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人迷倒全世界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1aj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出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病态与残缺,同样是一种美的表达,甚至是一种杰出的美。由此,成就了许多传世艺术形象和艺术珍品。
  ——题记
  去法国前,朋友告诉我,认识法国不妨从读卢浮宫博物馆入手。它是一部浓缩的、实物的世界文化艺术史。游历卢浮宫,我一直以崇敬、审视的目光,阅读卢浮宫建筑群的变迁,阅读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阅读法国王室以及欧洲各个时期权贵、艺术家、收藏家的故事……我在震惊与赞美的同时,竟然有了一些感悟,一些发现,以及一些属于自己的结论。譬如说,卢浮宫关于三个女人的藝术珍品,她们迷倒全世界的艺术魅力,源自什么,又说明了什么?
  一
  大约在一千年前,中东地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以收复阿拉伯侵占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进行讨伐,血腥风雨,雷霆万钧,史称“十字军东征”。
  1204年,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在巴黎塞纳河北岸修筑了一座城堡。城堡外形坚固,内室奢华。皇亲国戚居住其里,舒适安逸,顺便也可以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还有宠物和战俘,名曰“卢浮宫”。
  1515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继位。这位开明君主,与历任前辈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他钟情女人、酷爱艺术。于是,他荣获了一个响亮的称号,“多情的男子和文艺的庇护者”。君主爱女人,似乎不是新闻。但法王爱艺术,可是真抓实干。弗朗索瓦一世在位期间,做了两件名垂千古的事:一是将城堡改建为皇宫。他恭敬地请来建筑师皮尔莱斯科,在原城堡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建筑了一座宫殿。此后,经过9位君主的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终于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先后有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在这里居住,还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在这里生活。他们或在这里享受奢华,寿终正寝,或惨遭谋杀,死于非命。
  另一件事,就是把宫殿建成了博物馆。弗朗索瓦一世特别崇拜意大利派画家,他在意大利雇佣了一帮人,专门收购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品,包括巨匠如米开朗基罗、提香以及拉斐尔的作品,不惜代价把它们运回法国。他鼓励世界各地的著名艺术家来法国居住和创作,如安德里亚·德尔·萨托和达·芬奇这样的伟人,也都接受了他的邀请。达·芬奇带来了他许多杰出的作品,其中就有《蒙娜丽莎》油画。达·芬奇重病时,弗朗索瓦一世彻夜守候床前,寸步不离。达·芬奇奄奄一息时,弗朗索瓦一世仁慈地将他抱在怀里,送他含笑九泉。
  弗朗索瓦一世后,各代皇帝都继承了他的遗志,不断完善宫廷建筑,大量充实文物藏品。亨利四世继位后,他花了13年的工夫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大画廊。这是一个长达300米的华丽的走廊,宽阔高大,油画夹道。这里还原了大自然景观,栽满了树木,圈养了鸟和狗,甚至走廊中还可以骑马追捕狐狸。路易十四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他把卢浮宫完善为正方形庭院,并在庭院外面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让馆藏面积翻番。他购买了欧洲各派的著名绘画,包括卡什代、伦勃朗等人的作品,直至金库空虚。到了路易十六时代,这个王室博物馆渐露雏形。拿破仑三世时,宏伟的卢浮宫建筑群全面完工。前后经历了将近600年。
