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大教学中,“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理论较丰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那么,如何实现“组织行为学”的有效教学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框架案例”教学法比较行之有效。
一、“框架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逻辑性,呈现出具有规律性的框架形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将遇到的内容分别纳入对应的“框架”之内,这样不仅加强理解、利于记忆,更能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中,运用“框架案例”教学法,需要把“组织行为学”理论涉及的主要方面放到具体事件中,融会贯通于剖析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框架案例”教学法是以理论框架为平台、典型管理案例为媒介,以问题为向导,再现、体验和分析真实的管理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框架与案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在运用“框架案例”教学法进行“组织行为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勾勒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精选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框架案例”教学法的明显优势
1.搭建坚固框架
“组织行为学”涵盖两大部分内容,第一大部分是介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二大部分可分为“个体行为篇”“群体行为篇”“领导行为篇”和“组织行为篇”四个部分,主要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对组织中的心理及行为进行探讨。“个体行为篇”主要从个体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群体行为篇”主要从群体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领导行为篇”主要从领导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篇”主要研究组织的行为规律。教师教学时首先应讲清这四方面内容和其中的分支框架理论,给学生搭建整体框架,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为理解具体内容打下基础。
2.精选典型案例
在整体框架搭建起来之后,教师应通过独特而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具体阐释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和讨论中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实际应用。这一过程既活跃课堂、活化知识,又使学生活获得知识、升华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运用“框架案例”教学法时,案例的选择必须典型。因此需要教师广泛阅读、精心搜集,整合出具有代表性、真实性、时代性、开放性和生动性的案例作为授课内容。此外,教师在授课前还要充分考虑案例的主要特征、案例要解决的问题和案例所能引起的积极思维等。例如在教学“人性的假设”时,可通过分析美国曾经的五大富翁、被誉为“电脑大王”的王安电脑公司及齐鲁石化的“信得过”管理等案例帮助学生认识“人性理论”作为管理学基础的重要性及其运用,从而完整建构关于“人性的假设”的新知识。典型、生动的案例能充分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启发学生明确案例的思考对象,熟悉组织设计的安排,了解不同组织类型的特点,并对案例问题的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学生犹如进入企业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运用“框架案例”教学法时,为了让学生认清案例的本质,教师要给予学生三个必要的帮助。一是向学生交代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等,让学生明确案例发生的原因或条件。二是深入分析情节,挖掘情节中的细节,让学生搞清案例的目的、用意及蕴含的基本原理。三是将案例推而广之,使学生得到启示、获得经验或吸取教训。
3.注重学生参与
“框架案例”教学法的成效依赖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如果教师只是把案例作为实例说明或演示论证,那么最多只能培养学生的案例鉴赏能力,而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其实,“框架案例”教学法并非简单举例,而是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练习、判断和决策,从而使学生经历、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行为”情况或问题,获得对“组织行为”的感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思考、质疑、讨论、探究和决策等过程,将概念和理论活学活用,进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采用“框架案例”教学法的“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为了保证学生的充分参与,教师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具体包括六点:一是详细分析教学内容,搭建理论框架;二是精选典型案例,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三是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确定教学起点;四是恰当设计案例问题,随时点拨引导学生;五是充分预测学生可能提供的各种方案,拿出有效对策积极应对;六是从不同角度剖析案例,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利用音像资料展示案例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阐释晦涩理论;引入“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身处其中”,自己“悟”出道理;借助“游戏”训练法,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水平。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实施网上教学。具体包括四点:一是公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案等,以便学生提前预习;二是将相关知识、历史文献和前沿信息等放在网站上,供学生随时浏览;三是在网站上公布要讨论的案例,使学生在课前有所了解,有助学生充分交流与讨论;四是课后采用各种网络联系方式(例如E﹣mail、BBS、MSN和QQ等),增进师生的交流。
4.鼓励探究创新
在运用“框架案例”教学法进行“组织行为学”教学时,教师应努力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案例、阐述答案,使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为此,教师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通过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行为学”课程中开放性、趣味性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进行探究,最终分析、总结和归纳事物的本质,从而建构概念和原理。其次,引入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主动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议、动眼看、动耳听和动笔写,并独立观察、分析和归纳等,进而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最后,开展多种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空间。教师可通过编演课堂戏、组织专题辩论和自拟题目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建构知识,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将“框架案例”教学法运用于“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既能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又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梁金)
