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型,材料导读,策略,君主立宪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56—05
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从落实新课改要求、打造高效课堂出发,有针对性地探索着各种课型转变。其中,以“材料是知识载体,学生是知识建构者,教师是知识促进者”作为自身操作理念的材料导读式历史新课型(以下简称新课型),以其对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学三维目标的良好执行力,在众多课型中脱颖而出。
一、材料导读式新课型的实效
1.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维度上,新课型强调“理解者记得牢”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新课型把呈现蕴含基础知识的丰富、直观材料,作为知识传授的第一环节。然后伴随着教师的引导,从设计的具体问题出发,让学生自主地对材料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辨析、推论、归纳和总结,从而实实在在地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其材料依次展开,其问题环环相扣,这使得历史知识的获得和掌握作为一系列能力运用的最终成果而存在,真正实现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高度统一。同时,丰富的材料构建起了浓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凭借足够的信息支持,去想前人之所想,思前人之所行,进而生成同情之理解,对于重要历史事件能深刻体认其因果关系。
2.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上,新课型强调“参与者学得好”
遵循参与程度同学习成功的正相关性,新课型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把互动性的教学环境、过程和体验作为内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多层次而又开放的问题,对学生提出多样的能力要求,也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不同层次的意愿。在方法习得上,新课型通过前置作业来落实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落实合作学习,通过材料处理来落实探究学习。新课型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思考、探索过程,感受思维的乐趣。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新课型强调“体验者觉得真”
遵循情感态度生成的一般规律,新课型无意于直呈和灌输“应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而是通过材料呈现达到情景再现,让学生在神入历史的体验中自发萌生相应的情感态度,从历史事件的“因为”中感悟个人情感的“所以然”,自觉推动情绪——情感——情操的生成和演进。表现在课堂上,新课型总能带来这样的情景,就是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保持强烈的学习与探究愿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积极的情从史出的情感体验,并能由衷地生发积极的态度表达,产生正确的价值评判。
4.从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要求看,新课型强调“整合者落得实”
三维目标体系是基础教育为克服认知、参与、情感三方分离的状况而提出的观念和制度支撑,因此具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要求,这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三维目标的提出并没有使三方分离的状况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变,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受制于注重知识直观呈现的传统课型,教学过程难以使三者产生线性联系,难以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而新课型的操作特点,是强调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性运用,强调以材料为出发点和核心来谋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就为三者的整合提供了实施的载体,使得认知过程、参与过程、情感过程能够同点出发,同步开展。教学过程遵循了“整合”的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要求,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按时下所谓的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KAPO模式,新课型的实质就是其中作为核心的有效的“教学事件”。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导读式新课型,浓墨重彩地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特色,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活动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课型的实施都不能面面俱到,新课型同样如此。下面,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必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一节公开课,谈谈新课型实施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足之处。
新课型的最大特色,如前所述,是强调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性运用,因此,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也集中出现在材料的使用方面。
1.为展课型之新而材料数量过多
在教学设计、特别是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上,教师倾向于在材料数量上狠下工夫,甚至于每个要点设置一则材料,以此来体现自己对新课型的贯彻力度。如此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放置了5组共21则材料,过多的材料信息需要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接收、处理和反馈,而且次数频繁,这势必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质性的思考。过多的材料、过快的节奏,也容易导致学生的视觉疲劳和精神疲劳,进而导致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降低、参与意识下降。课型之新固然得到了彰显,但新课型实践的内涵却被淡化了。
2.为与高考接轨而材料形式过少
新课型的材料,从信息传递的方式、载体看,应该有更广义的理解,不单单是文字材料,也应包括数据图表、历史图片、实物、音视频等。但新课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采用文字材料,间或添加有限的图表材料。如这节公开课的21则材料中,大多是文字材料,只有3则材料是以图片或表格的形式出现的。其实质,就是将新课型等同于高考文字型材料解析题的当堂练。这种材料多元化的丧失,其实意味着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探索学习渠道的部分丧失,这显然有违于新课型自身的理念,不利于贯彻教学三维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材料形式过少,也导致了材料数量过多。这是因为,如果从高效学习的角度出发,单纯的文字和图表所提供的信息是极为有限的。其实,信息容量更为丰富、呈现更为高效的视频资料,可以多加采用。如关于君主立宪制确立背景的大量相关文字材料,完全可以用《大国崛起》系列片中的若干片段加以代替。
