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鼠传代恙虫病的病理学观察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wl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的病原采自1986年在广西桂林卫家渡村爆发恙虫病流行的患者全血,给昆明小白鼠各0.5ml做腹腔接种后小鼠均在6~10天死亡,抽其腹水作接种材料,各取0.5ml腹腔接种进行连续传代。经二十余代循环后,随意选10只病死的小白鼠做尸解进行病理学观察。观察结果表明:所有受检的小白鼠均为典型的肝、脾急性肉芽肿形成。镜下显示肝内小血管周为单核巨噬细胞性炎(血管大致正常)和急性肉芽肿形成(无多核巨细胞及其它炎细胞),伴肝细胞变性、坏死及枯否细胞增生。脾脏肉芽肿病变广泛,并见大量多核巨细胞,偶见坏死和出血。肺脏病变显示单核细胞性间质性肺炎;其它各脏器大致正常或轻度炎性反应。上述这些病理变化与国内外文献有关恙虫病病理变化的记载有所不同。这些结果可能与恙虫病的Gilliam型抗原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采用微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广西66例恙虫病病人血清,进行恙虫病立克次体血清学分型,结果31例属Gilliam型,占47%,19例属Karp型,占29%,16例属Karp型和Gilliam型混合感染,占24%,反映广西近年恙虫病流行型别为Gilliam和Karp型,也有Karp与Gilliam型混合感染者。
期刊
我们研制了一种培养莱姆病螺旋体的新培基,用这种培基培养美国B31菌株时与BSK培基相类似。并用该培基从全沟硬蜱分离出二株莱姆病螺旋体。
期刊
期刊
应用改良酚水法提取了钩端螺旋体的脂多糖(L-LPS)。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L-LPS为糖类、脂类和少量蛋白质的复合物。经鲎试验证实,不同毒力的钩端螺旋体的LPS含量基本相同。L-LPS在电镜下呈现均一的带状或条状结构;少数条带状结构末端出现分叉。L-LPS的超微结构及其红外光谱与大肠杆菌内毒素极其相似,提示两者可能为同型结构物。
期刊
本文报告用波摩那型N株与犬型赖株制成单价及二价混合钩体活菌苗,对16只猪进行分组免疫观察138天,经攻毒后全部得到保护,未发现尿中排菌,亦无发病;10只对照猪中7只发病9只尿中排菌。二价混合活菌苗免疫9只猪,仅1只猪一个月一次尿中排菌,余均未排菌,对照猪排菌并发病,说明活菌苗安全有效。
期刊
1988年4~7月在新疆新源县那拉提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进行了鼠类调查。发现各种野生鼠均可感染莱姆病螺旋体,平均自然感染率为17.4%,其中小林姬鼠、天山林䶄和普通田鼠感染率较高。由于普通田鼠在样地内数量多,带蜱率、带蜱指数及螺旋体自然感染率均较高是样地优势种,是该地区莱姆病的重要保存宿主。
期刊
We cloned and sequenced the gene encoding the major outer membrane protein (MOMP) of two Chlamydia psittaci strains, guinea pig inclusion conjunctivitis (GPIC) strain 1, and meningopneumonitis (Mu) st
期刊
我们于1983年及1984年,对海南岛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的一个市和5个县共收集到1038份发热病人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同时从病人分离到恙虫病立克次体及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各1株。对1038份血清经补体结合试验检测为770份,其中:恙虫病检测683份,阳性189份,阳性率为27.67%;鼠型斑疹伤寒检测357份,阳性160份,阳性率44.81%;Q热检测185份,阳性44份,阳性率为23.78%。对11
期刊
根据我们实验室所收集保存国内主要恙虫病疫区分离的立克次体代表株及海南岛病人血清,采用micro-IF法分型结果,首次证明我国大陆至少有Karp、Kato、Gilliam3个型毒株存在。无论是鼠抗血清、免抗血清,还是自然感染或人工免疫的人抗血清,均可用于micro-IF试验对恙虫病立克次体进行分型鉴定。鼠抗血清较兔抗血清更特异。micro-IF法与CF法检测结果呈平行关系,但以micro-IF法较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