一、“框架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逻辑性,呈现出具有规律性的框架形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将遇到的内容分别纳入对应的“框架”之内,这样不仅加强理解、利于记忆,更能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中,运用“框架案例”教学法,需要把“组织行为学”理论涉及的主要方面放到具体事件中,融会贯通于剖析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框架案例”教学法是以理论框架为平台、典型管理案例为媒介,以问题为向导,再现、体验和分析真实的管理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框架与案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在运用“框架案例”教学法进行“组织行为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勾勒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精选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框架案例”教学法的明显优势
1.搭建坚固框架
“组织行为学”涵盖两大部分内容,第一大部分是介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二大部分可分为“个体行为篇”“群体行为篇”“领导行为篇”和“组织行为篇”四个部分,主要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对组织中的心理及行为进行探讨。“个体行为篇”主要从个体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群体行为篇”主要从群体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领导行为篇”主要从领导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篇”主要研究组织的行为规律。教师教学时首先应讲清这四方面内容和其中的分支框架理论,给学生搭建整体框架,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为理解具体内容打下基础。
2.精选典型案例
在整体框架搭建起来之后,教师应通过独特而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具体阐释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和讨论中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实际应用。这一过程既活跃课堂、活化知识,又使学生活获得知识、升华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运用“框架案例”教学法时,案例的选择必须典型。因此需要教师广泛阅读、精心搜集,整合出具有代表性、真实性、时代性、开放性和生动性的案例作为授课内容。此外,教师在授课前还要充分考虑案例的主要特征、案例要解决的问题和案例所能引起的积极思维等。例如在教学“人性的假设”时,可通过分析美国曾经的五大富翁、被誉为“电脑大王”的王安电脑公司及齐鲁石化的“信得过”管理等案例帮助学生认识“人性理论”作为管理学基础的重要性及其运用,从而完整建构关于“人性的假设”的新知识。典型、生动的案例能充分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启发学生明确案例的思考对象,熟悉组织设计的安排,了解不同组织类型的特点,并对案例问题的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学生犹如进入企业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运用“框架案例”教学法时,为了让学生认清案例的本质,教师要给予学生三个必要的帮助。一是向学生交代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等,让学生明确案例发生的原因或条件。二是深入分析情节,挖掘情节中的细节,让学生搞清案例的目的、用意及蕴含的基本原理。三是将案例推而广之,使学生得到启示、获得经验或吸取教训。
3.注重学生参与
“框架案例”教学法的成效依赖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如果教师只是把案例作为实例说明或演示论证,那么最多只能培养学生的案例鉴赏能力,而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其实,“框架案例”教学法并非简单举例,而是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练习、判断和决策,从而使学生经历、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行为”情况或问题,获得对“组织行为”的感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思考、质疑、讨论、探究和决策等过程,将概念和理论活学活用,进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采用“框架案例”教学法的“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为了保证学生的充分参与,教师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具体包括六点:一是详细分析教学内容,搭建理论框架;二是精选典型案例,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三是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确定教学起点;四是恰当设计案例问题,随时点拨引导学生;五是充分预测学生可能提供的各种方案,拿出有效对策积极应对;六是从不同角度剖析案例,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利用音像资料展示案例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阐释晦涩理论;引入“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身处其中”,自己“悟”出道理;借助“游戏”训练法,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水平。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实施网上教学。具体包括四点:一是公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案等,以便学生提前预习;二是将相关知识、历史文献和前沿信息等放在网站上,供学生随时浏览;三是在网站上公布要讨论的案例,使学生在课前有所了解,有助学生充分交流与讨论;四是课后采用各种网络联系方式(例如E﹣mail、BBS、MSN和QQ等),增进师生的交流。
4.鼓励探究创新
在运用“框架案例”教学法进行“组织行为学”教学时,教师应努力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案例、阐述答案,使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为此,教师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通过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行为学”课程中开放性、趣味性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进行探究,最终分析、总结和归纳事物的本质,从而建构概念和原理。其次,引入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主动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议、动眼看、动耳听和动笔写,并独立观察、分析和归纳等,进而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最后,开展多种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空间。教师可通过编演课堂戏、组织专题辩论和自拟题目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建构知识,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将“框架案例”教学法运用于“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既能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又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