3.为显探究而材料内容过难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材料内容过难,不单指材料处理上的过难(如文言文的理解、数据的分析),还指材料的文字过多以及针对材料的设问难度过大。如在本节课的“存疑”环节,教师在给出材料“17世纪40年代的世界,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走向绝境……而两人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壤之别。就是在这个年代以后,东西方的崛起与没落明显加快,我们看到: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之后,就提出了“请思考东西方崛起和没落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显然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作出了过高的估计。
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过程与方法,或者说探究合作的目标本在于培养能力,而非检验能力,这就要允许一定的梯级,教师应当在材料呈现中体现最近发展区的原则。难度要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让学生既要跳一跳,又能够得着。一般而言,对于半知的知识,以材料导读的方式进行处理,是可以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的。但对于未知、难知的知识,在开展材料导读的过程时,可能还需要教师有一个深入浅出的讲解过程。
4.为把握重难点而忽视面的形成 新课型的实践,是一个有的放矢的过程,这个“的”就是重难点。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需要实施新课型以帮助学生获取感性材料、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非如此很难到达理想效果。但由此导致的常见现象是,教师在注重把握重难点的同时,往往不能以点带面,常将可能的疑点以及次于重难点的知识点,即材料没有蕴含的知识点简单带过,甚至只字不提。
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中,新贵族是作为重要推动力量而存在的,教材中也总将其与资产阶级并立,不可谓无足轻重。而且“新贵族”这个概念,在学生那里也确实是个疑点而需要澄清。另外,教材最后涉及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的形成与发展,也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内含的一个知识点。但是由于这些都不是重难点,一方面未在材料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未在教师的讲解中被涉及。
这里首先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关键点与非关键点的关系,以便形成知识网络的问题。贯彻新课型的老师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因为一旦不是重难点,就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材料进行涵盖。其次,课堂容量毕竟有限,光为了把握要点而呈现多少材料就够让人精打细算了。但是,如此一来,对细节的照顾不周可能会人为割裂不同层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使学生忽视每课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单元知识网的建立。如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在下一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又有涉及,显然在单元知识结构网络中应有一席之地。所以,从历史学科的知识网络化、体系化要求出发,这个不足显然是个应该得到重视的地方。
5.主体行为使材料使用落空
新课型鼓励学生主体性行为,即要落实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在新课型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讨论、回答问题方面也确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受到传统讲授法的影响,学生在进行探究时,往往不是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出发,把史料作为证据,通过因果关系的思考去合乎逻辑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而是习惯于在没有充分消化材料的情况下,急于带着问题直接去翻书寻找答案,这种行为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标准答案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放映了学生对自身学科基本能力缺乏必要的信心。
如此一来,即便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回答问题是踊跃的,但参与新课型的程度却是有限的。如前所述,新课型追求的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高度统一,但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往往使得新课程所强调的,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落空了。
三、应对策略
新课型实践时的种种不足使课堂付出了容量缩减和进度放慢的代价,这是一线教师实践反馈的突出问题。那么寻找应对对策时,也应该围绕这点来开展,即要多管齐下地省时间,追求有限条件下的最优化。
1.落实作业前置环节
预习一听课一复习—作业这四环节是最基本的学习过程,但其中的预习环节往往缺少程序支撑,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不做过高要求。但是新课型充分强调预习环节的重要性,并把它具体化为作业前置环节。
从新课型的操作角度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可分解为“已知的、预习可知的、预习半知的、预习未知的”四个部分。已知部分和预习可知部分,可以通过设置作业前置环节,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进行复习或自行掌握。预习半知的和预习未知的知识,可以通过对作业前置环节的质量反馈和教师的学情分析进行了解。由此,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的知识点,在绝对数量上有所减轻,更多是预习半知、预习未知的知识(往往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材料的呈现位置和数量,也能基于需要而更加有的放矢。这样一来,表面看课堂的容量不大,但从完整的教学环节看,容量却很是可观。由此也能多出时间来,解决知识网络化、体系化的问题。
作业前置不仅可以带动和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且还有其他作用。第一,通过前置作业完成质量的反馈,能够暴露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认识上的不足。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合理确认最近发展区,进行二次备课,调整施教的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在材料难度的设计和把握上更加具有合理性。第二,学生能在预习过程中解决识记、理解两个层面的问题,产生应用、拓展两个层面的问题,并从中获得自我水平定位,带人课堂学习中,能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底气地开展学习活动,这些显然都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2.材料适度删减
新课型既然强调材料的整体性运用,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谈保证课堂容量,其实就是如何合理压缩学生在材料阅读上所费的时间。其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对材料进行适度删减。
所谓删减,首先是指在对课堂中呈现材料的组数、则数进行精挑细选,突出针对性和典型性。如在关于“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的教学设计中,此教师加入了如下的材料。
《每日观察》评论员称:英国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财政赤字至少达到1600亿英镑,在主要发达国家里基本上是赤字最多的。另外,失业人数高达250万人,失业率为8%,是90年代中期以来最高的。假如卡梅伦首相要采取某些施政措施,你认为:
(1)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2)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卡梅伦首相会不会为此改变策略,为什么?
