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确新世纪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对于深化教师素质研究, 特别是明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合理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小学教师素质结构作一些粗略的阐述,并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一些建议。
  
  一、 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及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新要求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教师的责任也尤其重大。一方面,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发展具有潜在性和多种可能性,小学教师必须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挖掘儿童的潜力并促进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正规教育的初级阶段,其模仿能力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思维水平较低、以及接受复杂事物的能力不高等。这就对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小学生的自主性不强,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大,思维不具有批判性。因此,小学教师的言行一致、严于律己、诚实正直、善良宽容、信任尊重、耐心细致、开拓创新等个性心理品质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形成一个“ 学习共同体”。此外,新课程改革一个非常突出的“ 亮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新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还是在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这无疑对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1.教学能力
  教学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师生间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其运用和掌握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及板书和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能力等。
  (2)教学实施能力。是指实现所设计的教学方案而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幻灯片、计算机等教具的能力。
  (3)教学监控能力。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4)教科研能力。包括课题设计、制定方案、发现问题、教育反思、经验升华、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等能力。
  2.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其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树立如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小学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1)科学的人才观。学生千差万别,每个人的特点和专长都有所不同。而且,他们都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大。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全面发展的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要靠全面发展的教育来造就,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全面发展的教师来实施。
  (3)协调的师生观。新世纪的师生观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是学校教育中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且是学习型社会中的学习主体并贯穿于终身。
  (4)超前的发展观。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发生彻底改变。 开放的社会必然决定了新世纪的教育在时间上具有更大的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3.知识结构
  小学教师从事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处于起始状态,因此,小学教师应有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本体性知识:是指现代人所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所任教学科的知识。小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更强调其自身所具有的基本知识,小学教师应当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广泛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懂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2)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3)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小学教师应该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要利用教育理论和方法去研究怎样教、怎样导的问题。
  ⑷扩展性知识:是指教师自我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即有关学习方法、科研方法、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三、小学教师素质培养的途径
  
  1. 加强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富有时代精神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成功观。
  2. 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小学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学习,以丰富其知识结构。
  3.积极组织并开展教学经验的交流,不断丰富和改善其教学方法和技术。并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尊重其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
  4.加强小学教师的教学自省和总结,提高教学反思和经验升华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修水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廖淑芳
其他文献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必须大力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的有效体现。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从质疑开始。只有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产生创新的冲动。但我们许多教师只知向学生不断发问,学生根本就没有质疑的机会,更谈不上去培养学生
所谓素质教育的“高原现象”,是指素质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处于徘徊或原地踏步状态,不仅无法深入下去,甚至还有倒退的可能。“高原现象”虽是事物发展进程中的暂时现象,但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就会拖长“高原现象”的逾越期,从而阻碍事物的发展。    一、素质教育“高原现象”种种    素质教育的“高原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停留于表层。认为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还要充分利用“留守儿童”父母春节回家过年的时机召开座谈会,针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提出孩子教育的一些要求,以争取父母的理解和配合。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创新的竞争,科技创新的竞争取决于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教育人才的竞争,而对学校教育人才的发现、培养、合理使用是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对此,我在下面谈谈本人对学校教育人才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什么是学校教育人才    学校教育人才是指某个时期在学校的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校要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国内高校之间的竞争,要取得一流的成绩、一流的效益,除有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外,还必须有一支一流的管理干部队伍。管理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各种计划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定位和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建设一支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学校管理干部队伍。    一、目前学校管
一、为什么要加强对高中生的科学发展观教育    1.这是由理论的重要性决定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这是由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决定的。高中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