  18世纪,随着启蒙思想的参透和扩展,法国知识分子和哲学家的角色日渐重要起来。他们倡导和推进艺术创作与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将王室收藏成为“国家收藏”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国家精英开始意识到,国王珍藏是国家宝藏,不能仅仅属于国王,更应该属于广大民众。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统治了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立刻土崩瓦解。《人权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人身自由,权利平等。1792年5月27日,卢浮宫回归大众,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公共博物馆。这个格局庞大的博物馆,包括庭院在内占地19公顷,自东向西横卧在塞纳河的右岸,两侧的长度均为690米,整个建筑壮丽雄伟。数百个展厅,高大宽敞,富丽堂皇。大厅的四壁及顶部,布局着精美的壁画和精细的浮雕。眼下,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余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是名震全球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步入卢浮宫正门大厅,一个倒立的玻璃金字塔建筑抢入眼中,晶莹剔透,与高大的屋顶相对应,和谐宁静。它的设计者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由此,我就不由得想起了《达·芬奇密码》里面的情节,那传说中的达·芬奇作品中的隐藏密码,延续着卢浮宫的故事。这个创意,不仅新颖别致,也使这种U型建筑充满了神秘色彩和特殊寓意。
  读史可知,从古埃及、两河流域文明,到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到勃然兴起的伊斯兰文明,再到“文艺复兴”运动,成就了地中海沿岸众国多样文明的辉煌,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在这部人类文明史的大书中,珍贵的艺术遗存,是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章节。而卢浮宫博物馆,正是世界上收藏地中海文明藏品最多的博物馆。
  行走于卢浮宫,世界著名艺术大师作品琳琅满目,扑面而来。如《狄安娜出浴图》《丑角演员》《拿破仑一世加冕礼》《自由之神引导人民》《编花带的姑娘》等。看卢浮宫,只能是走马观花。据说,有人算了一笔账:一个人不吃不喝,只在每件展品前停留一分钟,看完卢浮宫博物馆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诚然,世界各国慕名而来卢浮宮博物馆的观众,大多是为世人皆知的镇馆三宝而来:《米洛斯的维纳斯》《胜利女神像》石刻雕像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油画。无疑,她们是卢浮宫里价值最高的女人,乃无价之宝,是世界上难得的艺术精品。
  这又是三个残疾女人。《米洛斯的维纳斯》没有双臂,《胜利女神像》无头无手,《蒙娜丽莎》是一位盲人。然而,人们对这三位残缺或病态女人,拥有百倍、千倍的热情,百看不厌,流连忘返。她们的面前,始终是人头涌动,摩肩接踵。人们欣赏她们,赞美她们,当然也有一声叹息……
  二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世界家喻户晓的女神雕像。   远在19世纪初,希腊还只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殖民地一个名叫米洛斯的小岛。这是爱琴海上的一个火山岛,位于基克拉泽斯群岛最西南端,以盛产石雕艺术品闻名于世。早在青铜时代,在这里的费拉科庇遗址就曾发现了米洛斯宫殿。
  1820年2月的一天,一个名叫伍蒂埃的法国海军见习军官随军舰来到小岛。伍蒂埃知道小岛上艺术品很多,有意寻之。他结识了一个名叫岳尔戈斯的渔民,一见如故,很快成为朋友。岳尔戈斯告诉军官一个秘密:岛上有个山洞,山洞里有个小庙,小庙里有很多宝贝。在岳尔戈斯的带领下,他们很容易地找到了山洞里的小庙,在小庙的土堆中竟然挖出了一个断了双臂的美女石雕,这便是后来被称之为“米洛斯的维纳斯”的雕像。可惜,他们找遍了小庙和山洞,也没能找到维纳斯雕像所缺损的双臂。
  伍蒂埃决定把雕像买回去,他付给了岳尔戈斯100银币的定金。然后,伍蒂埃跟随军舰奉命开赴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一上岸,伍蒂埃就赶忙去拜见法国驻土耳其大使利维埃尔侯爵。在问明原委后,侯爵当即派使馆文化参赞同伍蒂埃一道去办成交手续。
  也就在这个时间,英国官方也得知了此事,派出“荷兰号”驱逐舰开赴米洛斯岛抢购。当法、英掠夺者几乎同时赶到米洛斯岛时,雕像却已被希腊庙宇总管买去,并已装箱搬上了土耳其军舰。法国方面岂肯坐失这个宝贝,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以8000银币把这个稀世珍宝拿到了手。利维埃尔侯爵将这尊雕塑送给国王路易十八,路易十八又将它捐赠给卢浮宫博物馆。从此,卢浮宫里就多了一个让世人为之倾倒的绝世美女。