(3)如果议会中大多数都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所用的材料文字本身,并没有蕴含与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及运行机制直接相关的信息。就算不呈现出来,对解答问题也不会构成阻碍。如此,可算多余之物,应当删减。
另外,教学实践中更多面临的,是对每则材料的字数进行适度的控制。这种适度控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能够提供同样信息,并且信息获取难度相近的几则材料中,选择字数较少的一则。另一种是在既有材料无可替代的情况下,对既有材料进行删减。一般来说,选用材料往往是从原始史料和史学著作中摘选出来的,从蕴含本课所学重难点、与设计问题相对应的角度看,这些材料往往蕴含了较多的外围内容,其中一些是多余的,可以进行删减。
所谓适度,是指这种删减不是无原则的,为了保证材料的质量,删减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主旨完整性原则。原始资料的文字呈现不必是完整的,但资料主旨的呈现必须是完整的,忠于原始材料的。防止因删减造成违背材料原旨或原旨体现不完整,从而与历史学科的真实性要求相违背。二是不影响材料的难度要求。即便强调最近发展区,也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体现“发展”。如果是用以锻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材料文字,是否删减应当格外谨慎,以防止出现删减的结果是答案。
例如,在本课导入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了古代民主与近代民主的区别这一合作探究活动,所呈现的材料和问题如下: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雅典公民大会的设置主要经历了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的改革。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 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初探》
材料二:间接民主乃现在最流行的民主,那便是由老百姓选出代表负责处理国政,这又叫作代议的民主。这种间接的民主现有三种类型,第一是内阁制,以英国为代表;第二是总统制,以美国为代表;第三是委员制,以瑞士为代表。
——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雅典权力的理解。(2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民主制有着怎样的不同?(4分)
根据上述两个原则,结合材料对应的问题,可以做如下处理:1.省去本组材料的导言;2.省去材料一第一句;3.将材料二中的第一句,简化为“间接民主……又叫作代议的民主”;4.省去两则材料的出处。这些删减既不会影响材料的主旨,也不会影响材料的难度,其结果是材料的字数从300字左右缩到190字左右,也就省去了近1,3的阅读时间。
3.提高师生对新课型的适应度
新课型强调教师是知识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构建者。其实也就意味着,在新课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都构成了极为重要的“实现条件”。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上述新课型实施中的不足之处,也是师生适应度低带来的问题。因此,提高师生对新课型的适应度也就成为寻找对策的题中应有之意。
提高教师的适应度,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实质就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一,在前置作业的编制上,要注意知识点的全面覆盖,防止遗漏,并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知识体系。第二,在前置作业的题型设计上,注意情境性和新颖性,题量遵循适量原则,内容设计上既要涉及重难点,又要适当降低难度,以便激趣养习。第三,在前置作业的处理上,教师一定要及时批阅和统计,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正确预测学情,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的调整,进而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第四,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除注意材料选择外,还要注重问题设计,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确保设问用语简洁明了、设问内容(学习障碍)小步呈现。
提高学生的适应度,实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关键还是教师做工作。第一,新课型的主体行为,其实是重落实的过程,由此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就要突出民主性、全面性、有效性、鼓励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自信心,让他们愿意丢掉教材标准答案的拐杖,尝试运用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去探究,去解决问题。第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能辅助学生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地逐步开展,并及时调控探究的进程,并在最后加以总结。第三,要加强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科学方法包括一般的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类比与假设等,还包括历史学科研究中的历史事实的还原与重构、历史过程的分析与解释。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主要应加强史料的辨伪、历史的考证、逻辑的分析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总之,只有使刚刚接触到新课型的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得到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然后才能从挪到走、从小步到大步。也只有教师使新课型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构建,新课型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56—05
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从落实新课改要求、打造高效课堂出发,有针对性地探索着各种课型转变。其中,以“材料是知识载体,学生是知识建构者,教师是知识促进者”作为自身操作理念的材料导读式历史新课型(以下简称新课型),以其对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学三维目标的良好执行力,在众多课型中脱颖而出。
一、材料导读式新课型的实效
1.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维度上,新课型强调“理解者记得牢”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新课型把呈现蕴含基础知识的丰富、直观材料,作为知识传授的第一环节。然后伴随着教师的引导,从设计的具体问题出发,让学生自主地对材料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辨析、推论、归纳和总结,从而实实在在地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其材料依次展开,其问题环环相扣,这使得历史知识的获得和掌握作为一系列能力运用的最终成果而存在,真正实现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高度统一。同时,丰富的材料构建起了浓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凭借足够的信息支持,去想前人之所想,思前人之所行,进而生成同情之理解,对于重要历史事件能深刻体认其因果关系。
