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越冬雌成虫出孔扩散期采用网罩葡萄树干的新方法,比较了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其混剂(毒死蜱 氯氰菊酯)喷雾和涂干防治葡萄光滑足距小蠹的效果。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乳油2500倍液喷雾和100倍液涂干、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喷雾和100倍液涂干、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和100倍液涂干,于越冬雌成虫出孔期用药,1~7 d的防效均好,以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00倍和细土涂干的效果最持久,持效期可达13d。
关键词 光滑足距小蠹;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氯氰菊酯;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6.631.2
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材小蠹族(Xyleborini)、足距小蠹属(Xylosan-drus),国内主要分布在安徽、福建、陕西、四川、云南和西藏,寄主植物有黑桃、板栗、酸枣、冷杉、栎属、栲属、楠属、山桃、铁刀木和槭属等多种林木果树。该小蠹20世纪90年代曾在湖北鄂西和陕西秦岭严重为害板栗树,2003年来,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葡萄树上大量发生,甚至有的葡萄园因此毁园。
该小蠹属于食菌小蠹(ambrosia beetle),以雌成虫在树干基部坑道中越冬,越冬雌成虫在成都地区第2年3月便陆续出孔扩散,在葡萄主干上重新蛀直径约为1 mm的小孔侵入,在木质部中钻蛀坑道,幼虫和成虫均不取食葡萄树组织,而是取食坑道中的真菌,雌成虫在坑道中交配后又出孔重新蛀入。由于该小蠹幼虫和成虫均不取食寄主组织,对寄主树采取聚集为害和反复攻击的策略,受害树干疮百孔,且坑道一般不相互连通,注射器注药等防治蛀干害虫的一般方法不仅费工费时,而且难以奏效。为此,作者在越冬雌成虫出孔扩散期采用施药后用尼龙网罩罩住葡萄树干的方法,比较了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8%毒死蜱乳油和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3种杀虫剂喷雾和涂干防治葡萄光滑足距小蠹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山东青岛润生农化有限公司),48%毒死蜱乳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乐斯本和氯氰菊酯,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成都市农泉驿区柏合镇桂花村农户的葡萄地进行。试验地平均有虫株率为21.2%。葡萄树品种为巨丰葡萄,葡萄树树龄为15年,试验前6个月未曾施用过农药。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倍液刷涂主干;48%毒死蜱乳油100倍液刷涂主干;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00倍液刷涂主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对主干喷雾;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对主干喷雾;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对主干喷雾;以清水涂抹主干为空白对照。
选择有1~2个新蛀孔的葡萄树(虫源树)为试验树。每1棵葡萄树为1个试验小区,重复4次,共28株葡萄树。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间设有保护行。
1.4 施药时间及方法
试验于2007年4月1日施药,此时正值光滑足距小蠹越冬雌成虫出孔高峰期前5d左右,按各处理设计浓度进行喷雾或涂干。喷雾方法采用常规喷雾,施药器械为WS-16型手动喷雾器,喷雾时以药液湿润葡萄树主干为度;涂干时,将药剂稀释100倍,加适当的细土和匀呈泥浆,然后用刷子均匀刷涂在葡萄树主干。施药后将事先做好的尼龙网罩罩住葡萄树主干,上下用细铁丝扎紧,使出孔的越冬雌成虫只能在原越冬葡萄树上重新蛀孔侵入,尼龙网罩上安装有拉链,便于调查地面的死虫数和新蛀孔数。
1.5 药效检查与计算方法
分别于药后1、3、7、13 d共调查4次。每次调查时,捡拾记载每株处理葡萄树主干附近地面的死虫数,分别为记为a1,a3,a7和a13并于药后13 d砍伐解剖每株处理树,记载树干中的活雌成虫数(b)。由于施药期间田间只有越冬代雌成虫,因此,药后1、3、7、13 d死虫数和(a1 a3 a7 a13)再加上药后13 d的活雌成虫数(b),即为药前虫口基数。每次调查时注意检查和记载有无新蛀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虫口减退率、防效和蛀孔率。
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1.6 药害检查
每次调查时,注意检查葡萄树有无幼芽畸形、变色和发育不良,嫩枝条有无斑点或烧伤、落叶以及茎叶畸形、萎缩、失绿等急性或慢性药害出现。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杀虫剂喷雾和涂干防治光滑足距小蠹的
效果
各药剂处理防治光滑足距小蠹的效果见表1和表2。