  在古希腊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很多。以古罗马神话传说中的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特为歌颂对象的雕像,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断臂维纳斯》,它是爱与美之神的代名词。据推算,这尊女神雕像大约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末,被誉为“黄金时期的缩影”。作者已经无从考证。因发现于米洛斯岛,故称之为“米洛斯的维纳斯”。
  卢浮宫博物馆分为苏利馆、德农馆和黎塞留馆三个展馆。《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摆放在苏利馆的古希腊、伊特鲁利亚及古罗马展区。这是一个特辟的专门展室,开阔宽畅,有多个通道。这里常年人头涌动。诚然,观赏断臂维纳斯,是卢浮宫观众的首选。
  《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高204厘米,由两块半透明的白云石拼合雕就。她站立在鸡血白纹云石座上,清秀美丽,端庄妩媚。她衣衫滑落至髋部,上半身裸露,下半身裹着围毯,身材匀称,肌体丰润,流动着女性特有的曲线美。尽管双臂残缺,窈窕曲立,却巧妙地与身体的流动感融为一体,造型协调,典雅至极,集美之大成。
  迄今为止,维纳斯雕像被公认为希腊女性雕像中的美之冠。她精致的椭圆形脸盘,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都流露出希腊雕塑鼎盛时期的理想化传统。她的嘴角上略带微笑,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富于智慧的感觉。她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上身的秀美。她的姿态庄严,表情平和,犹如一座高贵的心灵纪念碑。
  与之面对,让你感受到的是亲切、平和与愉悦,是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与尊重。虽然她已诞生2000多年,却没有丁点的“古董”气息。她是那么充满活力,那么美丽纯洁,微微倾斜的身体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沉思,仿佛在等待。在她的面前,你可以感觉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一种可以净化人的心灵的力量。
  《米洛斯的维纳斯》融合了希腊古典雕刻中的简洁与崇高两种风格。它没有用全裸的形象,可以说独树一帜,在众多的希腊女性雕像中似乎还找不到类似的,颇具特色。她的重心落在右脚,左腿微微弯曲,身体倾斜。正如西方艺术史上戏称,埃及人只懂立正,到了希腊才学会稍息。在背后观察,从尾尻部分向上升起的脊椎,像一枝莲花的茎,一直到颈部,是一条缓慢升起优雅而充满韵律感的线条,从而也找到了自己内在平衡的一种自在。这正是希腊人体艺术中最有名的“蛇形线条”。
  维纳斯雕像一波三折的曲线美,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这是一种在放松状态的体形流露,一种坦荡而自尊的神态展示,意在表现女性温柔宁静之美,表达了古希腊人对美的向往与敬畏。
  古希腊人非常歌颂和崇拜女神“裸体的身体”。他们认为,裸体是神创造的,而身上穿的衣服,则是人为的,所以没有衣服包裹的肉体更崇高。他们在“奥林匹亚”的运动会时全部是裸体,认为18岁到21岁,是身体最完美的状态。这个时期的身体可以跑得最快、跳得最高。
  维纳斯雕像的体形非常符合希腊人的审美理想,身长比例接近利西普斯所追求的人体美标准,即头与身之比为8∶1。这个“黄金分割律”,成为后代艺术家创造人体美的准则。由此,导致了19世纪美术界的震惊,认为这才是公元前2世纪大希腊化时代人体美学的精品。
  眼前的维纳斯雕塑是拼接修复而成。维纳斯雕塑出土时,不仅没有了双臂,而且身子都成了碎片。这是一种伟大的残缺和遗憾。我发现,维纳斯雕塑的四周,永远布满着围观的各色种族的人群,他们在惊叹之余,都似乎在提出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何这样一个美丽的雕塑会残缺、会被打碎、会被掩埋在废墟中?
  遥想公元3、4世纪的岁月,随着基督教文明的兴起,人的肉体被视为罪恶。由于亚当、夏娃违反了神的戒令,偷吃了禁果,有了后代、有了肉体。基督教认为,人的身体是有原罪的,所以小孩子生下来就要洗礼。即洗清肉体上的罪恶。
  黑暗的中世纪,玷污了一千年的阳光。在这没有阳光的日子里,古希腊的裸体雕像简直就是肉体的罪过,是绝对不能展示的,只能全部打碎,深埋在泥土里。到了近代,即文藝复兴以后,新世纪的阳光普照大地,大量的希腊雕像残片被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人们把它重新拼接起来,才恍然大悟,原来古希腊竟然有过如此伟大的文明。
  三
  《特拉斯胜利女神》是女神尼克的立像。这尊无头无手的雕像,又称《胜利女神》。   她站在船头,张开华美的翅膀,上身略向前倾,体形健美丰腴,姿态轻灵雅致,从天徜徉而下,衣裙飘然飞扬,威风凛凛地宣告胜利的到来。雕像高328厘米。由于雕像过于高大,博物馆里似乎找不到合适的安身之处。于是,她被安放在了德农馆的一个楼梯过道的中庭,一个宽敞的最高处。女神屹立于此,迎接来自四方的敬仰目光和艺术之爱。