2.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上,新课型强调“参与者学得好”
遵循参与程度同学习成功的正相关性,新课型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把互动性的教学环境、过程和体验作为内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多层次而又开放的问题,对学生提出多样的能力要求,也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不同层次的意愿。在方法习得上,新课型通过前置作业来落实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落实合作学习,通过材料处理来落实探究学习。新课型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思考、探索过程,感受思维的乐趣。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新课型强调“体验者觉得真”
遵循情感态度生成的一般规律,新课型无意于直呈和灌输“应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而是通过材料呈现达到情景再现,让学生在神入历史的体验中自发萌生相应的情感态度,从历史事件的“因为”中感悟个人情感的“所以然”,自觉推动情绪——情感——情操的生成和演进。表现在课堂上,新课型总能带来这样的情景,就是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保持强烈的学习与探究愿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积极的情从史出的情感体验,并能由衷地生发积极的态度表达,产生正确的价值评判。
4.从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要求看,新课型强调“整合者落得实”
三维目标体系是基础教育为克服认知、参与、情感三方分离的状况而提出的观念和制度支撑,因此具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要求,这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三维目标的提出并没有使三方分离的状况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变,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受制于注重知识直观呈现的传统课型,教学过程难以使三者产生线性联系,难以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而新课型的操作特点,是强调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性运用,强调以材料为出发点和核心来谋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就为三者的整合提供了实施的载体,使得认知过程、参与过程、情感过程能够同点出发,同步开展。教学过程遵循了“整合”的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要求,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按时下所谓的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KAPO模式,新课型的实质就是其中作为核心的有效的“教学事件”。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导读式新课型,浓墨重彩地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特色,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活动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课型的实施都不能面面俱到,新课型同样如此。下面,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必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一节公开课,谈谈新课型实施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足之处。
新课型的最大特色,如前所述,是强调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性运用,因此,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也集中出现在材料的使用方面。
1.为展课型之新而材料数量过多
在教学设计、特别是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上,教师倾向于在材料数量上狠下工夫,甚至于每个要点设置一则材料,以此来体现自己对新课型的贯彻力度。如此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放置了5组共21则材料,过多的材料信息需要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接收、处理和反馈,而且次数频繁,这势必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质性的思考。过多的材料、过快的节奏,也容易导致学生的视觉疲劳和精神疲劳,进而导致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降低、参与意识下降。课型之新固然得到了彰显,但新课型实践的内涵却被淡化了。
2.为与高考接轨而材料形式过少
新课型的材料,从信息传递的方式、载体看,应该有更广义的理解,不单单是文字材料,也应包括数据图表、历史图片、实物、音视频等。但新课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采用文字材料,间或添加有限的图表材料。如这节公开课的21则材料中,大多是文字材料,只有3则材料是以图片或表格的形式出现的。其实质,就是将新课型等同于高考文字型材料解析题的当堂练。这种材料多元化的丧失,其实意味着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探索学习渠道的部分丧失,这显然有违于新课型自身的理念,不利于贯彻教学三维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材料形式过少,也导致了材料数量过多。这是因为,如果从高效学习的角度出发,单纯的文字和图表所提供的信息是极为有限的。其实,信息容量更为丰富、呈现更为高效的视频资料,可以多加采用。如关于君主立宪制确立背景的大量相关文字材料,完全可以用《大国崛起》系列片中的若干片段加以代替。
3.为显探究而材料内容过难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材料内容过难,不单指材料处理上的过难(如文言文的理解、数据的分析),还指材料的文字过多以及针对材料的设问难度过大。如在本节课的“存疑”环节,教师在给出材料“17世纪40年代的世界,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走向绝境……而两人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壤之别。就是在这个年代以后,东西方的崛起与没落明显加快,我们看到: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之后,就提出了“请思考东西方崛起和没落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显然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作出了过高的估计。