由表1可知,药后1、3 d和7 d,各药剂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药后1 d各药剂处理防效较低,约为6%;药后3 d,各药剂处理防效约为20%;药后7 d,各药剂处理防效急剧升高,防效为70%左右。药后13 d,以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00倍液刷涂主干的防效最高,达85.92%,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其次,以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喷雾,效果较好,防效达77.35%,极显著高于2.5%高效氯氟氰菊乳油2 500倍液喷雾和100倍涂干、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喷雾和100倍涂干。
由表2可知,药后1、3 d和7 d,各药剂处理均无新蛀孔出现,而对照在1、3 d和7 d的蛀孔率分别为5.59%、23.78%、71.32%,极显著高于各药剂处理。药后13 d,各药剂处理中,只有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00倍液刷涂主干處理的树上,无新蛀孔出现,其他处理均有新蛀孔出现。其次是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喷雾处理的新蛀孔少,蛀孔率低(7.4%)。对照的蛀孔率最高,达86.01%,极显著高于各药剂处理。
2.2 药害情况
施药后,幼芽无畸形、变色和发育不良等药害现象,嫩枝条未出现斑点或烧伤、落叶以及茎叶畸形、萎缩、失绿等药害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对于光滑足距小蠹等蛀干害虫,由于无法统计药前虫口基数,因此难以准确计算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本试验针对光滑足距小蠹主要在葡萄主干上蛀干为害和第2年3~4月田间雌成虫全部是越冬代这两个特点,施药后使用尼龙网罩罩树干的方法,既不影响葡萄树的正常生长,又能准确地查清死虫数,进而根据死虫数和剖树所得的活雌成虫数计算出药前虫口基数,从而可以计算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但是,防效高低还与出孔虫量有关,药后1 d和3 d,由于雌成虫出孔数少,因而各药剂处理的防效较低,药后7 d,正值雌成虫出孔高峰期,因此,各药剂处理防效急剧升高。
本试验表明,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8%毒死蜱乳油和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3种触杀剂防治光滑足距小蠹出孔的越冬雌成虫时,涂刷和喷雾2种方法效果均较好,各药剂处理药后1~7 d,均无新蛀孔出现,但以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00倍和细土涂干效果最持久,持效期可达13 d。
防治蛀干害虫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蛀孔用注射器注药或塞药棉。但由于光滑足距小蠹蛀孔小而多,树干内坑道一般不连通,又不易从孔外判断蛀孔内是否有蠹虫等原因,用注射器注药或塞药棉方法费工费时,效果差。而喷雾或刷涂法工效高,效果好,操作方便,易于推广应用。用触杀剂触杀出孔的越冬雌成虫是防治光滑足距小蠹的关键措施,本试验表明,用触杀剂喷雾或涂刷方法效果均好,但要注意在越冬雌成虫开始出孔时及早用药,用药的重点时间应掌握在越冬雌成虫出孔高峰期。在越冬雌成虫出孔期间(3~4月)用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涂刷树干,每隔10~13 d用1次药,连续使用3~4次,可以收到满意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光滑足距小蠹;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氯氰菊酯;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6.631.2
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材小蠹族(Xyleborini)、足距小蠹属(Xylosan-drus),国内主要分布在安徽、福建、陕西、四川、云南和西藏,寄主植物有黑桃、板栗、酸枣、冷杉、栎属、栲属、楠属、山桃、铁刀木和槭属等多种林木果树。该小蠹20世纪90年代曾在湖北鄂西和陕西秦岭严重为害板栗树,2003年来,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葡萄树上大量发生,甚至有的葡萄园因此毁园。
该小蠹属于食菌小蠹(ambrosia beetle),以雌成虫在树干基部坑道中越冬,越冬雌成虫在成都地区第2年3月便陆续出孔扩散,在葡萄主干上重新蛀直径约为1 mm的小孔侵入,在木质部中钻蛀坑道,幼虫和成虫均不取食葡萄树组织,而是取食坑道中的真菌,雌成虫在坑道中交配后又出孔重新蛀入。由于该小蠹幼虫和成虫均不取食寄主组织,对寄主树采取聚集为害和反复攻击的策略,受害树干疮百孔,且坑道一般不相互连通,注射器注药等防治蛀干害虫的一般方法不仅费工费时,而且难以奏效。为此,作者在越冬雌成虫出孔扩散期采用施药后用尼龙网罩罩住葡萄树干的方法,比较了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8%毒死蜱乳油和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3种杀虫剂喷雾和涂干防治葡萄光滑足距小蠹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山东青岛润生农化有限公司),48%毒死蜱乳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乐斯本和氯氰菊酯,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成都市农泉驿区柏合镇桂花村农户的葡萄地进行。试验地平均有虫株率为21.2%。葡萄树品种为巨丰葡萄,葡萄树树龄为15年,试验前6个月未曾施用过农药。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倍液刷涂主干;48%毒死蜱乳油100倍液刷涂主干;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00倍液刷涂主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对主干喷雾;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对主干喷雾;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对主干喷雾;以清水涂抹主干为空白对照。