  海风从她的正面吹来,薄薄的衣衫被大海的飞沫打湿,紧贴在女神丰满胴体上,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和优美的曲线。她的双腿和双翼的波浪线,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加强了前进的态势,将动态和静态的平衡发展到了顶峰,完美地体现了女性形体的内在张力和蓬勃生命力。她每天受到成千上万观众的瞻仰,成为卢浮宫激情奔放、杰出无比的艺术精品。
  经考证,《胜利女神》雕像创作于公元前4世纪末,属于古希腊美术史中的“希腊化时期”的典型作品。这一时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并气势十足地向外扩张。统治小亚细亚的德米特里乌斯,在一次海战中打败了统治埃及的托勒密,为了谢神和庆祝胜利,便在萨摩色雷斯岛上树立了这尊雕像。
  1863年,在卡比利神殿废墟中,挖掘出《胜利女神》雕像的残片。她的头部和手臂残缺,已经看不到她的容貌。多年来,人们只能通过想象,来还原她的花容月貌,感悟她英勇、飘逸的气势。
  胜利女神的传说,源自于赫西俄德的《神谱》。她的希腊名字叫尼克(或耐克),希腊语“胜利”的意思。她是泰坦神帕拉斯和冥河女神斯梯克斯的女儿,也是克拉托斯、比亚和泽洛斯的姊妹,她们都是主神宙斯的同伴。她还是宙斯和雅典娜的从神。她的形象是,长着一对翅膀的女性,形体矫健,从天而下,衣袂飘然。尽管出身泰坦族,却在泰坦战争中倒戈奥林匹斯神一边,为正义而战,成为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
  伫立胜利女神雕像前,我久久不愿离去。我不断变换角度,仰望残缺的女神,试图找到我心中的爱。但是,让我有些失望。这尊无头无手的雕像,醒目的是一对张扬的翅膀,再就是半截隐隐约约的身躯。犹如鲲鹏展翅,很难与美丽优雅的女神联系起来。
  应该承认,胜利女神是靠流传的英勇故事和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而存在的。眼前残缺的雕像,只能靠想象歌颂,提升价值,升华完美。
  多年来,胜利女神的艺术形象不断发扬光大。在传统的描述中,女神尼克带有翅膀,拥有惊人的速度,或裸体飞扬,或穿有盔甲出征,是胜利者的象征。古希腊雕塑家通常将她塑造为带有翅膀的、可爱的娇小形象,或栖停于其他神的手臂,或从同伴神的衣裳中探出,或像仙女一样高飞于天空。在希腊的陶器上,她被描绘为站立的、飞翔的形象。她的附属物通常是花环、双耳罐、小瓶和香炉。在意大利西部的希腊殖民地上,她通常为乘坐战车的形象。在另一些地方,她的形象时而拿着武器或奖杯,时而演奏古希腊竖琴或吹笛子。至今,她依然活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竞技体育领域。美国的运动鞋品牌耐克就是以她命名。因此,她被认为是带来好运的神祇。
  尼克女神经常与雅典娜女神一起,受到人们的崇拜。那是因为在公元前490年的那场马拉松战役中,希腊战胜了波斯之后,她们就被联系在了一起。雅典的帕台农神庙中,既供奉雅典娜,也供奉尼克。帕台农神庙建筑群中,还包含着一个献给雅典尼克的神庙。有时,雅典娜被描绘为携有尼克附属物的形象。根据保萨尼亚斯的纪录,雅典尼克被表现为不带翅膀的形象,大概人们希望借此阻止胜利女神离开这个城市。雅典神庙还存留着一个特别神的形象:解鞋带的尼克。它曾经立于神庙的胸墙上,现存于雅典卫城博物馆。
  我不由联想到,19世纪的西方,许多大船出海时,船头都树立着一个女人雕塑,也许是来自于胜利女神的传承。而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女主角,站在船头迎风而立的造型和场景,大概也是由胜利女神的形象而来的。
  四
  《蒙娜丽莎》油画被放置在德农馆7号展厅的正面墙中间。
  从德农馆进口到二楼,一路上都是欧洲中世纪以后直到18世纪前后的杰出绘画作品。岔口的墙角上,特地挂有指示路径的牌子。沿着路牌指引,很容易找到了《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画在一块黑色的杨木板上。尺寸为高77厘米、宽53厘米。超大的一面墙,就挂着《蒙娜丽莎》一幅小小的画,与周围其他大幅油画所占据极小的空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以此可知,它在卢浮宫中的重要地位。
  油画前面有一个半圆形的木栏。在木栏外还有一条绳子围出了一个约有五米的距墙空间,将观众拦在了外面。几个保安忠实地守候着。