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过程与方法,或者说探究合作的目标本在于培养能力,而非检验能力,这就要允许一定的梯级,教师应当在材料呈现中体现最近发展区的原则。难度要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让学生既要跳一跳,又能够得着。一般而言,对于半知的知识,以材料导读的方式进行处理,是可以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的。但对于未知、难知的知识,在开展材料导读的过程时,可能还需要教师有一个深入浅出的讲解过程。
4.为把握重难点而忽视面的形成 新课型的实践,是一个有的放矢的过程,这个“的”就是重难点。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需要实施新课型以帮助学生获取感性材料、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非如此很难到达理想效果。但由此导致的常见现象是,教师在注重把握重难点的同时,往往不能以点带面,常将可能的疑点以及次于重难点的知识点,即材料没有蕴含的知识点简单带过,甚至只字不提。
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中,新贵族是作为重要推动力量而存在的,教材中也总将其与资产阶级并立,不可谓无足轻重。而且“新贵族”这个概念,在学生那里也确实是个疑点而需要澄清。另外,教材最后涉及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的形成与发展,也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内含的一个知识点。但是由于这些都不是重难点,一方面未在材料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未在教师的讲解中被涉及。
这里首先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关键点与非关键点的关系,以便形成知识网络的问题。贯彻新课型的老师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因为一旦不是重难点,就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材料进行涵盖。其次,课堂容量毕竟有限,光为了把握要点而呈现多少材料就够让人精打细算了。但是,如此一来,对细节的照顾不周可能会人为割裂不同层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使学生忽视每课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单元知识网的建立。如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在下一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又有涉及,显然在单元知识结构网络中应有一席之地。所以,从历史学科的知识网络化、体系化要求出发,这个不足显然是个应该得到重视的地方。
5.主体行为使材料使用落空
新课型鼓励学生主体性行为,即要落实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在新课型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讨论、回答问题方面也确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受到传统讲授法的影响,学生在进行探究时,往往不是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出发,把史料作为证据,通过因果关系的思考去合乎逻辑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而是习惯于在没有充分消化材料的情况下,急于带着问题直接去翻书寻找答案,这种行为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标准答案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放映了学生对自身学科基本能力缺乏必要的信心。
如此一来,即便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回答问题是踊跃的,但参与新课型的程度却是有限的。如前所述,新课型追求的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高度统一,但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往往使得新课程所强调的,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落空了。
三、应对策略
新课型实践时的种种不足使课堂付出了容量缩减和进度放慢的代价,这是一线教师实践反馈的突出问题。那么寻找应对对策时,也应该围绕这点来开展,即要多管齐下地省时间,追求有限条件下的最优化。
1.落实作业前置环节
预习一听课一复习—作业这四环节是最基本的学习过程,但其中的预习环节往往缺少程序支撑,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不做过高要求。但是新课型充分强调预习环节的重要性,并把它具体化为作业前置环节。
从新课型的操作角度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可分解为“已知的、预习可知的、预习半知的、预习未知的”四个部分。已知部分和预习可知部分,可以通过设置作业前置环节,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进行复习或自行掌握。预习半知的和预习未知的知识,可以通过对作业前置环节的质量反馈和教师的学情分析进行了解。由此,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的知识点,在绝对数量上有所减轻,更多是预习半知、预习未知的知识(往往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材料的呈现位置和数量,也能基于需要而更加有的放矢。这样一来,表面看课堂的容量不大,但从完整的教学环节看,容量却很是可观。由此也能多出时间来,解决知识网络化、体系化的问题。
作业前置不仅可以带动和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且还有其他作用。第一,通过前置作业完成质量的反馈,能够暴露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认识上的不足。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合理确认最近发展区,进行二次备课,调整施教的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在材料难度的设计和把握上更加具有合理性。第二,学生能在预习过程中解决识记、理解两个层面的问题,产生应用、拓展两个层面的问题,并从中获得自我水平定位,带人课堂学习中,能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底气地开展学习活动,这些显然都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2.材料适度删减
新课型既然强调材料的整体性运用,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谈保证课堂容量,其实就是如何合理压缩学生在材料阅读上所费的时间。其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对材料进行适度删减。
所谓删减,首先是指在对课堂中呈现材料的组数、则数进行精挑细选,突出针对性和典型性。如在关于“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的教学设计中,此教师加入了如下的材料。
《每日观察》评论员称:英国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财政赤字至少达到1600亿英镑,在主要发达国家里基本上是赤字最多的。另外,失业人数高达250万人,失业率为8%,是90年代中期以来最高的。假如卡梅伦首相要采取某些施政措施,你认为:
(1)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2)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卡梅伦首相会不会为此改变策略,为什么?
