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监体制的颠覆性震荡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g1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处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前局长郑筱萸。起始于2005年末的中国药业官员腐败窝案,终由中国政府最高层出面,以罕见的高调姿态公开处理。
  国家药监局成立于1998年。局长郑筱萸位列副部级,从制药厂技术员干起,是一个技术官员,推崇西方社会先进的行业治理经验,在位7年,极力引进GMP认证体制和新药申报规则。但是,这套先进的西式经验在中国运行了8年之后,不仅将一个履行最高监管职责的国务院直属局的公信力折损殆尽,也几乎将中国制药行业推入死胡同。
  
  海口药谷内另外一家药厂的新药研发经理对新药申报的路数更为清楚,他告诉记者:“全国各种各样的医药研究所、信息公司有上千家,大都在北京注册,一个研究所往往只有几个人,可他们却神通广大,总能弄到各种各样的新药资料,有些是把国外已经过了专利期的药品资料翻译过来,有些则是互相买卖,更厉害的,能从药监局内部弄到很多别人送去申报的资料,然后倒卖出来。”
  2000年到2006年,是这类研究所最火爆的时候。“后悔那个时候,我没去搞个研究所,不然,现在早就发大财了。”这名研发经理说。
  不过,拿到新药资料还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申报资料尽快变现,成为新药生产批号,就要看各家药厂老板的本事了。在海南甚至整个中国药企里,康力元这方面的本事,这几年都让同行目瞪口呆。
  2002年底康力元获得GMP证书,截至2007年1月13日,记者在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库查到,康力元拥有的“国药准字”多达274个,这个数字在国内药品生产企业中名列前茅。这让康力元在业内名声大噪,销售业绩也从1998年的300万,增加到2006年的10多亿,成为海南省的明星企业,但这一切顺风顺水的辉煌都在2006年戛然而止。
  2006年一年,随着国家药监局高官不断传出贪腐丑闻,中国的药品监管体制动荡不安。国家药监局组织15个核查组,药监官员们在各个省区的药厂聚集地上空飞来飞去,对14个省、114家企业已批品种和在审的注册申请进行现场核查。
  在国家药监局的飞行检查中,康力元每次都被作为重点检查对象。海南省药监局官员证实,在2006年10月份的飞行检查中,由中纪委派员任组长,直接参与对康力元的调查。随后,据媒体报道,海口康力元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汤旭冬被中纪委带走,协助调查,有康力元内部人士透露,汤氏兄弟与郑筱萸有多年交情。
  2007年1月2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海口康力元药业“因涉嫌严重违反GMP有关规定被查处”,依法收回海口康力元药业的GMP证书。这家雄心勃勃要建设亚洲最大规模医药物流基地和制剂基地的民营企业,遭遇着极大的生存危机。对于海南药业来说,更为糟糕的是,遭遇生存危机的不仅仅只是康力元一家。
  目前,海南省药监局正组织企业对新药申报注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全省药企已经主动撤回了2006年申报的300多个品种,其中海口康力元主动撤回69个。海南省工业经济信息产业局对海南49家药企进行跟踪了解,10月份前,有21家亏损,产值下降最高的达56.3%。
  
