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冷战史佳作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cccc3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近十几年来,冷战史研究已经成为在国际学界代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一张亮眼的名片。
  中国的冷战史研究大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主要利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中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年间的美国对华政策。几年后,全球范围内的冷战随苏东剧变戛然而止,这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东西方对抗终于变成了一个静态的歷史过程。更让历史学家兴奋不已的是,在此前后,中国、苏联和东欧国家档案文献的大量开放,使研究者首次有机会探察“铁幕”的另一边。基于这一崭新的情势,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率先倡导开展“冷战史新研究”或曰“冷战国际史研究”,即在冷战结束以及后冷战时代到来赋予研究者的全新时空框架内,冷战史学者凭借着这种“局外性”优势,将冷战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进程置于20世纪全球化运动中加以剖析和细读。相应地,在研究方法上,遵循国际史研究路径,力争挖掘多国多边档案,竭力挣脱“美国中心”论的羁绊,将关注视线转向“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并重新认识意识形态对冷战的型塑作用。“冷战史新研究”学术潮流甫一出现,中国学者(包括旅美华人学者)便在中文权威杂志上予以详细介绍并做出正面评价。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在相关研究中自觉不自觉地实践“冷战史新研究”倡导的基本理念。
  中国的“冷战史新研究”实际上发端于“民间”。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沈志华、牛军、杨奎松、李丹慧、牛大勇、章百家等一批历史研究者,在旅美华人学者陈兼、张曙光等人协助下,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学术活动。他们自筹资金,千方百计收集各国档案文献,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并呼吁和推动中国相关档案的开放,很快就将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推向国际学界,令国外同行有机会较以往更为真切地窥见冷战另一方的战略思考和外交决策。当然,中国的冷战史研究之所以能够在近十余年取得明显进步,还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财力支持密切相关。毋庸置疑,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代表的各级政府项目资助是冷战史研究人员团队建设、资料搜集和设备购置的主要经费来源。正是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作为中国冷战史研究的“龙头”,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才在国际学界脱颖而出,并连年取得丰硕成果,被称为国际学界冷战史研究四大中心之一。
  中国学者有关冷战时期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中朝关系、中越关系、朝鲜战争等专题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尤为值得指出的是,最近若干年来中国冷战史学界至少在如下四个领域进行了集体性的探索,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学术景观:经济冷战;心理战、隐蔽战与核战略;冷战中的科学与文化;中国对周边国家政策。无论是相对于中国学者以往的相关成果而言,还是与国际同行比较,上述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意味着一种明显的进步,其中不乏开拓性的探索。
  历史研究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高级工种”,更担负着涵育后学、传承人类记忆的先天使命。从中国冷战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沈志华教授领衔编写的这部《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开创了中国冷战史教材编写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全书分为“冷战的起源和爆发”“冷战的扩展和延续”“冷战的转型和终结”三编,共二十四讲,每讲均附有两到四道思考题,还附有参考书目和大事记。该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力争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写作者在参考了大量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冷战发生、演进和终结的宏大历史过程。总的来看,该书将主要关注点自然而然地放在了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法国等重点国家身上,但也并未忘记给朝鲜、越南、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古巴、安哥拉和阿富汗等国家或地区相应地留出笔墨。从各讲的选题上来看,该书奉行“抓大放小”的原则,基本上涵盖了冷战期间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和历史事件。限于篇幅确难单独列为专题的案例,也尽可能在相关的某一讲中通过前后勾连的方式加以概述。
  《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作为针对中国大学历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教材,定会在历史学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同时,作为通俗读物,也为中国社会关注这段历史的普通读者奉上一道学术盛宴,并在冷战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本刊略有删节)
