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人工引进啄木鸟适应性调查

来源 :防护林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wb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酒泉市3个啄木鸟放飞试验点及周边林场、村组、公园内引进的啄木鸟进行生物学特征、生存情况、鸟巢数量变化、啄痕数量变化、繁衍情况、分布范围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的调查,结果表明:人工引进的啄木鸟在肃州区能够存活,并能够成功繁衍下一代;鸟巢数量、啄痕数量逐年增加,啄木鸟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啄木种群扩繁情况良好,人工引进的啄木鸟对肃州区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关键词 啄木鸟;黄斑星天牛;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S763.30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5.006
  Abstract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survival conditions,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bird's nests,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peck marks,and reproduction of the introduced woodpeckers were investigated at the three woodpecker release test sites in surrounding forest farms,village groups,and parks in Jiuquan City.Result shows that the artificially introduced woodpeckers can survive in Suzhou District and can successfully reproduce the next generation;the number of bird nests and pecking mark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and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woodpeckers has gradually expanded. It shows that the population of woodpecker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and the population expansion is good. The artificially introduced woodpeckers are highly adaptable to the environment of Suzhou District.
  Key words woodpecker; Monochamus alternatus;adaptability
  杨树是酒泉农田防护林的主要树种,近年受黄斑星天牛的危害,严重降低了农田防护效益,对酒泉市林业和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虽然采用了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成效,但很难形成持续稳定的局面。天敌防治是害虫生物防治方法之一,绿色环保,对害虫的发生发展具有长期抑制作用[1-4]。啄木鸟是黄斑星天牛的主要天敌,对黄斑星天牛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一对啄木鸟可以保护13.3 hm2林地,并可保证这片林地的黄斑星天牛不会成灾。2017年6月,酒泉市林果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对啄木鸟人为引种成功,并开始对3个放飞试验点的啄木鸟进行了适应性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样地概况
  对酒泉市肃州区禹苑、西汉胜迹及清水镇梧桐苑3个啄木鸟放飞试验点及周边林场、村组、公园开展了调查,均为黄斑星天牛危害中、重度区域,主要树种为二白杨、新疆杨、柳树、槐树等黄斑星天牛嗜好树种。
  1.2 调查内容
  引进啄木鸟生物学特征、生存情况、鸟巢数量变化、啄痕数量变化、繁衍情况、分布范围及对环境的适应性。
  1.3 调查方法
  采取人工观测、访问信息收集2种方法调查,2017年9月—2020年11月为调查时间段,每季度调查1次。鸟巢、啄痕总数为3个样地之和。
  人工观测:对肃州区3个放飞试验点啄木鸟的鸟巢、鸟鸣、啄痕、行迹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观测。
  访问信息收集:项目组成员对当地乡村林业专干、经营户、农户、鸟类爱好者等进行走访调查,收集访问信息。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特征
  通过人工观测及访问信息收集,大斑啄木鸟和黑枕绿啄木鸟生物学特性如下:
