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法的体会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框架,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支架式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构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模式。本文对支架式教学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并阐述了支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化学教学;概念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中,一直沿用讲解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书本的现成理论。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学生的求知欲也被消磨在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中,这些显然跟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相违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化学教学中引入“支架式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协作交流,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支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中的实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2.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其次,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该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搭起问题支架;再次,也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要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
  3.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自学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一能力的形成须以教师正确的引导为线索。探索开始可以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问题的过程,提供问题解决的原理,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沿框架逐步攀升。
  4.鼓励协作学习,完成意义建构
  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一个学生团体进行协作学习,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商讨论,相互协作交流,相互启发,可以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解释自己探究的方法,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学生提出石蕊为什么又褪色了?他们讨论后提出猜想:猜想1:一定有物质使石蕊褪色了,这一物质具有漂白性?猜想2:溶液中有H+和C1-,是不是盐酸使石蕊试液褪色?猜想3:Cl2氧化性很强,是否是氯气使其褪色?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验证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机色素分子破坏变成无色物质,故可做漂白剂;消毒剂等。
  三、支架式教学中几种不同类型的支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图表等。
  在实践中该怎样具体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呢?对不同类型的支架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分别用案例加以阐述。
  1.范例支架:范例即举例子,举出已知的类似知识点。好的范例能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运用案例:Fe(OH)2的制备。因为Fe(OH)2很容易被氧化,所以在制备Fe(OH)2要考虑隔绝O2,如何才能做到呢?这时老师提出已学过的钠和白磷的保存知识,让同学们据此找到Fe(OH)2的制备方法,最后让同学们总结出隔绝O2的方法。这一教学设计中,利用已学到的知识作范例。
  2.问题支架: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它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运用案例:离子共存的判断,老师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题目(有生成沉淀的,有生成气体的,有生成弱电解质的,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有生成络合物的等)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应的问题。
  四、支架式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支架式教学法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师讲生听”代之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学生在支架式教学中,参与学习、互动、探知、解惑,能力得到提高。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和主体。(二)在支架式教学法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协助者和指导者。(三)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更能产生思维的火花,同时教师也能得到启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王磊,张毅强,乔敏.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J].化学教育.2008(06)
  [2]胡久华,乔敏.例谈化学课堂上教学情景的创设[J].化学教育.2008(05)
  [3]林肃浩.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8(03)
  [4]何如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有效的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1)
  (作者单位:安徽太和一中)
其他文献
【摘 要】有效教学,是我们实践教育理念与提升教育思想的指导和平台,是成功引导我们突破自身局限,发挥资源优势,找准自我,进一步谋求大的发展的基础和依据。本文通过高中语文阅读来具体阐述有效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阅读;有效教学  在具体的阅读与指导工作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既做好文本知识的点拨与开化,深入文学内核,探究语言艺术,领悟人文魅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返璞到“文学自身的理念回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校企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文章阐述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所面临的困境,并以飞机维修行业为例,论述了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行业标准
【摘 要】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几何,它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力。新课程讲求给学生与教师更多的自由空间,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主要分析在新课程下如何实现初中几何的更好教学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新课程中初中几何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几何;初中数学;实践与探索  当前,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正以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在教
分析了新生入馆教育的必要性,介绍了新生入馆教育的作用,从参观讲解、利用多媒体、印发宣传单和举办讲座及读书会等方面论述了新生入馆教育的方式。
“三贴近”原则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必须深入把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的本质要求,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合理规范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直接关系到众多失地农民的利益。通过对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比较,在借鉴台湾地区征地补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祖国大陆土地征收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建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为志愿服务组织方、参与方和需求方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空间,努力满足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以及社会对
结合实际工程,对比采用粉喷桩和粉喷桩与土工织物联合加固软土地基的方法,试验测试了沉降量与沉降速率、路基上竖向变形和深层土的侧向位移,对比了加固效果,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