生们纷纷说自己差一点被打烂屁股的事情……到最后,毛老师说,“现在请打烂过的举手。”一下子大家全举手了,连小姑娘也都举了手。马儿帅说:“毛老师,你为什么没举手?你也打烂过的!”毛老师说:“对对对,我也举手。”梅子涵先生在最后写着“毛老师今天的表扬和批评结束了。以后我们难道还会在墙上踩脚印吗?当然不会了。我们也不会把黄酒倒进葡萄酒的瓶子里,还加一点儿白酒,这只有汪小中这样的傻瓜才会干,我们可不是傻瓜。”
人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顽皮”、“调皮”不断地触摸人生,触摸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顽皮的童年是人生历程中的永远的生命源头。毛老师引导孩子们一起检视自己的顽皮,超越生命中的“痛”,体悟生命中的“爱”与“乐”。只有和孩子有一样顽皮经历的老师才是值得孩子们信任的,孩子们和他在一起永远都会有“我们”的感觉。
《戴小桥全传》有一节中讲到,上游泳课,体育老师要大家将脚放在“消毒池”中消毒,结果孩子们大为惊奇,为什么手和身体不消毒,单单消毒脚呢?从而引发了关于脚臭与不臭的大争论。结果汪小中、刘东等等同学把鞋子脱下来,自己闻闻也让大家闻闻。女生们大提意见说,臭死了,臭死了!如果不把鞋子穿起来,就要告诉老师。男生们说,告诉呀,告诉呀,我们才不怕!一边说,一边还都把脚放到课桌上了。毛老师突然来了,同学们都吓一跳,老师好像也吓一跳:“你们要造反了吗?”。孩子们赶紧把脚放了下来。可是毛老师说:“别放下来,都放上来!而且跷得越高越好!”然后,他飞快地跑掉了,一会儿又跑回来,拿着照相机。“把脚跷到课桌上来,跷得越高越好,我要为你们拍一张照片,等你们长大了自己看看,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毛老师说,他小时候就没有人为他拍这样的照片,他小时候的样子比这淘气得多:沙塞到同学的衣领、把癞蛤蟆放在同学的书包,把扫帚放在教室的门头上,老师推门进来,扫帚砸到老师头上……孩子们在想:“不过,我们以后可以看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了。老公公戴小桥、老公公马儿帅、老公公汪小中……看见自己把脚跷在课桌上,都哈哈大笑起来。”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阿莫纳什维利以教育家的敏锐与独特的眼光发现了被成人世界遮蔽的“顽皮的教育学”,他唤醒了人们对于“顽皮”的价值与素养的重新认识——“被唤醒的顽皮可以恢复人内心的一切。顽皮——这就是生活本身,是乐观主义和幸福信念的体现。”梅子涵笔下的毛老师就是以这样顽皮的方式来理解学生的顽皮并且鼓励学生的顽皮。
二、保持顽皮,激发内在的活力
用成人的眼光与视角来看许多孩子的行为就是捣乱、捣蛋,尤其是从“正统”与“规范”的成人观点来看,这些是违反纪律、需要整饬的,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修枝剪叶”。而且采用的方式往往就是简单、直接的,一无例外地采取俯视的态度:自上而下,居高临下地训斥、纠正。当我们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会粗暴地闯进孩子的世界,用成人的方式来横加干涉,任意地划定与裁制。当我们重返孩子世界,清空一切成人的成见与偏见时,就会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谈的“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就会用孩子的方式来理解孩子,用孩子的方式来沟通孩子,用孩子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问题。 在《戴小桥全传》书中“我们都是大人”的一节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上课前,孩子们互相抢着各自的东西吃,结果,一上课汪小中说,毛老师,他们抢我的香肠吃!(按正常的、一般的处理方式,老师一定是板着脸把这些肇事者一个个“请站起来”,然后来一番严肃批评,斥为贪吃可耻,或婉言相劝,让大家要遵守纪律,不能乱来。)而毛老师则是说,他们抢你的香肠吃,我以前抢同学的馒头吃!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起来。因为大家都没想到毛老师会抢同学的馒头吃,现在居然还能当他们的班主任,教他们语文。不过,一会儿大家开始讨论馒头有没有肉,里面夹着什么……是巧克力还是果酱……大家讨论得不亦乐乎。毛老师说,好啦,现在上课了,别再讨论你们这些小孩子抢东西吃的事情了,等你们以后长成大人,让你们抢,你们也不会抢。马儿帅说,他刚才没有抢,他现在就是大人!后来,同学们一起喊,我们明天不抢了,我们也是大人!