  大斑啄木鸟,体长23~26 cm,翅展38~44 cm。羽色黑白相间,两性羽色相似,翅上長有一椭圆形白色斑块,尾部有一红色斑块。雄鸟枕部具狭窄的红色带,雌鸟没有。雏鸟的头部羽毛为红色。虹膜近红色,嘴角和脚均呈灰色。
  黑枕绿啄木鸟,体长26~33 cm。嘴黑色,雄鸟额基灰色,头顶朱红色。雌鸟头顶黑色,眼线和颚纹黑色,后顶和枕灰色。背灰绿色至橄榄绿色,飞羽黑色,具白色横斑,下体暗橄榄绿色至灰绿色。
  两种啄木鸟生物学特征与调引地啄木鸟生物学特征没有明显差异。
  2.2 生存情况
  2017年6月引进啄木鸟10 d后调查发现,在禹苑、西汉胜迹、梧桐苑均发现啄木鸟、鸟鸣、鸟巢或啄树声音,引进啄木鸟1个月后在距离梧桐苑4 km和6 km的上寨村2组和三合林场也发现了啄木鸟生活痕迹(表1),说明人工引进的啄木鸟已经存活。
  2.3 鸟巢数量变化
  根据4年连续观察,3个样地内啄木鸟鸟巢(育雏巢、休息巢)总数从2017年9月16个增至2020年11月237个,每年4—6月增长量最大,10—12月增长量次之(图1),表明啄木鸟筑巢数量在逐年提高,春季繁殖期和秋季越冬前增长量最大。
  2.4 啄痕数量变化
  根据4年连续观察,3个样地内啄木鸟啄痕总数从2017年9月83个增至2020年11月1 963个,10月至次年3月增长量最大(图2),表明啄木鸟啄痕数量在逐年增加,啄木鸟啄食树木蛀干害虫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2.5 繁衍情况
  2018年6月引进啄木鸟1年后调查(表2)发现,在禹苑的丁家坝村,西汉胜迹的四坝海子生态公园,梧桐苑的三合林场、上寨村2组和上寨村3组,均听见啄树声音并发现成鸟啄树、飞翔、育雏等行为。育雏巢周围1~10 m间有3~5个休息巢,雌鸟和雄鸟轮流育雏,夜间在休息巢内休息,说明人工引进的啄木鸟已成功繁衍了下一代,并生存良好。
  2.6 分布范围
  通过人工观测、访问信息收集,在肃州区村庄、公园、防护林带均发现了啄木鸟飞翔、鸣叫、啄树声音、鸟巢、啄痕等活动痕迹。在距梧桐苑放飞点3.7 km处三合林场、4.7 km处盐池村7组、4.2 km处盐池村5组、5.2 km处盐池堡子、7.2 km上寨村2组、5.9 km上寨村3组;在距禹苑放飞点2.3 km处丁家坝村、13.1 km处边湾农场、19.7 km处新城林场、8.1 km处锦玉公园、8.9 km处侯家沟村;在距西汉胜迹放飞点1.8 km处四坝海子生态公园、9.6 km魏家湾水库、10.6 km铧尖乡荷花池,均发现啄木鸟活动痕迹,说明啄木鸟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啄木鸟种群数量增大。
  2.7 对环境的适应性
  通过分析人工引进啄木鸟扩繁趋势,发现肃州区绝大部分区域能满足适宜啄木鸟生存的环境条件,即有大量蛀干类害虫危害的虫害木,能充分保证啄木鸟食物来源;有充足的水源,可常年供啄木鸟饮用;有一定数量的濒死木或枯死木供啄木鸟筑巢定居。综合鸟巢、啄痕数量增长,成功繁衍雏鸟,种群数量、分布范围扩大等因素,可得出人工引进的啄木鸟对肃州区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3 讨论与结论
  人工引进的2种啄木鸟生物学特征与调引地啄木鸟生物学特征没有明显差异,可以确定发现的啄木鸟即为人工引进的啄木鸟或由其繁衍的后代。
  啄木鳥一年有2个筑巢高峰,即春季繁殖期和秋季越冬之前,在肃州区4—6月、10—12月为啄木鸟筑巢高峰期。啄痕数量在10月至次年3月增长量最大,原因是夏季、秋季啄木鸟喜食沙枣、野草莓、草籽等,而冬季和春季自然界中食物较少,黄斑星天牛成为其主要食物来源。
  人工引进的啄木鸟在肃州区能够存活,并能够成功繁衍下一代;鸟巢数量、啄痕数量逐年增加,啄木鸟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表明啄木鸟种群数量逐年增多,种群扩繁情况良好,人工引进的啄木鸟对肃州区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参考文献:
  [1] 杨奋勇,苏梅,郝永峰,等.斑啄木鸟生物学特性及控制光肩星天牛危害初探[J].中国森林病虫,2006,25(3):31-32
  [2] 张仲信.利用大斑啄木鸟控制蛀干害虫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1992,11(3):33-34
  [3] 李刚,热希,张剑英.关于啄木鸟控制光肩星天牛的初步探讨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0(4):34-36
  [4] 高瑞桐,卢永农,刘传银.啄木鸟在杨树人工林内对几种昆虫捕食作用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4,10(5):585-588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提高油茶产量和果实的经济性状,促进油茶经济林的健康发展,以5年生油茶经济林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覆盖措施(稻草秸秆、黑色地膜、油茶壳覆盖)对油茶产量和果实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措施能够促进油茶树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油茶单果质量、单株果实数量和产量,以黑色地膜覆盖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单株产量增加了45.41%,种仁出油率增加了7.33%,鲜果出油率增加了16.38%,并显著降低
期刊