  我好不容易挤到了跟前,身体靠着绳子,照相机对着《蒙娜丽莎》一阵猛拍。允许拍摄,让我很高兴。后来才知道,卢浮宫大多数作品都允许使用闪光灯拍照,只有一些用铅笔绘制的素描作品不允许拍摄。估计那些珍贵的油画表层,都有特殊的材料覆盖着,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记得那年上海世博会,我在法国馆曾见过《蒙娜丽莎》。那天很匆忙,一气看了十多个馆。四处排队,浮光掠影。走进法国馆,香气扑鼻,变幻莫测。一个又一个的香味区,吸引你步入一个又一个的迷魂阵,熏得人晕头转向,自然怠慢了《蒙娜丽莎》。观众都以为是复制品,似乎没有人在意她。事后从报上得知,那是法国政府特地从卢浮宫调来的真品,很是后悔了一阵子。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作,又称《永恒的微笑》,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杰出、最受人瞩目的油画。它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折射出来的深邃与高尚的品质,反映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蒙娜丽莎》用玻璃框罩着,显然是特别的保護。玻璃罩四周设置的柔和灯光,足以使观众看清画面的各个细节。这是一幅女子的半身像。她坐在阳台上,身后宽阔的原野一直延伸到海边,地平线上隐约可见起伏的山峦,山水之间,幽深茫茫。柔美的光线形成的过渡色彩,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平和的气氛。人物的逆光轮廓,协调而自然地置于较为明快的风景之中。   她端庄俊秀,深沉温和,身在豪华的府第。穿着贴身的衬衣,领口微露出隆起的乳房,身体半侧,微笑着面对观众。她双手交叉的姿态,显示出当时良家妇女有教养的举止规范。人物面容中的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画家对精准与含蓄的把握,实现了内心感情和美丽外形的自然融合,达到了神韵之境。由此,蒙娜丽莎那梦幻般的妩媚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奇特韵味,被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神秘微笑”包含着内容复杂的面部表情,面部油彩出现的一些细微的裂痕,让微笑变得十分诡秘。这是一种撩拨人心、但又非放荡的面部表情,从而回避了流于粗俗。介乎于庄重与轻浮、高兴与厌恶之间,处于多矛盾体的含糊状态。据评论家分析,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凝神端详《蒙娜丽莎》,你就会发现,“神秘微笑”的面部表情不断变幻着。时而阳光明媚,喜悦安详;时而温文尔雅,妩媚纯洁;时而内含哀愁,似显凄楚;时而又略呈揶揄之状,讥笑嘲讽。无数的艺术家、评论家认为,从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可以读出一个优秀女人的全部感觉,纯洁、矜持、安详、妩媚、神秘……甚至浪漫等等。
  这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法国哲学家培尔在17世纪就另一个问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说真的,我拿不准,在表现人的弱点时,究竟是哭还是笑更加恰当些?”这完全可以作为对《蒙娜丽莎》微笑的精确碑铭。
  阅读蒙娜丽莎的微笑,完全凭感觉和心情。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都会读出不同的感觉。你若苦闷、悲伤,读出的则是和善、安详;你若阳光、热情,读出的则是亲切、温柔。你若贪婪、凶狠,读出的则是嘲笑、讥讽。据说有个输红了眼的赌徒,特地从澳门来到巴黎,找到《蒙娜丽莎》,跪拜磕头,祈求转运。蒙娜丽莎的微笑,此时却变成了厌恶与嘲讽。赌徒不寒而栗,落荒而逃。
  我突然感覺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像东方佛教中佛陀的表情一样,是非凡人所能做出来的。蒙娜丽莎并不是因为什么而微笑,而是自然地流露,一种永恒的、平静的表情。其美学意义在于,让人物形象焕发出的人性光辉。这种微笑姿态,已经升华为一种神圣的佛的境界。
  达·芬奇是在将近50岁时遇见蒙娜丽莎的。
  他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齐名,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他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却一生漂泊无定。他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见识过各种各样的非常人物,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非常事件。达·芬奇的艺术之舟,波涛越是汹涌,风暴越是峻厉,它越是宁静、稳重。
  1502年的冬天,达·芬奇咀嚼着失意与痛苦,离开了米兰,告别了他17年的斯佛扎宫廷生活,以一种新的势态,回到了故乡佛罗伦萨。这是一个并不认可他聪明才智的高傲的古镇。
  这时的佛罗伦萨,已是名扬世界。它是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名目繁多的美术工艺品和纺织品,驰名欧洲大陆。始于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正是从这里起源,然后扩展至欧洲各国的。
