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里坤位于东疆的天山北麓,离中蒙边界不到150 km。从哈密市乘车翻越南山口,再经口门子和奎苏,便进入它的怀抱。还可以顺道游览柳树沟岩刻和巴里坤烽燧。前者是一汪山泉上的花岗岩刻画,栩栩如生的岩羊、斑鹿、高轮车、红太阳和弯弓射猎人,反映出先民“逐水草而居”的艰辛生活;后者是由唐至清遗留下来的20多座烽火台,绵延近100 km,记录着丝调之路上军事和邮驿沧桑。这里碧草连天,雪松入云,逶迤起伏的群山护卫波光潋滟的巴里坤湖,湖畔散落着群星般的毡房和棉絮般的牛羊。天特别蓝,云特别白,风特别轻柔,视野特别开阔,号称“天然氧吧”。祖祖辈辈在此生息的哈萨克兄弟,以歌和马作两只翅膀,分外矫健、纯朴和善良。
由于姐夫英年早逝,军垦戎边的老姐在巴里坤带着4个孩子历尽风霜。虽然勤扒苦做不缺衣食,尽管人缘甚好朋友众多,但她思乡念亲之情一日也没断过,而且越老叶落归根之心越重。所以每隔几年,我都要万里跋涉去看看他们。每次去时,外甥都会带我游览边陲风光,如博格达山雪峰、天池、火焰山、坎儿井、葡萄沟、哈密王墓;让我见识一些特异物产,如硅化木、和田玉、伊犁马、莫合烟、彩色棉、人参果。他们还想方设法弄些异域美食,招待贪嘴的小舅。在这里,我吃过坑烤全羊、手抓羊肉、八宝瓤香梨、哈密瓜盅、腊马肠和曲曲(一种类似馄饨的维吾尔族面食)海参;也吃过馕(在特制馕炕中烤的饼)、帕尔木丁(烤羊肉包子)、那仁(哈萨克族羊肉煮揪面片)、面肺(乌兹别克族淀粉浆灌羊肺)、米肠(回族羊肠灌大米羊肝)以及羊肉葡萄干抓饭;还吃过马奶子葡萄、鄯善哈密瓜、库尔勒香梨、伊宁苹果、大籽石榴、薄皮核桃、无花果、巴旦杏仁以及阿月浑子(一种油料作物的可食果仁)。
对“行万里路,吃千家饭”的老馋来说,这都不算稀罕;最使人难忘的是20多年前品尝的“巴里坤炖雪鸡”,它在《老馋美食榜》中始终稳排第一。这道菜的珍贵,一是用了“三雪”(雪蘑、雪莲、雪鸡)、“两红”(红花、红枣)和“一虫”等6种新疆药食兼用的名特原料合理搭配,堪称“药膳之冠”;二是除盐之外未加任何调味品,全用鄂新两地与汉哈两族四结合的土法烹制,菜式自然朴实,鲜香超过所有的人造提鲜剂;三是老馋的“专利产品”,是我和老姐一家在闲侃新疆特异食料时无意中触发灵感而“即兴创作”的,至今任何食书不载,没有一个中国烹饪大师会调烹。
先说说“三雪”、“两红”和“一虫”的出处与采集。
1.雪蘑:新疆人称作“灵芝”,实为阿魏蘑菇,因寄生在药用植物阿魏的根部而得名。其生长期仅有5、6两个月,需要天山雪水、牛马羊粪和松枝腐殖土的滋润方能存活,故又叫雪蘑,较为罕见。那一天我和外甥骑马转了大半天,最后由哈萨克牧人指引,才在一片雪松林深处发现它,散生在几百m2的草丛中。此蘑色白,菌柄偏生,肉实,长约2~6 cm,粗1~2 cm,菌盖为肉质,直径5~15 cm,呈扇形,有龟裂斑纹,很漂亮。它的鲜味胜过著名的台蘑(产于五台山的五座高台上),可与鸡、羊肉同炖,也可单烧、单炒或制汤。它还有阿魏特有的辛香味,可以消积杀虫,主治久疟、疳劳等症。我们一口气把它采光,才有大半麻袋,回家暴晒5天变成深褐色,一秤才1 kg多一点(那次做菜用了整整0.5 kg);据说现今每千克干品超过800元,还常是有价无市。
2.雪莲:这便是金庸先生多次浓墨重彩描绘过的“天山神草”——白发魔女梦寐以求的返老还童圣药。它是多年生菊科植物,有大苞雪莲花和水母雪莲花之分,形似莲花,株高50 cm以上,花冠直径可达30 cm,因生长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积雪岩缝中而得名。雪莲晒干可久存,除了调制绣球雪莲、雪莲蒸鸡等名馔,还被制成“雪莲乌鸡素”,治疗妇女崩漏、月经不调、气血不足、雪盲、牙痛或补肾壮阳。在新疆工作的内地人,最爱寻觅雪莲,常在回乡探亲时作为重礼馈赠至爱亲朋。我们那天做菜的两朵干雪莲约300 g,是老姐家多年的邻居——“上海阿拉”送的。
3.雪鸡:野生雉科动物,主产于新疆和西藏,体长60 cm左右,体重2~8 kg,生活在海拔3 000~6 000 m的雪线裸石区,系不迁徙的留鸟,耐寒,善飞,凶猛,灵敏,极难捕捉。它们数十只群居,以药草秦艽、松籽、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等为食。《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雪鸡可以“暖丹田,壮元阳,除一切积冷、阴寒、痼癖之疾”;维医和藏医常用它治疗风湿病、高血压、肠胃溃疡和高原反应等症。《西域闻见录》称:“喀什噶尔雪鸡群飞,极肥美。人以为食,惟性燥耳。”由于脂肪丰富,肌腱发达,肉有松籽的清香和秦艽的药香,熬汤色白如浓乳。雪鸡又是上乘野味,胜过清代的“禽八珍”;它可以烹制虫草炖雪鸡、田七炖雪鸡等药膳。碰巧有位维族老猎人刚刚打着一只5 kg的淡腹雪鸡,极肥,大外甥用一条军用毛毯和两套旧军装,再加一块当时很时髦的日本石英电子表才把它换来。不然,老馋就没有这口福了。
