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培养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过程中获取地理知识与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从日常教学中总结出几点较高的地理能力教育教学模式。
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增强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培养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过程中获取地理知识与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下面谈几点符合时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较高的地理能力教育教学模式:
一、情景、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
这是在教师通过地理自然风貌、人文环境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本课地理学习内容之中,即“请君入瓮”。然后根据情景内容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情景变化不断地解决问题。教师提出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教师只是相机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先解决问题后,教师再做知识归纳总结。这样做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推进式的教学基础是知识建构理论。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从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推进式的教学结构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升华提高。
二、互动讨论式课堂教学
这是一种以讨论为核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相互研讨为主的一种教学法。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各自才能和多向交流的平台,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调查显示,97.98%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认为学习对未来成长的影响很大的占91.16%。这反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强;并且75%的学生有信心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好成绩;有78.79%的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责任,较有自信心和准确的自我评价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所以,学生能做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和交流探讨为主的讨论式:布置课题、提出要求——学生阅读自学——分组讨论、组间交流——教师评价、课题总结。互动探讨式教学变“讲”为“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向转化,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践探究式课堂教学
这是把社会调查、实验操作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创造条件,提供器材,使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进行观察测量、统计数据、分析研究、整理结果。调查显示,73.98%的学生很想通过自己动手探究来获取知识,有61.36%的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过生活中的问题。说明学生喜欢自己动手操作,热衷于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所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地学习地理知识为主动地实践享受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确切方法。
四、激趣竟学式课堂教学
这是笔者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简要分三个步骤,重点详细说明如下:
(1)导语创设情境,兴趣激发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地理课的特殊性,刚上课用精彩的语言或优美的挂图,最好是用多媒体课件,把地理学科无限的自然风光,奇妙的地物现象,典雅的民俗风情、多样的人文景观;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跟據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用生动、幽默、风趣的导语展现,或富有悬念的、启发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按已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进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材和教学目标中,形成积极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静”是这段时间的基本要求,这样既有静心读书的气氛,又保持了良好的课堂秩序。
(2)互动竞答,系统归纳。经过自学、思考、要点划分之后,学生大都能解决基本问题,并能初步“识记”和“理解”。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较零乱,容易忘记,部分学生难点甚至”疑团”末解。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先把分散的知识点、要点、难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化、条理化、图表化等,以板书展示出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再设计新问题,让学生竞答,激发学习热情,学习上引进平等的竞争机制。在设计好的课堂中,教师充当:“导演 ”的角色,让学生当“演员”来表演,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动”是这段时间的主旋律,充分动脑动手,甚至分组讨论争辩,即能解决很多问题,又能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与见解,以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其创新能力。因为在问卷调查学生中,愿意参与合作学习的同学占到了75% ,在小组学习比赛失败时是心里不舒服的占72.98% ,合作学习时有同学遇到麻烦如何对待这一问题上,帮同学解决的占36.36 % ,教同学怎样做的占61.62 %,不管的只占2.02%。充分说明了师生互动合作、学生团结协作、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逐渐展现出魅力来。
(3)导练强化巩固,运用创新提高。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在有创新想法受到别人笑话时,学生坚持自己想法的占63.64 % ,觉得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上课而感到有趣的同学占69.60 % 。说明学生想自我超越,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学生用一个乒乓球和铁丝做成的地球仪就很有创意。因此,学会和理解了的知识,必须通过练习训练和强化,并在运用过程中有创新,形成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活”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教师根据情况,充分利用教材、地图、插图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如用看图说话,演讲辩论,诗词赞美,歌曲表现,即兴发挥,形体表演,江河对抗赛,竞猜谜语,绘图比赛,智力竞赛等各种形式,把课堂设计成学生风采展演的平台。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品德、智力、审美等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教学双方关系融洽,和谐统一,达到更高的学习境界。
总之,学生所学知识90%以上是从课堂上“捡”来的。教学过程的 “静、动、活”三部分紧密联系,四种模式要灵活操作,学中有讲,讲练结合,注重实效。其中导入是前提,导学是基础,归纳是关键,掌握、运用和创新提高是最终目标——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这样即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实践。