  这天,古镇的天空弥漫着雪花,北风呼啸。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冰雪天。由于逆温现象,佛罗伦萨的冬季阴冷而潮湿。这年冬季,最低气温降到冰点以下。高耸入云的百花大教堂,不时发出沉闷的钟声,祈求众生平安。达·芬奇拖着疲惫的脚步,行走在故乡的小巷,皮鞋踏穿积雪,击打在青石上,声音同样沉闷。
  我曾徜徉于佛罗伦萨古镇,寻觅大师当年的足迹。小巷光滑的青石板,高高矗立的大教堂,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弥漫着浓郁的艺术韵味。遥想当年,大师的迷茫与坚毅,大师的洒脱与浪漫,似乎全部写在这无限的时空里。
  达·芬奇回到故乡,并没沉寂,更多的是反思。
  他开始厌恶当时流行的对肖像画的华美装饰追求,产生了要刻画人物心理、创造人物生动形象的愿望。他意识到,要从一个具体人物的身上,创造出理想化的美,让一闪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为一种喜悦的永恒象征。他认识到,人物性格与脸部特质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应该成为最显眼、重要的人物形象中心。他还认为,面部的微妙表情,要有活人灵动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左右一切的力量。
  基于这些感悟,达·芬奇将眼睛确定为表现人物面部的重要因素。他要借用眼睛表达,认识眼前的世界,实现他的创作意图。就这样,他的艺术之舟在宽阔海面上,踏浪、颠簸、搏击,终于找到了一条精准的航线。达·芬奇汇聚了全部的经验、全部的爱和恨的力量,展开了他毕生的辉煌创作。
  从1503年至1506年,达·芬奇用了近四年的时间创作《蒙娜丽莎》。他将自己封闭于画室,苦心作画,通宵达旦。他将新的创作思想与人物表达实践融为一体,他与画稿上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时而一刀一刀地刮填油彩,时而扶靠在椅背上挑剔、发怒画面的缺陷。他曾多次撕毁画稿,却一次又一次地从头再来。他曾气馁、彷徨,但更多的是兴奋、力量。
  就这样,蒙娜丽莎微微开启的双唇和嘴角,终于出现了意味深长的微笑。她那温情的双眸,在暗色调的衣服和幽远背景的衬托下,呈现出一种无可抗拒的魅力……
  蒙娜丽莎的原型到底是谁?500多年来,历史学家、文艺评论家们一直争论不休。佛罗伦萨教师吉乌塞普·帕兰蒂对佛罗伦萨市档案,进行了长达25年的研究后得出结论:《蒙娜丽莎》原型是达·芬奇父亲朋友的妻子,名叫丽莎·格拉迪尼,是一位有5个孩子的家庭主妇。
  有不少人认为,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商人焦孔达的妻子。因为油画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焦孔达夫人》。生活中的焦孔达并没有把自己年轻可爱的妻子蒙娜丽莎,看作是贤淑的仙女。她与许多商人的妻子一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对于这位商人来说,这幅肖像画太堂皇,也太庄重了。油画上的蒙娜丽莎,已经与他妻子相差很远了。
  诚然,更多的人认为,《蒙娜丽莎》应该是佛罗伦萨众多商人妻子的典型化形象,是在原型基础上的艺术化创造。
  达·芬奇对蒙娜丽莎倾注了太多的个人色彩,因此他无法与蒙娜丽莎分离。终于有一天,他带着蒙娜丽莎离开了佛罗伦萨,重新开始了漂泊。当然,这次不是漂泊,而是受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请,以贵客的身份定居法国,以高超的绘画技艺,实现他人生的浪漫艺术之旅。在异国的土地上,在人们欣赏与赞美的目光中,画家愉悦地开始了新生活。   在达·芬奇看来,一个好的画家应当画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他的心灵。在蒙娜丽莎身上,达·芬奇创造了复杂无比、细腻无比的人物心理肖像。如果用语言来表述,达·芬奇所赋予蒙娜丽莎的状态是四个字:变幻莫测。因为她心灵的颤动实在太难以捉摸了,太难以印证了。
  在达·芬奇的创作中,《蒙娜丽莎》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受伤害的作品。它有成千上万种复制品,有的甚至面目全非。许多著名收藏家声称,他们收藏着真正的《蒙娜丽莎》。统计起来,数量达60幅之多。16世纪时,一些画家曾经肆无忌惮地模仿《蒙娜丽莎》。或是让模特儿脱掉衣服,画出裸体的蒙娜丽莎;或是按照《蒙娜丽莎》的姿势,画出其他妇女的形象。《蒙娜丽莎》还是最少被人们认真仔细看的作品,因为卢浮宫里争相欣赏的观众太多,谁也不能在它面前久留。
  五
  我第一次得知蒙娜丽莎是个盲人,是从一位欧洲女导游的讲解中听到的。
  这位导游是一位欧洲通。她熟读欧洲历史,熟悉欧洲文化。从中世纪到欧洲文艺复兴,从“一战”“二战”对欧洲的影响,到当今的英国脱欧,她口若悬河地可以不间断地说上好几个小时。她说,参观卢浮宫,就是要看“三个残疾女人”。这就是断臂维纳斯、无头无手的胜利女神和盲人蒙娜丽莎。她说,每天从卢浮宫川流不息的人群可证实,这三个女人迷倒了整个世界。
  我问她,说蒙娜丽莎是盲人,你有根据吗?她十分肯定,说业内都这么认为。我不知道,她所说的业内应该是一个什么范围。是艺术界?文化界?还是导游界?
