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该出手时不出手

来源 :青年心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k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守望相助,本是一种传统美德。但为什么现在这种见义勇为的事情越来越少,为什么大家越该挺身而出的时候就越袖手旁观?
  
  有少女在校园被男友殴打致死,旁边围观者甚多,却无一人出来制止,更无人报警;
  民警追缉凶犯时身负重伤,最终伤重不治。但就在民警浴血奋战、生命垂危之际,周围的“看客”们只是麻木地看热闹,无一人挺身而出;
  一名精神病人跳水自杀。同样,周围聚拢了大批看热闹的群众。但无人伸手救援,直到她最后沉入水底;
  至于在公交车上看到小偷行窃,却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装聋作哑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禁有些不寒而栗:社会道德何时败坏至此?长此下去,当我们从看“热闹”的群众成为“热闹”的主角时,还有多少人会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为什么越是众目睽睽之下,罪犯却越能扬长而去?
  不要过于苛求道德,因为道德并不能解释一切;也不能把责任全归结为法律,因为法律也不全能。像德国曾经的法律那样规定“见义不勇为”者犯法的事,在世界范围内毕竟还是少数。
  如果是自己单身遭抢,为了自身利益也应该要奋斗到底;如果和朋友一起被抢,挺身而出也是义不容辞。那为什么人多了,却反而“人多力量小”了呢?为什么在人人都能出手的时候,却人人都不出手呢?
  说到底,这还是人天性中的不良因素在作祟。
  心理学家拉塔奈和达利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时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用以研究人类的劣根性——旁观者效应。
  他们曾经安排过一个女人在大街上大喊“救命”。此时如果只有被试一个人,那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帮忙。但如果身边还有别人,被试就会犹豫地看向他人。如果其他人选择若无其事地面对,那被试也会漠然对待。
  此外,他们还做了另一个比较实验。他们招募了一批被试来参加实验,并答应给他们每人一笔实验费。可就在付钱的时候,秘书说没有零钱,要用大票和他们兑换零钱。正当被试在掏钱包翻零钱时,隔壁的电话响,秘书走开接电话去了,那沓大票就放在桌子上。一个预先安排好的“小偷”悄悄走到桌旁,从那沓钱里偷了几张,并且故意暴露给其他人看见。
  猜猜看,有没有人告发小偷?
  当秘书回来后,如果只有小偷和被试两个人,那么被试会选择毫不犹豫地告发小偷。
  如果人多一点儿,那被试说与不说的概率各占50%。
  如果房间里有很多人,那么基本上没人告发。
  这就是美国版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鲁迅先生所形容的“麻木的看客”,并不只是中国的专利。
  这个实验的现实意义在于,如果不从人的心理成因上去考虑问题,单纯强调法律和道德是没有意义的。紧急情况下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个体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就会减少。旁观者越多,利他行为减少的概率就越高。
  这或许是出于责任分担的心理吧。因为还有别人在场,所以个体就会观察和仿效别人的反应,从而把帮助受难者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良知,在这个时候敌不过利益。“我就算不出手,也自然有人出手。何必为了一个并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而去冒险呢?”这是很多人内心的想法。最终的结果就是一种集体性的坐视不救。
  而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时,那他就会把这种援助理所当然地视为自己的责任,从而挺身而出。这也是旁观者效应的另一个侧面。
  达利的这个心理学实验,当然不是鼓励行人独身走夜路。实际上,明了自己的这种心态,才可能“该出手时就出手”。旁观者效应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却绝不是人们可以冷漠旁观的理由。守望相助是社会人的本分,更是一种责任。
  图/陈明贵 编辑/芦淼
  henker@sian.com
其他文献
2008年9月,当我刚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砸出去几百份简历耗上四个月的时间,仍然找不到一份工作,我肯定会认为他在开玩笑。但是,很不幸,现实常常就是个残酷的玩笑。  5岁就开始练字,对书法的热爱让我三年前辞去工作,考取了书法专业的研究生。像所有的应届毕业生一样,我花在简历上的银子已经超过3000块。但是,它们无声无息被人潮汹涌的招聘会所吞噬。也知道几率不大,但是即使如此仍然得投,人人都
期刊