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增强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培养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过程中获取地理知识与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下面谈几点符合时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较高的地理能力教育教学模式:
一、情景、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
这是在教师通过地理自然风貌、人文环境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本课地理学习内容之中,即“请君入瓮”。然后根据情景内容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情景变化不断地解决问题。教师提出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教师只是相机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先解决问题后,教师再做知识归纳总结。这样做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推进式的教学基础是知识建构理论。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从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推进式的教学结构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升华提高。
二、互动讨论式课堂教学
这是一种以讨论为核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相互研讨为主的一种教学法。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各自才能和多向交流的平台,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调查显示,97.98%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认为学习对未来成长的影响很大的占91.16%。这反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强;并且75%的学生有信心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好成绩;有78.79%的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责任,较有自信心和准确的自我评价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所以,学生能做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和交流探讨为主的讨论式:布置课题、提出要求——学生阅读自学——分组讨论、组间交流——教师评价、课题总结。互动探讨式教学变“讲”为“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向转化,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践探究式课堂教学
这是把社会调查、实验操作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创造条件,提供器材,使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进行观察测量、统计数据、分析研究、整理结果。调查显示,73.98%的学生很想通过自己动手探究来获取知识,有61.36%的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过生活中的问题。说明学生喜欢自己动手操作,热衷于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所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地学习地理知识为主动地实践享受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确切方法。
四、激趣竟学式课堂教学
这是笔者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简要分三个步骤,重点详细说明如下:
(1)导语创设情境,兴趣激发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地理课的特殊性,刚上课用精彩的语言或优美的挂图,最好是用多媒体课件,把地理学科无限的自然风光,奇妙的地物现象,典雅的民俗风情、多样的人文景观;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跟據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用生动、幽默、风趣的导语展现,或富有悬念的、启发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按已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进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材和教学目标中,形成积极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静”是这段时间的基本要求,这样既有静心读书的气氛,又保持了良好的课堂秩序。
(2)互动竞答,系统归纳。经过自学、思考、要点划分之后,学生大都能解决基本问题,并能初步“识记”和“理解”。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较零乱,容易忘记,部分学生难点甚至”疑团”末解。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先把分散的知识点、要点、难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化、条理化、图表化等,以板书展示出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再设计新问题,让学生竞答,激发学习热情,学习上引进平等的竞争机制。在设计好的课堂中,教师充当:“导演 ”的角色,让学生当“演员”来表演,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动”是这段时间的主旋律,充分动脑动手,甚至分组讨论争辩,即能解决很多问题,又能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与见解,以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其创新能力。因为在问卷调查学生中,愿意参与合作学习的同学占到了75% ,在小组学习比赛失败时是心里不舒服的占72.98% ,合作学习时有同学遇到麻烦如何对待这一问题上,帮同学解决的占36.36 % ,教同学怎样做的占61.62 %,不管的只占2.02%。充分说明了师生互动合作、学生团结协作、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逐渐展现出魅力来。
(3)导练强化巩固,运用创新提高。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在有创新想法受到别人笑话时,学生坚持自己想法的占63.64 % ,觉得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上课而感到有趣的同学占69.60 % 。说明学生想自我超越,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学生用一个乒乓球和铁丝做成的地球仪就很有创意。因此,学会和理解了的知识,必须通过练习训练和强化,并在运用过程中有创新,形成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活”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教师根据情况,充分利用教材、地图、插图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如用看图说话,演讲辩论,诗词赞美,歌曲表现,即兴发挥,形体表演,江河对抗赛,竞猜谜语,绘图比赛,智力竞赛等各种形式,把课堂设计成学生风采展演的平台。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品德、智力、审美等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教学双方关系融洽,和谐统一,达到更高的学习境界。
总之,学生所学知识90%以上是从课堂上“捡”来的。教学过程的 “静、动、活”三部分紧密联系,四种模式要灵活操作,学中有讲,讲练结合,注重实效。其中导入是前提,导学是基础,归纳是关键,掌握、运用和创新提高是最终目标——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这样即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