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疾病,在祖国医学上无此病名。根据历代文献所载“胃痛”“胃脘痛”与其类似,主要发病原因是饮食不节,寒热失调,气郁不疏,影响脾胃运化失常,因而引起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吞酸甚至呕血或大便色黑,便血等证。
本病虽不属于肝经,但人的精神因素与肝郁不舒也会影响脾胃,多年来根据临床所见,“溃疡病”以肝胃气痛者居多,虚寒胃痛者次之,其他情况较为少见。《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张仲景《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治疗腹部疼痛及《本草》“甘草”治疗疮疡痈毒等的记载,结合临床见证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溃疡病”多数病例效果良好。
由于临床常见肝胃气痛者为多,故以芍药甘草汤为主,主要药物组成:杭白芍15g,甘草15g,香附15g。辨证加减:虚者加党参、白术或黄芪;寒者加炒良姜、肉桂或熟附子;热者加黄芩、黄连或黄柏;实者加大黄(炒焦)、枳实;吞酸加吴茱萸、黄连;调气加木香、砂仁或沉香;痛甚加元胡;吐甚加半夏或竹茹;便燥加郁李仁或火麻仁;便泻加黄连或茯苓;出血加藕节,乌贼骨或三七。
鉴于杭白芍味苦酸微寒,性平无毒,可泻肝火,安脾和血,缓中止痛;甘草味甘,性平无毒,生肌止痛,疗诸痈疮疡,通行十二经。故芍药甘草汤可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柔肝理脾,缓急止痛;加以香附,辛微苦,甘平,入肝,三焦二经,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之功用,乃血中气药,与芍药甘草汤合用,以达辛通和营,治胃脘久痛不愈之目的。
典型病例
患者,男,41岁。因十余年来间断性胃脘痛牵及两胁,以饥饿时疼痛为主,伴有嗳气,矢气,纳差,大便燥结,无吞酸,呕吐和黑便,每于情绪波动时发病,本次发病3个月余,西药治疗无效,不能坚持日常工作,于2008年7月前来就诊,做钡餐造影示十二指肠球部龛影,查慢性病容,苔薄白,脉弦,证属肝胃气痛,治宜调和肝胃,芍药甘草汤加减。3剂后,痛减,精神爽,但仍觉胃脘两胁胀满不舒,窜及后背,原方加苏梗6g,沉香6g,继服3剂,药后胀满稍减,嗳气少,疼痛消失,纳好转,面色较前为华,脉缓和。于前方再加砂仁6g,继服5剂。药后腹满明显减轻,嗳气已不明显,继给前方治疗15天,诸证皆消,纳佳,二便调,苔退脉和缓。故嘱继服原方1个月巩固治疗,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讨 论
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溃疡病,不是每个患者都有效,临床体会,对肝胃气痛者疗效最为满意,至于虚寒、痰滞、食积或胃络瘀阻等证,虽然西医诊断都是“溃疡病”,但在治疗上,必须结合中医辨证,加减用药才能有效,另外,对肝郁症较轻者,香附亦减至10g,肝胃气痛者不宜骤用补剂,以防补之气不通而痛愈甚之弊。
本病虽不属于肝经,但人的精神因素与肝郁不舒也会影响脾胃,多年来根据临床所见,“溃疡病”以肝胃气痛者居多,虚寒胃痛者次之,其他情况较为少见。《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张仲景《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治疗腹部疼痛及《本草》“甘草”治疗疮疡痈毒等的记载,结合临床见证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溃疡病”多数病例效果良好。
由于临床常见肝胃气痛者为多,故以芍药甘草汤为主,主要药物组成:杭白芍15g,甘草15g,香附15g。辨证加减:虚者加党参、白术或黄芪;寒者加炒良姜、肉桂或熟附子;热者加黄芩、黄连或黄柏;实者加大黄(炒焦)、枳实;吞酸加吴茱萸、黄连;调气加木香、砂仁或沉香;痛甚加元胡;吐甚加半夏或竹茹;便燥加郁李仁或火麻仁;便泻加黄连或茯苓;出血加藕节,乌贼骨或三七。
鉴于杭白芍味苦酸微寒,性平无毒,可泻肝火,安脾和血,缓中止痛;甘草味甘,性平无毒,生肌止痛,疗诸痈疮疡,通行十二经。故芍药甘草汤可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柔肝理脾,缓急止痛;加以香附,辛微苦,甘平,入肝,三焦二经,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之功用,乃血中气药,与芍药甘草汤合用,以达辛通和营,治胃脘久痛不愈之目的。
典型病例
患者,男,41岁。因十余年来间断性胃脘痛牵及两胁,以饥饿时疼痛为主,伴有嗳气,矢气,纳差,大便燥结,无吞酸,呕吐和黑便,每于情绪波动时发病,本次发病3个月余,西药治疗无效,不能坚持日常工作,于2008年7月前来就诊,做钡餐造影示十二指肠球部龛影,查慢性病容,苔薄白,脉弦,证属肝胃气痛,治宜调和肝胃,芍药甘草汤加减。3剂后,痛减,精神爽,但仍觉胃脘两胁胀满不舒,窜及后背,原方加苏梗6g,沉香6g,继服3剂,药后胀满稍减,嗳气少,疼痛消失,纳好转,面色较前为华,脉缓和。于前方再加砂仁6g,继服5剂。药后腹满明显减轻,嗳气已不明显,继给前方治疗15天,诸证皆消,纳佳,二便调,苔退脉和缓。故嘱继服原方1个月巩固治疗,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讨 论
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溃疡病,不是每个患者都有效,临床体会,对肝胃气痛者疗效最为满意,至于虚寒、痰滞、食积或胃络瘀阻等证,虽然西医诊断都是“溃疡病”,但在治疗上,必须结合中医辨证,加减用药才能有效,另外,对肝郁症较轻者,香附亦减至10g,肝胃气痛者不宜骤用补剂,以防补之气不通而痛愈甚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