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逻辑

来源 :两岸终身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py2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培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从价值逻辑来看,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党史资源,打造新时代思政课新样态;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聚力破除历史虚无主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从问题逻辑来看,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融入意识不强;忽视学生现实需求,导致供需“两张皮”;内容衔接针对性不强,融合度不够;传统融入方式占主导,融入方式单一等四方面困境。从实践逻辑来看,需要把握育人关键,提升思政教师的党史育人素质;瞄准问题靶向,精准教育对象的特征与需求;打通“最后一公里”,探索党史和思政课的互融共荣;架起“连心路”,创新融入方法策略的承接与转化。
其他文献
组织动员科技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一直为国家所倡导。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围绕如何有效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让广大科技人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地方产业转型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专业作用、体现自身价值值得思考研究。本文基于对科技人才组织动员相关研究和高层次科技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实践的梳理,以北方某市产业诊断为例,对科技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流程、效果等方面展开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人才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含量最高的免疫细胞,可通过趋化、吞噬及直接杀菌等方式杀灭病原体。近年来,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NET)这一新的中性粒细胞抗菌方式被发现,其不仅能够通过释放核酸物质及颗粒蛋白形成网状结构捕获杀灭病原体,还与人体多个病理生理过程相关,如肿瘤细胞迁移、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自身免疫等。中枢神经系统曾被认为是免疫特权部位,而研究发现在受到外伤、炎症、脑血管病变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过程中,脑
当前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而微生物肥料为“五节一循环”技术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尤其是微生物肥料在蔬菜种植中发挥了节肥、减药、促生长等重要作用。对微生物肥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综述,归纳了微生物肥料的分类及功能微生物菌,分析了微生物肥料在蔬菜种植上的应用进展和主要功效,最后讨论了微生物肥料在蔬菜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为微生物肥料在蔬菜种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是落实党中央“‘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具体反映。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可以赓续红色血脉,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效能,打造“大思政课”格局。文章以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为抓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积极探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从校内思政理论课堂、其他课程课堂到第二课堂,从校外融入专业见习、开展志愿服务到红色教育基地,从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到网络思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尤其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党史教育可以不断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加强青年一代对党的建设事业和领导事业的认同,将其培养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法宝,如何客观理性分析既有问题,更好地促使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使其符合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要求,是思政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侧重“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突出“党史重要事件”,把握“党史人物评价”,聚焦“红色文化资源”等途径分类整理党史资源、深入挖掘党史教育元素,增强党史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
贵州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比超过一半,农村居民消费逐年下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需要扩大内需。金融的发展对消费有很强的拉伸作用,因此,以贵州省2011—2019年9个地级市的消费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为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
中国是世界养鹅大国,鹅肉和羽绒等鹅产品的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鹅饲养量以每年7%的速度递增。目前,养鹅生产已成为农区、林区及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和增产创收的首选项目,发展前景广阔。黑龙江省养鹅历史悠久,特别是近十年来鹅产业发展迅猛,全省商品鹅年饲养量超过5000万只,年出栏量一直保持在3500~4000万只,养鹅业对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刊
当前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地发展和进步,而作为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交通行业来说同样也是如此。随着目前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人们对于交通出行也产生了较高的要求。高速铁路隧道的使用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也获得了提升,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数量以及规模都在不断地增加,为了能够保证此类工程的质量,相关人员应当对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其中存在的缺陷以及不足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此来切实提高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