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美好期望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84015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期望;合理表达;关注成长
  
  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孩子也被卷入了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你能考上重点中学吗?你有什么特长?你的外语如何?你能考上名牌大学吗……父母和孩子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被塞满了太多的“斤斤计较”。在这样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父母对孩子抱有良好的期望是正常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皆如此。
  然而,不合适的期望对孩子来说是煎熬,也会让家长有挫败感。
  一名学生把考试卷拿回家签字,第二天学生回来以伤感而无奈的心情写了一篇作文,用打乒乓球的生动比喻描述了父母看了她的成绩后的反应:先是女子“单打”。妈妈看到80分的成绩,问她班里第几?接着责问为什么没考到95分,数落她怎样怎样地不勤奋。爸爸一进门,妈妈就把她的成绩以一种极不满意的口吻告诉他:瞧瞧你的女儿,数学才考了80分,你也不管管。于是激烈的男子“单打”开始。到了吃饭时间,一家人围坐餐桌,新的一轮责骂训斥开始,“单打”演变成了“男女混合双打”。孩子只能以沉默表达自己的不满与伤心,结果爸爸说:沉默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家长常感到为人父母很失败,感到自己不好,把对自己的愤怒向外投射,好像都是孩子的错。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从心里是不服气的,也就不会接受。他此时更多地感受到的不是你的期望,而是你的态度、情绪。也许在他看来,你们关注他的成绩,就是关注自己的面子。所以家长要寻找合适的方式表达期望,同时,作为父母也应该有能力承受挫败与失落。一些父母通常在观念中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可以随便对待他们,而抱怨、指责、训斥甚至打骂等不良教育方式,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心灵。这样缺乏尊重的教育是导致亲子关系恶化,造成孩子自我心像低下以及人格发育不健全的重要原因。
  作为家长,在表达期望的同时,也应该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否合适。不分析原因就按自己的意愿给孩子制订目标,家长的一厢情愿代替了孩子的自主选择,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永远有够不着的感觉。犹如跳摘苹果,连续跳摘都没有尝到可口的苹果,他还会有信心继续跳摘吗?如果苹果的高度始终在他跳一跳就能摘到的地方,在信心的帮助下,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如果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当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常会否定孩子,进而发展到孩子的自我否定。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就会恐慌、退缩。
  如何使合理的期望得以实现,这是一种艺术。下面的故事可能会给你一些启发:
  孩子在为谁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孩子为什么放弃了在老人门前玩耍的行为?老人的智慧说明了什么?
  孩子本来是凭着一种兴趣,为了快乐才玩的,这是一种内部动机的驱使,而老人把这种内部动机转化成了外部动机,让孩子们后来是为了美分来玩,当外在动机发生变化了,孩子感觉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时,就会抱怨,最终放弃了原有的行为。显然,外在动机很难使一种行为长期坚持下来。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为了让孩子学习绘画,喜欢阅读,练习写作等,一些家长采用物质奖惩等方法控制孩子。这样教育孩子开始还有些作用,后来效果就不明显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物质刺激是外部动机,家长用钱、物等刺激去控制孩子的行为,时间一长,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内在动机,忽略了做事本身的快乐与意义,把追求外部刺激作为目标,当目标不能满足需求,做事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
  外部动机来自于环境,内部动机则是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常常表现为一种兴趣。如果他自己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有主动学习的需求,体会到做事、学习的快乐与必要性了,那他为此而努力的行为就容易坚持下来。有时我们埋怨孩子是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其实是因为他的内部动机,即兴趣和做事的乐趣没有被激发出来。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应该思考如何让孩子的内部动机得以唤醒。如果抑其所爱而强其所恶,“拉郎配”的恶果必不可免。要让孩子把做人、学习与愉快的情绪(如成就感、满足感、被承认、被肯定等)联系起来,而不是总与苦不堪言、训斥、烦恼、落后联系起来,只有如此,美好的期望才能够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得以实现。
  同时,在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家长似乎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期待常常高于其他方面的期待,而许多矛盾也正是由此产生。家长在一丝不苟地关注孩子的成绩时可以自问: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是要孩子的成绩,还是要孩子的成长?