  从整顿吏治到行业洗牌
  
  与康力元一样,在这场官员贪腐引起的药业震荡中,海口还有另外一家民营药企正遭遇灭顶之灾——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利制药)。2006年12月2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称普利制药生产假药,要求各地查封该公司一种名为“马来酸曲美布汀片”的药品。
  记者在海口采访时,有知情者透露,普利制药的老板范敏华与郑筱萸之间的关系比汤氏兄弟与郑的关系更加密切。根据公开的材料显示,1984年,范敏华从南京药学院(即现在的中国药科大学)毕业后,在浙江省医药管理局科研处工作了8年,而同一时间,郑筱萸则在浙江著名的国营企业杭州民生制药厂从技术员做到了厂长,直至1994年离开杭州,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据知情者透露,二人在此期间,一直相熟。
  1992年,范敏华辞去公职,来到海南,一手创办普利制药。10多年来,在海南制药业内,普利制药一直拥有良好的形象,药厂的规范程度和技术水准都在业内以优秀著称。
  对于普利制药的问题,海南药监局药品注册处处长李治平说:“国家局和中纪委来检查时,普利的老总范敏华不愿意露面,手机也关机,一直都联系不上,普利制药对检查组的配合有问题,应急措施也有问题。不过,普利制药在技术上做得不错,药品申报暂时也没查出什么问题,如果就此倒闭,确实有些可惜。”
  和康力元、普利一样,2006年一年,被关停的142家制药企业大都是民营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治平处长不断地为自己监管下的药企开脱:“海南的申报材料并不比外省差,只不过海南药企民企多,老板们脑子活,不惜成本,所以,这几年数量多,出的问题也多。”
  已经倒下的142家企业并不意味着这轮风暴的结束。2006年10底,在国家药监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副局长吴浈部署了在全国全面开展药品注册现场核查方案,对2005年1月1日以来申报的新药进行重新核查,要求在2007年7月份之前完成。
  2007年1月15日,国家药监局新闻发言人张冀湘又宣布:2007年,国家药监局将全面启动对所有药品的再注册工作,对上市药品进行重新审核,没有通过“复查”的药品,将无法再上市销售。
  对于4000多家制药企业来说,这些从国家药监局不断传出的消息意味着,2007年将会有一场更大的风暴来临,“如果药监局动了真格,大部分民营药厂面临的将会是一场灭顶之灾。”广东一家民营药企老板告诉记者,对于大部分实力并不雄厚的民营药厂来说,在新药申报和GMP认证上,没有哪家企业敢说自己没有任何问题。
  吴浈在总结2006年的核查情况时,也说:“国家局和各省局的同志们一致感受到注册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伪造实验数据、伪造实验过程、伪造生产样品等弄虚作假问题十分严重;数据缺失、记录涂改、样品销毁等问题比较普遍。这个核查结果令人震惊,也发人深省。说明了当前药品注册存在的问题,不是少数企业、少数品种的问题,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些都意味着,一场整顿吏治的行动正在演变成整个制药行业的重新洗牌。很多药厂已经把宣布破产提上了日程,而那些专门以提供新药注册资料为生的上千家医药信息公司、研究所很多都已经到工商局悄悄地完成了注销手续。
  
  药监局向何处去?
  