  众所周知,蒙娜丽莎的成功在于她的微笑,而她的微笑则是通过神秘的眼睛来表达的。蒙娜丽莎的美,无疑源于她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假如蒙娜丽莎是盲人,又何谈眼睛之美?
  达·芬奇曾在《眼赞》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呀,你是上帝创造的一切事物中最杰出的一件!怎样的赞誉才能表达出你的高尚?怎样的民族、怎样的语言才能描绘出你的真实的动作?我把它播散到如此高深、如此广阔的推论中去又有怎样的裨益?通过眼睛什么不能干呀?”
  与《蒙娜丽莎》的眼睛对视,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站在她的正面或是两侧,她那温和的目光总是微笑地注视着你,甚至似乎在向你眨眼睛。她生动自然,活灵活现,仿佛在与你亲切沟通和交流。
  有人曾拿出证据:佛罗伦萨曾出版过一个小册子,上面记载道,佛罗伦萨商人焦孔达的妻子,晚年患有青光眼疾病,即“睁眼瞎”。青光眼症状是,眼睛睁得大大的,就是看不见东西。医学资料表明,青光眼是一种疾病,能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人的视力,是世界三大致盲疾病之一。
  有人考证发现,蒙娜丽莎的两只眼球上都有黑点,显然是一种病态,也就是说,她有“睁眼瞎”的病态。尽管她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却看不见任何东西。你觉得她看着你,那只是一种感觉。
  无独有偶,意大利国家文化遗产理事会主席西尔瓦诺·温切蒂借助显微镜观察发现,蒙娜丽莎的两只眼球上的确有黑点,那黑点竟然还是个微小的字符。细看她右眼球上的黑点,竟然是LV字符,很明显这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姓名首字母。左眼球上的字符尚未辨明,看起来像是字母CE,也可能是B或者S。
  这眼球上的黑点,是画家有意留下的字符密码,还是眼睛病态的表现?这也许是一个谜。但以此证明蒙娜丽莎是盲人,显然有些牵强附会。我以为,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想象,人们希望蒙娜丽莎是病态,也许想与断臂维纳斯、无头无手女神形成残缺、病态系列,以说明和强化残缺美这个主题。
  回想一下,我们读过的文学名著中也有许多小说主人翁是病态的。《唐·吉诃德》中的唐·吉诃德是病态的,《阿Q正传》中的阿Q是病态的。还有世界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吝啬鬼》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乞乞科夫全都是病态的。当然,他们的病态表现,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再看卢浮宫的艺术珍品,除了镇馆三宝之外,还有许多艺术雕像也都是残缺、病态的。不仅艺术珍品有病态的,艺术创作者也有病态的,如《命运交响曲》的作者贝多芬,是一个丧失听力的聋子。《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是一个看不见东西的瞎子。
  应该承认,艺术作品的残缺、病态,是一种客观存在。或许是自然产生的不幸,或许是粗心大意的破坏,或许是艺术者的特意创造。如断臂维纳斯,也许是黑暗中世纪的刻意损坏,却成就世人公认的残缺美。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女神残缺的双臂应该是什么样子,至今也没找到答案。人们多次试图修复维纳斯的残缺,给它接上断臂,结果均不理想,只好保持现状。正是这种残缺美,却意外地带给了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与其煞费苦心地希望给予人们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不如让大家自己去想象、去完成,因为每个人心中的完美,都是有所不同的。人们可以从多方面想象双臂完好的维纳斯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不应该是什么样子。于是,心中就拥有了无数个完美维纳斯。这种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失去与存在都是合理的。或许残缺了臂膀,形体会更简洁、更单纯。维纳斯由于少了臂膀的遮掩,人们才得以更清楚地观察艺术形象从臀部到小腹、两腰、胸部,以及上肩微妙的线条变化。视觉美感会更强烈、更动人,更能扩展人们的想象空间。维纳斯因为失去了双臂,反而让这尊艺术形象获得了另一种完美。
  残缺与完美,病态与健美,是一种对比美的表达,也是一种意境美的营造。如同书法中的“布白”,篆刻中的“残边”,都是典型的殘缺“造境”。我们知道,古人的篆刻艺术,都会有意制造一些残印边缘的破损,成就一种古拙美。还有书法中追求的“计白当黑”,就是把空白作为一种表现因素,虚实、黑白的处理,美化了作品意境的结构,使作品产生一种空灵、含蓄的魅力。这种对整齐划一、天地比齐布局的破坏,所形成的残缺或病态效应,反而让作品更生动,主题更鲜明。
  美是一种感觉和感知。哪怕是残缺的、病态的美,当你有了一种欣赏的感受,你也就接受美或被美接受了。换句话说,美是非理性的。你不能去理性地分析它、预测它,或者用规范去要求它。也就是说,美是对一切元素的包容,是一种类似于混沌的状态,当然包括残缺和病态。当人们身处某种状态而感觉到它的时候,它就以这种状态下的形式表现出来。