(未完待续)
由于姐夫英年早逝,军垦戎边的老姐在巴里坤带着4个孩子历尽风霜。虽然勤扒苦做不缺衣食,尽管人缘甚好朋友众多,但她思乡念亲之情一日也没断过,而且越老叶落归根之心越重。所以每隔几年,我都要万里跋涉去看看他们。每次去时,外甥都会带我游览边陲风光,如博格达山雪峰、天池、火焰山、坎儿井、葡萄沟、哈密王墓;让我见识一些特异物产,如硅化木、和田玉、伊犁马、莫合烟、彩色棉、人参果。他们还想方设法弄些异域美食,招待贪嘴的小舅。在这里,我吃过坑烤全羊、手抓羊肉、八宝瓤香梨、哈密瓜盅、腊马肠和曲曲(一种类似馄饨的维吾尔族面食)海参;也吃过馕(在特制馕炕中烤的饼)、帕尔木丁(烤羊肉包子)、那仁(哈萨克族羊肉煮揪面片)、面肺(乌兹别克族淀粉浆灌羊肺)、米肠(回族羊肠灌大米羊肝)以及羊肉葡萄干抓饭;还吃过马奶子葡萄、鄯善哈密瓜、库尔勒香梨、伊宁苹果、大籽石榴、薄皮核桃、无花果、巴旦杏仁以及阿月浑子(一种油料作物的可食果仁)。
对“行万里路,吃千家饭”的老馋来说,这都不算稀罕;最使人难忘的是20多年前品尝的“巴里坤炖雪鸡”,它在《老馋美食榜》中始终稳排第一。这道菜的珍贵,一是用了“三雪”(雪蘑、雪莲、雪鸡)、“两红”(红花、红枣)和“一虫”等6种新疆药食兼用的名特原料合理搭配,堪称“药膳之冠”;二是除盐之外未加任何调味品,全用鄂新两地与汉哈两族四结合的土法烹制,菜式自然朴实,鲜香超过所有的人造提鲜剂;三是老馋的“专利产品”,是我和老姐一家在闲侃新疆特异食料时无意中触发灵感而“即兴创作”的,至今任何食书不载,没有一个中国烹饪大师会调烹。
先说说“三雪”、“两红”和“一虫”的出处与采集。
1.雪蘑:新疆人称作“灵芝”,实为阿魏蘑菇,因寄生在药用植物阿魏的根部而得名。其生长期仅有5、6两个月,需要天山雪水、牛马羊粪和松枝腐殖土的滋润方能存活,故又叫雪蘑,较为罕见。那一天我和外甥骑马转了大半天,最后由哈萨克牧人指引,才在一片雪松林深处发现它,散生在几百m2的草丛中。此蘑色白,菌柄偏生,肉实,长约2~6 cm,粗1~2 cm,菌盖为肉质,直径5~15 cm,呈扇形,有龟裂斑纹,很漂亮。它的鲜味胜过著名的台蘑(产于五台山的五座高台上),可与鸡、羊肉同炖,也可单烧、单炒或制汤。它还有阿魏特有的辛香味,可以消积杀虫,主治久疟、疳劳等症。我们一口气把它采光,才有大半麻袋,回家暴晒5天变成深褐色,一秤才1 kg多一点(那次做菜用了整整0.5 kg);据说现今每千克干品超过800元,还常是有价无市。
2.雪莲:这便是金庸先生多次浓墨重彩描绘过的“天山神草”——白发魔女梦寐以求的返老还童圣药。它是多年生菊科植物,有大苞雪莲花和水母雪莲花之分,形似莲花,株高50 cm以上,花冠直径可达30 cm,因生长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积雪岩缝中而得名。雪莲晒干可久存,除了调制绣球雪莲、雪莲蒸鸡等名馔,还被制成“雪莲乌鸡素”,治疗妇女崩漏、月经不调、气血不足、雪盲、牙痛或补肾壮阳。在新疆工作的内地人,最爱寻觅雪莲,常在回乡探亲时作为重礼馈赠至爱亲朋。我们那天做菜的两朵干雪莲约300 g,是老姐家多年的邻居——“上海阿拉”送的。
3.雪鸡:野生雉科动物,主产于新疆和西藏,体长60 cm左右,体重2~8 kg,生活在海拔3 000~6 000 m的雪线裸石区,系不迁徙的留鸟,耐寒,善飞,凶猛,灵敏,极难捕捉。它们数十只群居,以药草秦艽、松籽、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等为食。《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雪鸡可以“暖丹田,壮元阳,除一切积冷、阴寒、痼癖之疾”;维医和藏医常用它治疗风湿病、高血压、肠胃溃疡和高原反应等症。《西域闻见录》称:“喀什噶尔雪鸡群飞,极肥美。人以为食,惟性燥耳。”由于脂肪丰富,肌腱发达,肉有松籽的清香和秦艽的药香,熬汤色白如浓乳。雪鸡又是上乘野味,胜过清代的“禽八珍”;它可以烹制虫草炖雪鸡、田七炖雪鸡等药膳。碰巧有位维族老猎人刚刚打着一只5 kg的淡腹雪鸡,极肥,大外甥用一条军用毛毯和两套旧军装,再加一块当时很时髦的日本石英电子表才把它换来。不然,老馋就没有这口福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