  不少医药业内人士都称,如果郑筱萸案能够为药品注册制度,以至整个药品监管体系带来系统性重构的良机,那对整个社会来说,坏事也许会变成好事。中国有4000多家大小药厂,这本来就不可思议。
  199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组建国家药监局,以及后来郑筱萸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初衷本就是为了依靠严格的认证制度把一批小药厂淘汰,希望行业资源得到优化,真正出现几个大而强的药品企业,从而打造中国自己的品牌。
  可是,当年改革的初衷并没有实现,一整套严格的制度设计,最终却沦为官员寻租敛财的工具。把一场整顿吏治的风暴转变成一个行业重生的契机,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无论在哪个国家,药品监管都是一个难度最高的公共管理问题。
  每次抨击中国的药品监管体制时,人们都喜欢引用美国FDA(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完善的药品监管体系来对比。无独有偶,FDA几乎是美国政府机构中,受到指责最多的一个,几乎在郑筱萸案发的同时,FDA前任局长(曾担任FDA代理局长3年,局长2个月,于2005年9月卸任)莱斯特·克劳福德也正在遭受牢狱之忧,他因隐瞒了拥有FDA当局管理下的多家医药上市公司的股票这一事实,而遭到指控。
  过去10年间,FDA没有一个局长的任职时间超过2年,频繁的人事更迭使FDA一直处于摇摆不定之中,而公众对FDA在美国药品供应上监管不力频频发出指责。就在去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的医学科学院发表一份报告,报告对FDA“缺乏稳定的领导层”表示哀叹,报告指出领导层频繁更换将会削弱“为提高FDA工作效率所作出的努力”,它批评FDA内部勾心斗角,管理水平低下,规章制度陈旧落后。
  而对于中国来说,药品监管机构和政策的连续性更是个大问题。从1998年药监局成立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政策,结果企业不知怎么报,审查一会一个样。在缺乏一个稳定、公正而透明的监管体制的状况下,企业能做的,只能是处心积虑寻找政策的漏洞,据此谋求暴利式发展,这几乎是改革开放以来,每个行业都经历过的一幕。成立8年多的药监局,同样没有逃脱这个法则。
  政府在放权与收权之间徘徊,对市县一级官员不放心时,就将权力收归省一级,对省一级不放心时,收归中央,可当中央一级的权力依然抵挡不住商业收买时,一切就只能重来。攻克代表中央执掌一个行业的绝对权力的副部级机构,仅仅用了8年时间,攻克之后的官商合谋,便开始肆无忌惮地伤害公共利益。
  目前为媒体和公众所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面对今天药品监管的种种困局,是应该将药监局的职能归并于卫生部门,还是应该继续保持其监管的独立性?在南开大学法学博士宋华琳看来,让卫生部门来重新负责药品监管,并不能克服独立药品监管机构8年作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尽管医和药貌似一家,但是事实上彼此都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卫生行政部门的人员更多的是具有医学背景,而药品监管的宗旨在于确保药品安全有效,更多需要的是相关的药学、化学、生物、病理学知识,让药品监管回归卫生部门,将与专业监管的理念南辕北辙,也许会“按下葫芦掀起瓢”,引发新的问题。当务之急,“绝非在于机构的变革,而在于加强药品监管机构独立性的同时,去更好的完善其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早已深入社会肌理的中国式政商关系会困扰我们走过一轮又一轮的体制改革、社会变革。但无论如何,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不能再为一群官员的贪腐行为埋单。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中,如何确定散文教学内容,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难题。王荣生教授曾经指出:“据我和同事的观察与研究,中学语文的散文教学,目前极少有教对内容的,往往是错的一塌糊涂,严重地违反读与写的常识”。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时无视高中生散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下,在学术界,关于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经典美文具有可借鉴性和指导性,品读经典美文,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美文的选择  这里的经典美文主要是指既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又具有极高的写作范文价值的优美散文等。教者在用足教材的同时,可进一步向纵
初中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阅读的要求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注重把研究性学习全面融入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问题来带动学生,用问题来激活课堂,给阅读教学一片研究的天空,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阅读教学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一、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初中生天性好奇,他们往往有主动探求奥秘,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和倾向。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与朱元思书》编者安排在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第一篇,此文是一篇只有144字的短小精美的山水小品,景物引人入胜,情感朴实真挚,文字简练隽永。文中没有生僻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课下注释详实,学生学起来应该没多大难度。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想改变“朗读课文—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字词解析—文章翻译—内容分析”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希望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紧扣“语言”这根主线,通过学生读、说、议来达到“理解积累
拉美的市场容量比非洲大,除了是原料产地,还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中拉双边贸易额近10年来保持30%左右的增速。中国政府已从战略高度来看待中拉关系,但是鉴于中非峰会引发西方媒体恶炒的经历,中国在拉美的投资与合作应该相对低调进行。    常驻拉美地区长达23年的黄士康先生是公认的“拉美通”,1967年就被派驻智利商务代表处,当时中国在南美洲尚无一个邦交国,也没有直线航班,到南美去要绕道莫斯科、布拉格
媒体    资源饥渴下的中国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5,但它消耗了世界一半的猪肉,一半的水泥,1/3的钢铁和1/4的铝;它目前的大豆和石油的进口量是1999年的35倍,铜的进口量是1999年的23倍。而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中国在2030年的石油进口量将是现在的3倍。中国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是如此强劲,以致于对世界各地的农民、采矿者和石油业者来说,“牛市”或“周期性增长”已不足以描绘目前的蓬勃景象,于是,
据美国教育新闻网2015年9月23日报道,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慕课中的交互活动展开研究,并且将其与慕课录像和文本带来的学习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参加慕课交互活动的学生比仅观看慕课录像的学生取得的学习效果高六倍。  乔治亚理工学院将“心理学科学导论”在线课程引入学校,部分学生选择以常规观看录像的方式完成课程要求,而部分学生在课程中选择使用由卡内基梅隆大学开放学习中心提供的交互学习材料。研究人员通过
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老师和学生,都被作文教学活动困扰着,学生怕写,老师怕改。这一直阻碍着作文教学的发展,制约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深深感到,语文教学,厘清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指导学生多读、精读,以多读带动多写,以熟读带动熟写,不失为一条通向学生学好文本、写好作文的成功之路。  自古以来,“读”和“写”就密不可分。尤其是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学生的读书和作文,是一项
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作文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如果可以将写作提高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那么学生们的的整个语文成绩或者语文能力就可以更加优秀。但是要想写一篇优秀的作文是需要注意很多内容的,例如在结构安排,在文章的先后顺序等方面都是需要更加细心的,最重要的是如果可以将细节的描写把握得非常好的话,那么整个作文读起来都会令人回味无穷,给人带来无尽的联想和想象。  一、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1.细中求丰  丰富的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诗歌是一曲永恒的文字的音乐。诗歌不仅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而且为社会生活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雎鸠、明月、杨柳,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已成了我们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诗歌,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最精美的一部分。  关于诗歌,古往今来人们有多种定义。《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