  寻觅卢浮宫,我强化了一个感觉。眼前这些古希腊时期的艺术雕塑,大部分都是复制品或模仿品。如同梵蒂冈博物馆里的雕塑一样,标明原件的,大部分是残缺的,而标明复制品的,大都是很精美的。然而,就这两类艺术品而言,你是喜欢原件,还是喜欢复制?尽管复制的都是很棒的艺术珍品。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显然,残缺美或病态美,是一种没有答案的美。它需要人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就如同人们常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同观众用什么样的心态看蒙娜丽莎,蒙娜丽莎就有什么样的微笑。维纳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之美,正是因为具备了残缺美的要素和特性,才让人们多角度地感受到了美的无穷魅力。
  观赏卢浮宫,我还发现,这里还有很多古希腊建筑的残片,包括残缺的石柱、窗台,彰显古朴与张力的美感。譬如说柱子,这些柱子有最早的道立克形式,上面没有装饰;后来就有两个卷轮,叫Ionia的形式;再后来有了科林斯柱式,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这些都让你感到似曾相识,很熟悉,很亲切。类似我国上海外滩、武汉江汉关的建筑,那石柱、窗台、门廊都如同一辙。
  由此应该承认,希腊不只是西方文明的起点,甚至也是今天全世界文明的起点,是对整个现代文明的歌颂。包括一枚刻有浮雕人像的钱币,你在罗浮宫会发现,最早都是希腊做出来的。
  倘佯在卢浮宫里,我会不断地追问自己,西方的文明起点为什么不是埃及?为什么不是巴比伦?为什么不是波斯?为什么反而是古希腊?当年一个小小的城邦,两尊残缺的雕像,竟然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包容量?
  古希腊文明,建立在自由与民主、城邦制度里面的那个美学,成为卢浮宫博物馆制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焦点。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选择。三个女人迷倒全世界,表明了人们对文明源头的敬仰与尊重,是对文化艺术的爱戴和赞美。
  走出卢浮宫博物馆,我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病态与残缺,同样是一种美的表达,甚至是一种杰出的美。由此,成就了许多传世艺术形象和艺术珍品。
其他文献
长期支付能力趋弱rn社会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是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体系中的核心险种之一,其基金的可持续能力受到了社
期刊
知识在于积累,学生学习英语需要识记大量的知识点。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离开大量语言知识点的记忆与掌握,学好英语只是空谈。而
The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land flow on a slope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Geomat are studied for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ies and slope gradie
随着改革推进,央保经办各项基础准备工作陆续突破,着手全面启动保费征缴和待遇发放。数据是基石,首次参保登记集中采集数据之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关系和人员状态都
期刊
借鉴情智教学理论,实践归纳小语作业的类型,掌握其要点,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Learn from the intelligence and teaching theory, practice induction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核心提示:T株式会社在2003年10月1日出具调令,委派刘某到子公司TS公司工作。2011年3月,T株式会社董事会任命刘某为TS公司的总经理,刘某与TS公司签订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合
期刊
基本案情rn2012 年6 月26 日,刘甲用其堂哥刘乙的名义和身份信息应聘到某公司工作,同时以刘乙的名义与该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公司从2012 年8 月起至2013 年12月期间为“刘乙”
期刊
我院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除按西医常规治疗外,应用蝮蛇抗栓酶治疗7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In our hospital, acute exacerbation of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n
7月11~12日,海峡两岸电磁兼容(辐射骚扰场强(1~6 GHz))能力验证计划技术交流会及两岸电气领域能力验证计划合作研讨会在京召开。在CNAS认可五处的组织下,台湾财团法人全国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