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辅助性,再也不是传统的强灌式教学。无论哪种教学,在教育中体现的都是处理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就此,我谈一些几大效应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 首因效应
在营销行业中几乎所有的营销专家都共同认为,“推销产品之前首先要推销自己。”很多时候,产品并不显得很重要,推销者才是至关重要的!首因效应是指由于第一印象的作用而对后继交往所发生的影响现象。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艺术地推销自己,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被学生肯定、尊重、信任、接受,才能更好地接受你的“产品”。
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它来帮助我们向学生完成漂亮的自我推销。首先,要面带微笑,尤其是第一次面对学生,这样可能获得热情、善良、友好、诚挚的印象。其次,使自己显得整洁青春有活力,要让自己显得整洁青春有活力,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青春有活力,会让学生觉得师生之间没有太大的代沟。第三,使自己显得可爱可敬,这一切必须由我们的言谈、举止、礼仪等来完成。作为人师,学生乐于亲近是好事,但要有个度,要让孩子既爱你,又敬你,如此才能相得益彰。最后,尽量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如一个无伤大雅的笑话,一首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歌曲等等,使自己在对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会左右对方未来很长时间对你的判断,对你学科的肯定或否定,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第一印象最深刻也最顽固。一旦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是十分不幸的。花一分钟留下的印象,花一个小时也难矫正。因此,教师要十分注重自己的第一印象,不要让你的一次失误而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二、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把某人的某些特征愈益突出、强调,以掩盖这个人的其他的特征或内心世界,这个被突出的特征,就起到类似晕轮(月亮周围有时出现的朦胧圆圈)的作用,所以,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要形成对某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看到他身上某些突出的特征,又要看到此人身上的其他特征或内心世界;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片面地看待人就会有消极作用:一是遮掩性,“一俊遮百丑”、“一坏遮百好”。身为人师,更要避免认为学习好的孩子就一切都好,学习落后的学生就是提不起来的阿斗对其一切都否定,尤其是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能因为其一次的过错而对其全盘否定。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相反,更要对此类孩子进行关心、教育、引导,使其“一坏转一好”。二是弥散性,“爱屋及乌”或“厌恶和尚恨及袈裟”。三是定式性,形成对他人固定不变的看法。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克服晕轮效应的产生,实事求是地全面准确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中,尽量首先暴露出自己的闪光点,这样可以增强晕轮效应,强化自己的好印象。只有学生喜欢你的人,才能接受你的传道解惑。在现实生活中有好多这种事例,有许多孩子出现偏科问题,有的孩子对某一学科的厌恶,与老师的晕轮效应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他不喜欢你,进而不喜欢你的学科,导致偏科现象。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晕轮效应的影响。
三、 亡斧疑邻效应
《列子·说符》中说:一个人斧子丢了,总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了去,当他看到邻居的儿子时,发现他说话、走路、表情都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后来斧子找到了,原来是自己不小心埋进了山谷。这时他再去瞧邻居的儿子,发现他走路、说话、表情一点也不像偷了斧子的样子。这种带着主观印象去观察、了解、分析事物时产生认知偏差的现象,称之为“亡斧疑邻”效应。
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就更为强烈,会直接影响你对孩子的判断,影响到你对孩子的态度。反映到学生那里,会给他不正确的信息,误导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的正确形成。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凭自己的喜恶来对待孩子,或者说要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一视同仁。
四、 定型效应
生活中,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把人按年龄、性别、外貌、衣着、言谈、职业等外部特征归为各种类型,并认为每一类型的人有共同特点。在交往观察中,凡对象属一类,便用这一类人的共同特点去理解他们。在概括偏颇或忽略个体差异时,就会出现认知错觉。这种错觉称之为定型效应,又称刻板效应。
在课堂上你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严师。课下,你可以和不同的孩子群进行不同的交流。当然要以不同的身份打入学生内部。朋友有很多种,比如女孩子喜欢心思细腻的老师,像大姐姐一样关心她们的生理心理问题进而帮其解决;男孩子喜欢豪爽重义气的朋友,那么,在和男孩子交流时候就要展示你豪迈大方不拘小节的一面,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才能真正做到亦师亦友。一旦孩子对你产生了定性,认定你是他的朋友,那么,你的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正确认识一个人,除了要考虑他所属群体的一般特征外,更要注意每个人的特殊性,对不同的人要做具体分析,才能客观、准确地认识一个人。刻板效应有助于对某人概括地了解,但这种思维定式,往往不符合客观事实或认知对象具有特殊性的情况。因此,对于小集体中的各个小单位又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五、 鲶鱼效应
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死鱼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船舱里放了几条鲶鱼。由于鲶鱼生性好动,四处奔走,沙丁鱼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了机体活力,从而死亡率降低,渔民的经济收益就大大提高了。其后,人们把这种利用鲶鱼以增强沙丁鱼活动频率,延长其保活期的现象,称之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无疑对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遍的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外内因相结合的观点。
在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中,利用鲶鱼效应,为的是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和斗志。学习用功的孩子,尤其是总在班级第一名的孩子要注意其骄傲自满的情绪,适当地对其严厉点,要他明白竞争无所不在,第一并非永远非他莫属,激发其潜在的力量,使其提高更快更好。对于用功但不见成效的孩子,要适当地给予肯定,让其明白,成功就有回报,但要注意方式方法,给以正确引导。对于顽皮、不爱学习的孩子,也要通过现实社会存在的事实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发挥鲶鱼效应的重要作用。