摘 要 以当地采收的核桃种子为对照,对3种美國长山核桃(绍兴、埃利奥特和亚林21号)进行引种试验,对其成活率、生长和不同年龄幼苗耐寒等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个品种出苗率最高为本地采收的种子(60%),其次为绍兴(50%)。埃利奥特苗期生长量最大,绍兴次之,亚林21号最差。1~3年生幼苗均遭受不同程度冻害,2年生幼苗在-15 ℃以下低温受冻害明显,3年生幼苗在-20 ℃以下低温遭受冻害,随年龄增
期刊
摘 要 以宁波天然甜槠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30个常用的树高—胸径经验模型,利用调整决定系数(Ra2)、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相对平均绝对误差(RMAE)和Akaike信息准则(AIC)等5个模型评价指标,比较分析模型之间差异。结果表明,除M23无法求解,其余29个模型均可求解。29个模型中,M11和M24在5个模型评价指标中表现优异,M11优于M24,说明M11为适
期刊
摘 要 以杨树良种渤丰3号杨为试验材料,设置1.2、1.4和1.6 m等3种截干高度处理,以整株为对照,开展了杨树造林试验,调查了4个处理的成活率、树高、胸径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渤丰3号杨1年生苗以1.4 m的截干高度造林,成活率、树高和胸径量最大。  关键词 渤丰3号杨;截干造林;成活率;生长量  中图分类号:S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
期刊
摘 要 采用1 000倍液、800倍液、600倍液、400倍液和200倍液等5种浓度的多效唑对10种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p.)进行了喷施处理,研究多效唑对其开花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对三角梅初花期的时间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7个三角梅品种存在显著差异;喷施多效唑对三角梅品种的花量、盛花期时间、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促进作用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5个
期刊
摘 要 皂角抗逆性强,适用范围广,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困難立地绿化造林的先锋树种。文章针对辽西北特点,开展了吸水剂应用、不同造林方式和时间、不同立地条件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皂角造林时应用吸水剂可以显著提高成活率,其中吸水剂泥浆蘸根的方式造林成活率最高,可达91.3%;容器苗造林也可显著提高皂角造林成活率,较裸根苗提高12.4个百分点;不同季节以雨季造林成活率最高,但差异不显著;不同立地条件以中
期刊
摘 要 通过在浙江慈溪盐碱地进行9个油橄榄品种的引种试验,综合植株存活率及株高、地径等生长指标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豆果’‘佛奥’及3年生‘小苹果’‘豆果’品种受盐分胁迫毒害程度较其他品种轻,成活率较高,株高、地径生长上综合表现良好,可进一步结合生产性试验推广应用。  关键词 油橄榄;盐碱地;引种;慈溪  中图分类号:S56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
期刊
摘 要 以108杨、97号杨和渤丰3号杨3种杨树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无性系杨树材性进行了化学成分检测、纤维形态分析和制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渤丰3号杨的制浆性能较强,纤维较为细长,具备较好的纤维抄造性能,原料的粗浆得率和细浆得率相对较高。  关键词 杨树;无性系;材性  中图分类号:S79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5.00
期刊
摘 要 为降低宁波地区主要花木品种‘染井吉野’樱花及红枫培育过程中的化肥用量,通过使用微生物菌剂作为肥料增效剂降低复合肥的用量,分别在2个品种1年生地栽苗中开展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有助于复合肥的减量使用。在‘染井吉野’樱花试验中,试验期内肥料使用减量30%以内对于苗木的地径生长无影响;在红枫试验中,前2年复合肥减量30%以内对幼苗地径生长无影响,第3年后减量20%以上时则影响苗木的地径生长量
期刊
摘 要 树种气候适宜性是各地区在确定造林树种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通过对内蒙古119个气象站点近30年来的气象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各站点温暖指数和干湿度指数,采用半峰法并结合其与经纬度、海拔的回归方程得出云杉及冷杉的温度、湿度和综合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云杉在大兴安岭北部岭上易受低温胁迫,而在东部偏南和西部则易受高温影响;大兴安岭北段、岭东大部、南段高海拔地区湿度适宜,是云杉适宜的主要区域。冷杉适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