选择有1~2个新蛀孔的葡萄树(虫源树)为试验树。每1棵葡萄树为1个试验小区,重复4次,共28株葡萄树。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间设有保护行。
1.4 施药时间及方法
试验于2007年4月1日施药,此时正值光滑足距小蠹越冬雌成虫出孔高峰期前5d左右,按各处理设计浓度进行喷雾或涂干。喷雾方法采用常规喷雾,施药器械为WS-16型手动喷雾器,喷雾时以药液湿润葡萄树主干为度;涂干时,将药剂稀释100倍,加适当的细土和匀呈泥浆,然后用刷子均匀刷涂在葡萄树主干。施药后将事先做好的尼龙网罩罩住葡萄树主干,上下用细铁丝扎紧,使出孔的越冬雌成虫只能在原越冬葡萄树上重新蛀孔侵入,尼龙网罩上安装有拉链,便于调查地面的死虫数和新蛀孔数。
1.5 药效检查与计算方法
分别于药后1、3、7、13 d共调查4次。每次调查时,捡拾记载每株处理葡萄树主干附近地面的死虫数,分别为记为a1,a3,a7和a13并于药后13 d砍伐解剖每株处理树,记载树干中的活雌成虫数(b)。由于施药期间田间只有越冬代雌成虫,因此,药后1、3、7、13 d死虫数和(a1 a3 a7 a13)再加上药后13 d的活雌成虫数(b),即为药前虫口基数。每次调查时注意检查和记载有无新蛀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虫口减退率、防效和蛀孔率。
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1.6 药害检查
每次调查时,注意检查葡萄树有无幼芽畸形、变色和发育不良,嫩枝条有无斑点或烧伤、落叶以及茎叶畸形、萎缩、失绿等急性或慢性药害出现。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杀虫剂喷雾和涂干防治光滑足距小蠹的
效果
各药剂处理防治光滑足距小蠹的效果见表1和表2。
由表1可知,药后1、3 d和7 d,各药剂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药后1 d各药剂处理防效较低,约为6%;药后3 d,各药剂处理防效约为20%;药后7 d,各药剂处理防效急剧升高,防效为70%左右。药后13 d,以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00倍液刷涂主干的防效最高,达85.92%,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其次,以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喷雾,效果较好,防效达77.35%,极显著高于2.5%高效氯氟氰菊乳油2 500倍液喷雾和100倍涂干、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喷雾和100倍涂干。
由表2可知,药后1、3 d和7 d,各药剂处理均无新蛀孔出现,而对照在1、3 d和7 d的蛀孔率分别为5.59%、23.78%、71.32%,极显著高于各药剂处理。药后13 d,各药剂处理中,只有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00倍液刷涂主干處理的树上,无新蛀孔出现,其他处理均有新蛀孔出现。其次是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喷雾处理的新蛀孔少,蛀孔率低(7.4%)。对照的蛀孔率最高,达86.01%,极显著高于各药剂处理。
2.2 药害情况
施药后,幼芽无畸形、变色和发育不良等药害现象,嫩枝条未出现斑点或烧伤、落叶以及茎叶畸形、萎缩、失绿等药害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对于光滑足距小蠹等蛀干害虫,由于无法统计药前虫口基数,因此难以准确计算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本试验针对光滑足距小蠹主要在葡萄主干上蛀干为害和第2年3~4月田间雌成虫全部是越冬代这两个特点,施药后使用尼龙网罩罩树干的方法,既不影响葡萄树的正常生长,又能准确地查清死虫数,进而根据死虫数和剖树所得的活雌成虫数计算出药前虫口基数,从而可以计算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但是,防效高低还与出孔虫量有关,药后1 d和3 d,由于雌成虫出孔数少,因而各药剂处理的防效较低,药后7 d,正值雌成虫出孔高峰期,因此,各药剂处理防效急剧升高。
本试验表明,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8%毒死蜱乳油和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3种触杀剂防治光滑足距小蠹出孔的越冬雌成虫时,涂刷和喷雾2种方法效果均较好,各药剂处理药后1~7 d,均无新蛀孔出现,但以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100倍和细土涂干效果最持久,持效期可达13 d。
防治蛀干害虫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蛀孔用注射器注药或塞药棉。但由于光滑足距小蠹蛀孔小而多,树干内坑道一般不连通,又不易从孔外判断蛀孔内是否有蠹虫等原因,用注射器注药或塞药棉方法费工费时,效果差。而喷雾或刷涂法工效高,效果好,操作方便,易于推广应用。用触杀剂触杀出孔的越冬雌成虫是防治光滑足距小蠹的关键措施,本试验表明,用触杀剂喷雾或涂刷方法效果均好,但要注意在越冬雌成虫开始出孔时及早用药,用药的重点时间应掌握在越冬雌成虫出孔高峰期。在越冬雌成虫出孔期间(3~4月)用52.25%(毒死蜱 氯氰菊酯)乳油涂刷树干,每隔10~13 d用1次药,连续使用3~4次,可以收到满意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