  一位家长在孩子小学时,很关注孩子的成绩,几年后,因种种原因,家长看到孩子成绩无望,只好退一步想:成绩差不多就行了,千万别学坏。这位家长进入中学时才开始关注孩子的品行,而孩子的不良习惯已经形成。突然有一天,家长接到通知,让去派出所探视孩子,结果这个家长开口问的第一句话是:“孩子斗殴?没杀人吧?”
  这个例子是令人深思的,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不是本末倒置了?这位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顺序是这样的:成绩—品行—是否犯罪—搭上性命。家长的教育看似是在退而求其次,而实际上他最终是回到了教育的本质上——关注生命,关注成长。我们都知道“锦上添花”的成语。“锦”可以看成是孩子的生命,“一块质量好的锦”可以看成是孩子健全的人格,“学业有成”是在孩子有了健康的生命和健全的人格基础上的“锦上之花”。
  锦帛—质量好的锦—锦上添花;
  生命—健全的人格—学业有成。
  如果锦坏了,破了,那花还有意义吗?没有锦,哪来的花呢?
  期望是家长对孩子的美丽设想,家长也常会在自我意象中想象孩子的人生应该拥有的美好与快乐。只有合理的期望才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坐标,在表达期望时,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要多了解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有怎样的设计,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完善,但不要包办他们的理想,这样,孩子才会在期望中不断努力,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风雨,他们也会坚定一份期望永不停歇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心理辅导中心。电邮:xjyf0301@126.com)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
其他文献
〔关键词〕自救;自警;自励    “同学们,当你遇到一个从未遇到的难题时,你要这样想,有人比我感觉还难,慌什么?遇到非常容易的题时,你要这样想,有人比我感觉还容易,乐什么!此时此刻最需的是一颗宁静的心。”这是一名校长在给学生做考前辅导时,针对学生提问 “考场上怎样才不紧张”给出的答案!这是一名很有智慧的校长。我十分欣赏这段近乎经典的设问。  我们不妨将这两句话的道理演绎到现实生活中。面对人生中的挫
一个男孩在求学路上屡遭失败和打击。在确认他不适合在校读书后,他母亲很伤心。她将孩子领回家,准备靠自己的力量把孩子培养成才。可是这孩子无论如何都记不住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在妈妈眼中,这男孩是一个不长进的孩子,怎么教他,他都学不会。  母亲彻底失望了,因为他高考了几次都失败了,他没能走进大学校门。  男孩知道他在母亲的眼里是一个失败者。母亲悲伤无奈地说:“朽木不可雕也,你原本是块朽木,怎么雕都不会成器
【摘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寓教于乐的知识传播的方式,到九十年代根据受众差异争夺受众的“消费市场”,再到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的传媒精心设计的意识形态的对抗,我国益智类节目受众从被动的应付式参与,到传授双方互动的竞争性参与,再到受众的消极反抗,益智类节目鉴证了我国受众所经历的从参与无意识、到意识觉醒,再到有意识的消极反抗三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传者中心 传受互动 消极抗争    一、“传者中心”与受众
电视是一种以活动的图像为主要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和电影相似的表现手法。蒙太奇(Montage)作为电影的画面组接技巧,被电视所继承和使用。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兼有新闻性和艺术性的片种,无疑其表现形式是比较接近于电影的。在纪录片的前期拍摄阶段,往往要拍摄大量素材,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如何从一大堆零散杂乱的素材中,挑选出有价值的镜头,再将这些镜头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成为优美、流畅、易于理解和接受
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在新形式下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分析了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任务,着重强调了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作为主流媒体的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要时刻记住胡总书记的话,记住自己所承载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新闻工作
一、网络媒介与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是服务于公众利益的广告,其目的是通过信息的传播提高公众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认识,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进步。公益广告具有社会效益性、主题现实性和表现号召性三大特点。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而我国通过电视媒体播出公益广告,最早出现的是1986年贵阳电视台摄制的《节约用水》。1986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开播《广而告之》栏目,揭开了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