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铭超的“戏耍”与爱国不沾边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8119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2日,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就法国佳士得公司拍卖圆明园兽首一事发表谈话,重申中国政府坚决反对拍卖非法文物,同时指出中同收藏家蔡铭超参与竞拍纯属个人行为。与此同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主席谢辰生在3月13日接受《东方早报》记者专访时,批评了蔡铭超的竞拍行为。
  我是赞成谢辰生主任观点的,对蔡铭超违背大多数国人希望佳士得流拍的意愿,而去参与报价竞拍的行为,持绝对否定的态度,此种“蔡式爱国”的方式实在并不可取!
  蔡铭超宣称,自己是因为感到兽首会被外国人买走才去参与竞拍的,并且用拍得后拒绝付款的方式,让此次拍卖陷于实际的流拍。但此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因为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在佳士得一意孤行进行拍卖前,中国政府和赴法追索圆明园兽首律师团就给了佳士得拍卖行强大的压力。所以,尽管佳士得可以“依法”拍卖,或者还有外国买家去举牌,但在道义上终究是一次持赃者和收赃者的肮脏交易,我们若从外交、道义或是国际法、国际常规等多种渠道,凭借占据的道德高地不断进行批评和追索,相信会有一天能索回这两件文物。即使外国收赃者不肯归还中国,但中国也取得了一次道义的胜利,既有利于激发国人不忘国耻的爱国热情,也使西方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国某些所谓“人权斗士”的道义基础显露丑陋的原形。
  但蔡铭超此种举动,对两件铜兽首的追索,平添了障碍。首先,不论最初去参加竞拍的动机是真买还是假拍(即拍下后不付款),蔡铭超作为中国人去举拍,其行为本身就支持了佳士得的非法拍卖恶行。而在此之前,中国外交部、国家文物局都表态反对拍卖、无偿归还的,蔡铭超明知国家的态度而去参与竞拍,实乃明知故犯。更不可取的是,他称不付款的理由是因为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规定使佳士得拍卖品无法入境,这样,他便把不付款的理由归责于国家文物局。在此情况下,蔡铭超的行为,与“爱国”二字如何还沾得上边?
  其次,不论有多少外国人在拍卖会上举拍,蔡铭超报名竞拍之举,不仅支持了佳士得的拍卖行为,而且他以1400万欧元“拍下”两件铜兽首,实际上起了哄抬这两件文物的价格,创下了它们的拍卖新“纪录”,这无疑向两件铜兽首持有者传递了一个信息:这两件文物乃奇货可居也!在此种情势之下,企图让铜兽首持有者将文物归还中国,便成为与虎谋皮,包括可以获取巨额拍卖佣金在内的佳士得拍卖行和铜兽首持有者,怎么可能放弃凭借此两件文物对中国进行政治讹诈或谋取暴利?而且,蔡铭超参与竞拍,对其他5件尚未露面的圆明园铜兽首的回归,也构筑了新的“价格障碍”,因为他的行为,客观上确实哄抬了铜兽首的价格。
  蔡铭超一再表示,即使期限过去一个月之后,他也将拒绝付款,这种“天真”的表态,在我们看来是何等的可笑!因为蔡铭超的不付款,仅仅是对佳士得起到一次“戏耍”作用而已,对佳士得毫无约束作用,这样,他的“爱国行为”便只有一种结果:做秀。我们有理由怀疑,蔡铭超最初是真心去参加竞拍的,只是后来迫于形势,遂乘势以拒绝付款来“落篷”,其真正目的是对自己进行一场成功的炒作,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商人的狡猾。当然,他自己也投入“成本”:商业信誉。不幸的是,由于蔡铭超是中国人,于是便连带着把全体中国人的信誉也成为了他个人的赌本。
其他文献
1949年5月24日,正当人民解放军第27军部队刚刚攻入上海市区之际,接三野和九兵团转来中共中央的一份急电,要求部队采取万全措施,迅速寻找和保护在沪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一些知名的爱国人士。这是一项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上海即将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当局加紧对爱国民主人士的监视迫害,甚至策划劫持,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们不能定居于一个住所,经常秘密地变换住处。  军政治部主任仲曦东遵照军党委的指示,立即亲率工
柳亚子先生于1934年有《秣陵杂赠》、《秣陵续赠》各三十首(载《磨剑室诗词集》),诗尾分注所赠旧雨新知,《续赠》第十六首为:  汉卿好客似原尝,  家国沉沦百感伤。  欧陆倦游初返棹,  梦中倘复忆辽阳。(汉卿)  诗末所注“汉卿”,为张学良将军字。自称称名,称人称字,是旧时表示谦敬的说法。诗篇总题《秣陵杂赠》、《秣陵续赠》,自然是吟成于南京。他何以赴宁?因为参加国民党第四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从1912年起我国陆续发行印有孙中山肖像的邮票。孙中山邮票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票品之一。195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邮电部决定发行纪念邮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发行孙中山先生纪念邮票。邮电部设计好孙中山先生头像图案,委托朱学范去拜会时在北京的宋庆龄,请她审阅。宋庆龄在会议室亲切地接待了朱学范。当朱学范将送审的图案送到宋庆龄手中,宋庆龄仔细地端详
提出了在非对称循环加载下,描述金属材料弹塑性材料行为的损伤演变速率方程式和各个历程与不同损伤量Doi相对应寿命Noi的估算式,其方法是采用以塑性应变幅同弹性应变幅的比值
先父潘学固,祖籍安徽安庆,1893年生于安徽安庆,1982年逝于上海,享年九十岁。他生前是著名书法家、书法艺术教育家,曾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名誉理事,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出身于翰墨世家    我家乃翰墨世家,先十二世祖木崖公为明末宿儒,博学多才,乃桐城派戴名世的老师;伯祖父潘陛,有江南才子之称,当时以诗、书、画驰名文坛:先祖潘淇,精草书,于右任先生对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