梅子涵教授深刻理解(或毛老师理解)孩子们的许多事情就是因为“好玩”,跟所谓的“品行”、“道德”有时根本上是毫无关联。我们如果上纲上线去“定罪”,那就是弄巧成拙。与其正儿八经地来严肃教育,不如用孩子的方式来化解,大家在一笑中了之;在日常化的交流中,有所领悟,自然成长。
再比如《戴小桥全传》中讲到:放学时排队回家,同学们打来打去的,被值日老师留下来,要等毛老师来了再让他们走。后来,毛老师来了,值日老师告诉他,同学们打来打去的事。毛老师问:“你们刚才怎样打来打去的?”孩子们就七嘴八舌抢着说。毛老师说:“你们最好表演一遍给我看看,我最喜欢看人家怎么打来打去了。”孩子们不好意思表演。毛老师说,开始表演吧!他们总算想清楚了,是曹迪民先拍了林晓琪一记头,林晓琪以为是“我”拍的,就对着“我”一拳,“我”当然不服气,也打了林晓琪一拳,这时,林晓琪才知道刚才那记头是曹迪民拍的,就冲上去拍曹迪民的头,曹迪民早就有准备,把头躲开,不让他拍,这样林晓琪就拍到汪小中脸上去了……学生们按照这个顺序做一遍给毛老师看。当中有一步做错了,还重做了一遍……毛老师看得很高兴,说:“我知道了。现在这样,你们倒过来,汪小中先打一下林晓琪,林晓琪再打一下曹迪民,这样你们就谁也不欠谁了。”……
这有点令人忍俊不禁的处理方式,其中包含着教育的智慧和艺术,而其内在的精神就是顽皮的精神。因为心存童真、童趣、童年,所以,毛老师几乎是和孩子在一起玩,逗孩子一起玩,在玩中,老师的童年与学生童年重叠了,在玩中童心迸发出了智慧的光芒。
有个故事讲: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大哭起来。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一个大人看到了,他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也许他会有如下方法:1.跑过去哄他,拍拍孩子身上的泥,嘴里说着“不要哭”之类的话。2.鼓励小家伙勇敢点,要他自己爬起来,别哭。3.拿地出气,说这地真坏,看我不打他。这些都是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一个小女孩在处理这件事中显示了她的智慧。这个小女孩一看到小家伙跌倒,愣了愣,跑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了,就跌在小家伙的旁边。然后爬起来,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泪,爬起来又玩将起来。这个小女孩扮演的就是共同遭遇者的形象,她不是旁观者,而是和小男孩一样,共同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她以自己的解决方式,启发了小男孩,于是小男孩很容易地就接受了她的这种方式。
毛老师就是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儿童的一边:与儿童心连心,气通气。在同一立场及同一视线上作生命的交流和交融。
三、共享顽皮,保存生命的童心
阿莫纳什维利先生指出:“一个孩子不会顽皮,这就意味着他丧失了某种东西,他内在的某种重要的东西没有得到显露和发展。这种重要的东西沉睡着,如果他的整个童年都是这样度过的,要知道,在今后,任何力量都不能唤醒这沉睡的东西!”而要唤醒学生的顽皮,就需要老师拥有孩子般的顽皮。如果老师没有顽皮的心态、没有一起闹着玩的心性,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显得刻板生硬、了无生气、缺乏活力。当我们脱掉成人的外壳,放下成人的架子之后,我们就会无拘无束地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快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不知不觉的,我们也就跟孩子们浑然一体,我们就变成了孩子,我们就会享受由童心激发而来的顽皮。
梅子涵先生在《戴小桥全传》的“绝活”中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下课了,杜家严要出去玩了,可是刘东还没等他奔到门口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一张纸条塞进了杜家严的领子里。然后,刘东捂住肚子笑得站不起来。杜家严把纸条取出来,往刘东的领子里塞。没想到,他在塞的时候,刘东又把另外两张纸条塞进了他的衣领。刘东又是乐不可支。这时毛老师来了,杜家严说,毛老师刘东把纸条塞到我领子里!毛老师说,你也可以塞到他领子里的。“这就是绝活!”毛老师居然还称赞说。然后毛老师要刘东今天无论如何也应该把这个绝活表演给老师看看。刘东不好意思起来。然后指指杜家严:“还是塞到他的领子里吗?”杜家严不同意。毛老师说,塞到他领子里干吗?换一个塞,塞到我的领子里吧。“你长那么高,塞不到的。”“那我只好假装矮了,”毛老师蹲下身子,“可是既然是绝活,那就不论高矮都应不费吹灰之力,马到成功。”同学们都笑起来。刘东根本就不明白同学们在笑什么。刘东以为大家笑他马上就马到成功,把纸条塞进毛老师的领子里了。他不知道,不费吹灰之力的是毛老师,因为毛老师刚才在假装蹲下来的时候,已经把两张纸条塞进了他的领子里,就是刚才刘东塞进杜家严领子里的那两张……
学生的打闹与告状要如何处理呢?一味的动辄严肃查处,老师往往是弄得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而学生们则又养成“气量狭小”动不动就打小报告的坏习惯。毛老师的“绝活”告诉我们,和孩子一起顽皮,这是面对顽皮的最好方式。这种顽皮就是对儿童心理的深刻理解,对儿童天性的真切的尊重,对童心的诚挚热爱与留恋。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人之初,性本玩》中引述余文森教授讲述的一则教育案例,或许能有所启发:那时他在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念书,那时小学升初中还有入学考试,学生据成绩录取,教师也凭学生成绩排名。升学压力与统考竞争和现在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所小学有干劲十足的刚毕业的师范生,有一丝不苟,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而教他们毕业班的偏偏是一位将近退休的女民办教师。据说她的学识平平,至少算不得出色。可她任教的毕业班成绩总是在学区中遥遥领先。是不是身怀绝技深藏不露?令教师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女教师课堂教学似乎并无特异独出之处。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各毕业班教师常常争分夺秒地利用课间时间、课余时间补课辅导之类的,忙得不可开交。而她却返老还童,兴致盎然地和孩子们蹦啊,跳啊,跳橡皮筋,乐啊,闹啊,玩石子……
“没有顽皮的儿童,没有儿童的顽皮,就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学。”教师的“顽皮”是一种教育中的瑰宝与财富。在教育界一直在强化教师的外在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的同时,我们要切记,“顽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素养,无之教育教学索然乏味,有之教育教学则熠熠生辉。孟子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我接着说,为师者不失赤子之心!
让我们向《戴小桥全传》学习,向梅子涵老师学习,向一切伟大的童书学习,向孩子们学习,学习如何顽皮!
责任编辑 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