一、 首因效应
在营销行业中几乎所有的营销专家都共同认为,“推销产品之前首先要推销自己。”很多时候,产品并不显得很重要,推销者才是至关重要的!首因效应是指由于第一印象的作用而对后继交往所发生的影响现象。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艺术地推销自己,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被学生肯定、尊重、信任、接受,才能更好地接受你的“产品”。
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它来帮助我们向学生完成漂亮的自我推销。首先,要面带微笑,尤其是第一次面对学生,这样可能获得热情、善良、友好、诚挚的印象。其次,使自己显得整洁青春有活力,要让自己显得整洁青春有活力,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青春有活力,会让学生觉得师生之间没有太大的代沟。第三,使自己显得可爱可敬,这一切必须由我们的言谈、举止、礼仪等来完成。作为人师,学生乐于亲近是好事,但要有个度,要让孩子既爱你,又敬你,如此才能相得益彰。最后,尽量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如一个无伤大雅的笑话,一首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歌曲等等,使自己在对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会左右对方未来很长时间对你的判断,对你学科的肯定或否定,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第一印象最深刻也最顽固。一旦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是十分不幸的。花一分钟留下的印象,花一个小时也难矫正。因此,教师要十分注重自己的第一印象,不要让你的一次失误而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二、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把某人的某些特征愈益突出、强调,以掩盖这个人的其他的特征或内心世界,这个被突出的特征,就起到类似晕轮(月亮周围有时出现的朦胧圆圈)的作用,所以,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要形成对某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看到他身上某些突出的特征,又要看到此人身上的其他特征或内心世界;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片面地看待人就会有消极作用:一是遮掩性,“一俊遮百丑”、“一坏遮百好”。身为人师,更要避免认为学习好的孩子就一切都好,学习落后的学生就是提不起来的阿斗对其一切都否定,尤其是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能因为其一次的过错而对其全盘否定。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相反,更要对此类孩子进行关心、教育、引导,使其“一坏转一好”。二是弥散性,“爱屋及乌”或“厌恶和尚恨及袈裟”。三是定式性,形成对他人固定不变的看法。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克服晕轮效应的产生,实事求是地全面准确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中,尽量首先暴露出自己的闪光点,这样可以增强晕轮效应,强化自己的好印象。只有学生喜欢你的人,才能接受你的传道解惑。在现实生活中有好多这种事例,有许多孩子出现偏科问题,有的孩子对某一学科的厌恶,与老师的晕轮效应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他不喜欢你,进而不喜欢你的学科,导致偏科现象。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晕轮效应的影响。
三、 亡斧疑邻效应
《列子·说符》中说:一个人斧子丢了,总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了去,当他看到邻居的儿子时,发现他说话、走路、表情都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后来斧子找到了,原来是自己不小心埋进了山谷。这时他再去瞧邻居的儿子,发现他走路、说话、表情一点也不像偷了斧子的样子。这种带着主观印象去观察、了解、分析事物时产生认知偏差的现象,称之为“亡斧疑邻”效应。
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就更为强烈,会直接影响你对孩子的判断,影响到你对孩子的态度。反映到学生那里,会给他不正确的信息,误导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的正确形成。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凭自己的喜恶来对待孩子,或者说要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一视同仁。
四、 定型效应
生活中,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把人按年龄、性别、外貌、衣着、言谈、职业等外部特征归为各种类型,并认为每一类型的人有共同特点。在交往观察中,凡对象属一类,便用这一类人的共同特点去理解他们。在概括偏颇或忽略个体差异时,就会出现认知错觉。这种错觉称之为定型效应,又称刻板效应。
在课堂上你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严师。课下,你可以和不同的孩子群进行不同的交流。当然要以不同的身份打入学生内部。朋友有很多种,比如女孩子喜欢心思细腻的老师,像大姐姐一样关心她们的生理心理问题进而帮其解决;男孩子喜欢豪爽重义气的朋友,那么,在和男孩子交流时候就要展示你豪迈大方不拘小节的一面,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才能真正做到亦师亦友。一旦孩子对你产生了定性,认定你是他的朋友,那么,你的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正确认识一个人,除了要考虑他所属群体的一般特征外,更要注意每个人的特殊性,对不同的人要做具体分析,才能客观、准确地认识一个人。刻板效应有助于对某人概括地了解,但这种思维定式,往往不符合客观事实或认知对象具有特殊性的情况。因此,对于小集体中的各个小单位又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五、 鲶鱼效应
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死鱼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船舱里放了几条鲶鱼。由于鲶鱼生性好动,四处奔走,沙丁鱼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了机体活力,从而死亡率降低,渔民的经济收益就大大提高了。其后,人们把这种利用鲶鱼以增强沙丁鱼活动频率,延长其保活期的现象,称之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无疑对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遍的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外内因相结合的观点。
在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中,利用鲶鱼效应,为的是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和斗志。学习用功的孩子,尤其是总在班级第一名的孩子要注意其骄傲自满的情绪,适当地对其严厉点,要他明白竞争无所不在,第一并非永远非他莫属,激发其潜在的力量,使其提高更快更好。对于用功但不见成效的孩子,要适当地给予肯定,让其明白,成功就有回报,但要注意方式方法,给以正确引导。对于顽皮、不爱学习的孩子,也要通过现实社会存在的事实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发挥鲶鱼效应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