其他文献
据外媒近日报道,荷兰最大的旅客列车运行公司荷兰铁路(NS)从今年初起仅使用风力发电运行所有列车。这使得“风车之国”更加名副其实。  据悉,荷兰全国每天约有60万人乘坐“风力电车”,NS强调这是全球首次的大胆尝试。NS在2015年与该国电力公司Eneco合作启动了仅凭借风电运行列车的项目,2016年,75%的列车靠风电运行。NS每天运行约5500班列车。原计划于2018年起百分之百使用风电,但由于包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近日表示,去年日益成长的再生能源产业在全球创造了50万份新工作,由此再生能源产业创造的工作首度突破1000万份大关。  據报道,总部设在阿联酋阿布扎比的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发表新报告指出,到2017年底,全球对干净能源的利用已创造1030万份工作。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秘书长安明表示,调查结果显示,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寻求低碳经济增长的支柱”。安明称,“这项数字基本上支持我们的
据日媒报道,日本政府正在讨论将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的退休年龄由目前的60岁推迟到65岁。  据悉,日本政府将以从2019年度開始分阶段推迟的方案为中心进行调整,同时还将制定削减公务员总人事费用的综合对策。日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在少子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保证劳动人口。同时,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自身的率先行动带动企业也推迟退休年龄。日本今年夏季设置了由内阁人事局、人事院和总务省合计约十名局长级官员组成的相关
2017年1月19日,在日本全国工会总联合会(“全劳联”)、“国民春斗共斗委员会”的领导下,约1300人包围了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联”)会馆,要求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扩大雇佣规模,由此拉开了2017年“春斗”的大幕。  何谓“春斗”  在日本,对“春斗”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春斗”是每年春季劳资双方就新年度的工资增长水平进行谈判的制度。有些学者则认为“春斗”是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深入而
5月12日,印度的南部大邦卡纳塔克举行了邦议会选举。早在2018年年初,卡邦就已经吸引了印度两大政治力量——印度人民党与国大党的主要注意力。在接下来的数个月中,两党都在卡邦投入了巨大的赌注:印人党方面,总理莫迪、党主席阿米特·沙阿、19名内阁部长连同印人党执政的三个邦的首席部长在邦选前“倾巢出動”赴卡邦拉票;国大党方面,新掌门人拉胡尔·甘地四次赴卡邦拉票,前总理曼莫汉·辛格“火力全开”,就连两年没
2018年4月17?1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次访问美国,安倍与特朗普的会晤至此已达六次。将这六次会晤拼接起来并聚焦日本一方,可对美日领导人的这六场外交秀进行一个较长跨度的考察,勾勒出日美关系的演变图景与日本的得失。第一次:摸底和游说之旅  安倍和特朗普的第一次会晤是在2016年。安倍在前往秘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前夕顺访美国,并于美国当地时间11月17日下午5点前往纽约“特朗普大厦”,与新
在台湾“北蓝南绿”的传统政治板块下,蓝绿各半的中台湾历来是国民两党争夺的焦点地区,“翻转中台湾”“决战中台湾”也成为台湾地方选举时常常出现的口号。此次“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守住新北市的可能性较大,台北市由于“白绿蓝”三方混战,胜负难料,而台中市则是呈现单纯的蓝绿对决格局。国民党将赢得台中市作为此次选举胜利的指标,“第一立委”卢秀燕强势出击,而现任民进党籍市长林佳龙对连任也是志在必得。蓝绿在台中市的
美国《今日军控》2017年3月1日  特朗普在就任总统前宣布将“大力加强和扩充”美国核力量。他上任后不久就指示防长马蒂斯启动新的核态势评估,称“应确保美国核威慑力先进、强大、灵活、有弹性,随时准备遏制21世纪的威胁并保证美国盟友安全”。  此次核态势评估可能推动美国战略中核武器的作用、核力量维持与升级计划及核军备控制和防扩散等领域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2010年的核态势评估认定“俄罗斯是美国在核力量
随着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时代谢幕。如何评价奥巴马八年的执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就其中东政策而言,国际观察家、美国外交精英普遍认为奥巴马偏软、偏弱、偏谨慎。但也有观点认为,奥巴马的中东政策与其个人因素有重大关系,并不代表美国主流社会的选择。那么,奥巴马的中东政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政策?是一种长远的战略趋势还是暂时的战术选择?会被特朗普继承吗?  不能轻易断言美国对中东的投入减少了  近年来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7月30日宣布对军队系统实行改革,军方最高权力机构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和国家情报局划归总统府直接管辖,其他机构也划分给不同的文官政府部门监管。分析人士指出,埃尔多安此番改革意在扩大文官政府对军队的控制,进一步削弱土耳其军方的地位。  埃尔多安当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布这一决定,并介绍主要改革措施:土耳其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和国家情报局局长将从以往向总理报告改由直接向总统报告,陆海空三军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