充满颓废感的图片、劲爆荒诞的音乐,以及天花乱坠不知所云的网络签名……这些令60后、70后的“老古董”们匪夷所思的“火星文”和“脑残体”,以标新立异的姿态携“非主流文化”之名正式登陆大众生活。  显而易见,这些“非主流现象”无不张扬、宣泄着各种各样的躁动情绪。对于文化价值观尚未清晰牢固、恰逢青春逆反期的青少年来说,这些情绪很容易引发共鸣,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缺乏节制和判断力,情绪颓废、脆弱,容易封闭自
期刊
传说中的小李飞刀例不虚发。  他永远只在要打败敌人的那一刻出现。白光一闪,刀子就插在了它该在的地方。或是咽喉,或是心口,反正都是最致命的地方。  小李就是这样一个“飞刀”高手。只是她并不是李寻欢,而是我的一位来访者。  小李名叫李墨,那天她和她爱人张星一起来到咨询室。看得出,两人是夫妻关系本身出了问题。两个人坐在沙发上,分坐得很开。眼神互不相望,即使偶然看到了,也急忙闪开。  从外表上看,两人都应
期刊
语言是爱情中最无力的工具。一个朋友曾经这样对我说。  我很纳闷儿地问他:古今中外所有的情书如果摞起来,估计可以顶到月亮。那种“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浪漫,煽动迷醉了多少痴情男女。怎么可以说语言最无力呢?  他告诉我:一份爱情,多是开始于语言。男男女女们用舌头和笔头表达爱意。可是表达完了呢?还是要渐渐舍弃这个工具,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因为甜言蜜语不能当饭吃。那种心灵的契合,是从生活中的点
期刊
主持专家:周 正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特约专家,《人物新周刊》专访人物,主持凤凰网《周正心理时间》、湖南卫视《周正亲子智慧》,因其观点鲜明、尖锐、务实而被誉为新锐实证心理学家。    一个人有很多种情绪。你能说出多少?  高兴、快乐、生气、悲伤、忧郁、厌烦、轻松、紧张、内疚、惊恐……  还有吗?你有没有发现有些情绪怎么也说不出口?非得要别人提醒,才会想到这种情绪,但在企图承认自己也有这种情绪时
期刊
人的心灵一旦有了黑洞,那就会吞噬了我们的欢喜与悲伤。    2008年10月28日傍晚,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端升楼201教室发生了一起血案,法学院教授程春明在众目睽睽下,被人杀死在教室里,而凶手是该校2005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大四学生22岁的付成励。是什么让他举起手中的屠刀?这起凶杀案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他从小就是别人的榜样    付成励家在天津东丽区的一个小村庄。付成励的父亲十
期刊
1998年《还珠格格》捧红了三个女主角。“小燕子”赵薇、丫头“金锁”范冰冰风光无限,频频献出佳作的同时,也惹来非议无数。只有如剧中同样温婉的“紫薇”一路下来不温不火,波澜不惊。2008年,在娱乐圈安分了十年的林心如突然手起刀落,斩断一切牵绊成立了“林心如工作室”,并坦言“是时候把演艺工作当做一个事业来经营了”。 12月29日,林心如又推出了新专辑《新如主义》。她说这是一张能代表自己真实个性的唱片。
期刊
快到年底了,各种裁员、提拔、加薪、降薪的事层出不穷。似乎全国人民有一半过上了好日子,另外一半则陷入了水深火热。不过薪水这事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被提拔者兴高采烈,没被提拔的暗自在心中不平。真正豁达的人不是没有,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没被提拔的人还是心中有怨气。  前几天就有个来访者来求助。他工作到现在10年,用他的话讲,把“最黄金的10年”投给了现在这家公司。可是10年过去了,与他同时进入公司的人提
期刊
心理疾病:官员贪财贪色的重要诱因    2009年初,重庆市政协委员吴任军向大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加强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呼吁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建设“健康重庆”的同时,高度关注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吴任军援引该报告数据称,公务员的心理多戒备,不低于70%的公务员(即使匿名和网上测评)不愿意袒露心迹,34.5%的公务员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倾向。县、乡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尚在老百姓之下,市、区
期刊
怀抱理想的人有一颗超越平庸的心,可持有的理想越是超拔孤绝,越是惊世骇俗,就越有可能成为心理学意义上的病人。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心理咨询技术培训班,内容是介绍某咨询疗法在现实中如何应用。培训回来后,拿着厚厚的一沓资料,准备学以致用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新的技术,真的能算得上是一种疗法吗?  著名的教育家陶宏开以解决网瘾问题著称,他也因为这个名气被媒体陷害了一把。一次,某家报刊办了一个网瘾问题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