(3)如果议会中大多数都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所用的材料文字本身,并没有蕴含与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及运行机制直接相关的信息。就算不呈现出来,对解答问题也不会构成阻碍。如此,可算多余之物,应当删减。
另外,教学实践中更多面临的,是对每则材料的字数进行适度的控制。这种适度控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能够提供同样信息,并且信息获取难度相近的几则材料中,选择字数较少的一则。另一种是在既有材料无可替代的情况下,对既有材料进行删减。一般来说,选用材料往往是从原始史料和史学著作中摘选出来的,从蕴含本课所学重难点、与设计问题相对应的角度看,这些材料往往蕴含了较多的外围内容,其中一些是多余的,可以进行删减。
所谓适度,是指这种删减不是无原则的,为了保证材料的质量,删减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主旨完整性原则。原始资料的文字呈现不必是完整的,但资料主旨的呈现必须是完整的,忠于原始材料的。防止因删减造成违背材料原旨或原旨体现不完整,从而与历史学科的真实性要求相违背。二是不影响材料的难度要求。即便强调最近发展区,也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体现“发展”。如果是用以锻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材料文字,是否删减应当格外谨慎,以防止出现删减的结果是答案。
例如,在本课导入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了古代民主与近代民主的区别这一合作探究活动,所呈现的材料和问题如下: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雅典公民大会的设置主要经历了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的改革。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 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初探》
材料二:间接民主乃现在最流行的民主,那便是由老百姓选出代表负责处理国政,这又叫作代议的民主。这种间接的民主现有三种类型,第一是内阁制,以英国为代表;第二是总统制,以美国为代表;第三是委员制,以瑞士为代表。
——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雅典权力的理解。(2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民主制有着怎样的不同?(4分)
根据上述两个原则,结合材料对应的问题,可以做如下处理:1.省去本组材料的导言;2.省去材料一第一句;3.将材料二中的第一句,简化为“间接民主……又叫作代议的民主”;4.省去两则材料的出处。这些删减既不会影响材料的主旨,也不会影响材料的难度,其结果是材料的字数从300字左右缩到190字左右,也就省去了近1,3的阅读时间。
3.提高师生对新课型的适应度
新课型强调教师是知识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构建者。其实也就意味着,在新课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都构成了极为重要的“实现条件”。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上述新课型实施中的不足之处,也是师生适应度低带来的问题。因此,提高师生对新课型的适应度也就成为寻找对策的题中应有之意。
提高教师的适应度,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实质就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一,在前置作业的编制上,要注意知识点的全面覆盖,防止遗漏,并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知识体系。第二,在前置作业的题型设计上,注意情境性和新颖性,题量遵循适量原则,内容设计上既要涉及重难点,又要适当降低难度,以便激趣养习。第三,在前置作业的处理上,教师一定要及时批阅和统计,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正确预测学情,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的调整,进而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第四,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除注意材料选择外,还要注重问题设计,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确保设问用语简洁明了、设问内容(学习障碍)小步呈现。
提高学生的适应度,实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关键还是教师做工作。第一,新课型的主体行为,其实是重落实的过程,由此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就要突出民主性、全面性、有效性、鼓励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自信心,让他们愿意丢掉教材标准答案的拐杖,尝试运用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去探究,去解决问题。第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能辅助学生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地逐步开展,并及时调控探究的进程,并在最后加以总结。第三,要加强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科学方法包括一般的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类比与假设等,还包括历史学科研究中的历史事实的还原与重构、历史过程的分析与解释。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主要应加强史料的辨伪、历史的考证、逻辑的分析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总之,只有使刚刚接触到新课型的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得到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然后才能从挪到走、从小步到大步。也只有教师使新课型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构建,新课型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