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手术室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胃肠道手术治疗的患者118例,按照护理方式分组,干预组59例,围手术期中给予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照组59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切口乙级愈合率、丙级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患者行胃肠道手术治疗时,手术室护理干预应用到围手术期中后,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切口良好愈合。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1--01
胃肠道疾病较为严重情况下,需给予患者手术治疗,缓解症状及病情,促进患者康复,但术后较易发生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即为切口感染,发生后会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因此,临床行胃肠道手术时,还要在围手术期开展有效的护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常规的护理方法所能获得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研究指出,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应用手术室护理干预后,可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本院以手术治疗胃肠道疾病患者过程中,围手术期即开展手术室护理干预,效果较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胃肠道手术治疗的患者118例,男62例,女56例;年龄38~75岁,平均(49.3±5.2)岁;疾病类型:急性腹膜炎39例,肠梗阻32例,胃肠道穿孔24例,阑尾炎18例,胃癌5例。纳入标准:(1)具备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2)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高血压;(2)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按照护理方式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59例,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胃肠道手术方式相同,在围手术期,对照组护理常规开展,包含生命体征观察、手术准备、术后康复等。此基础上,干预组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如下[1]:
1.2.1术前准备
患者入室前,开启室内层流系统,对室内温度及湿度做出适当的调整;手术治疗作用、手术步骤、术中相关注意事项等均详细的讲解给患者和家属,减轻患者的恐惧感,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嘱咐患者术前的睡眠要保持充足,禁食禁水、胃肠减压等按照规定严格开展;以交谈方式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实施针对性的疏导,帮助患者逐渐的树立、提高手术信心,缓解不良情绪。
1.2.2强化术区消毒
以患者具体的手术方式为依据,对手术部位做出确定,之后进行术区皮肤消毒工作,要求消毒的皮肤面积要超过16~22cm2,并将3M皮肤保护膜粘贴在切开区域;术中,皮肤及周围脏器均要良好的保护,避免切口或腹腔内进入消化液、肠道内粪便等,预防感染。
1.2.3冲洗切口
缝合完腹膜后,要冲洗切口处皮肤,并冲洗肌层,冲洗液选择聚维酮碘液,剂量50~150ml,冲洗要反复多次进行,完成后将肌层缝合,皮肤、皮下组织继续冲洗,最后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
1.2.4强化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进入手术室前,无菌手术衣、手术帽要按照规定穿戴好,手部依据七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并进行良好的消毒,完成后方能进入手术室;手术过程中,器械、刀片用于切皮后,禁止再次使用,护理人员要及时的回收,并将其整齐的摆放,便于术后快速的开展清点工作;术中如果发生手套破裂,更换操作要立即进行,并同时更换相应的器械,防止发生感染。
1.2.5强化手术室护理
术中,保暖措施良好的开展,预防患者体温过低,避免因此导致不良反应发生,液体输注前,先进行加温,体温测量及时进行;室内人员的进出严格控制,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如为连台手术,上台手术完成后,室内清洁、消毒工作立即进行,并认真处理各种器械。
1.3观察指标
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切口愈合判定标准[2]
甲级:切口良好的愈合,干燥、清洁,不良反应并未发生;乙级:切口一般愈合,不良情况存在,如坏死、红肿等;丙级:化脓现象出现在切口处,引流需开展,切口也要敞开。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利用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干预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乙级、丙级愈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59例患者中,有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均为切口感染,发生率3.4%;对照组59例患者中,有10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6.9%,其中,切口感染4例,腹腔膿肿4例,切口开裂1例,吻合口瘘1例。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相比于临床其他手术类型,胃肠道手术要具有更高的切口感染率,原因是大量菌群存在于胃肠道内,再加上此种手术以Ⅱ类、Ⅲ类切口为主,进一步提升了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胃肠道手术患者并发切口感染后,不仅不利于患者康复,且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降低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为避免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以手术治疗胃肠道疾病患者时,应在围手术期实施良好的护理[3]。手术室护理干预是专门针对手术患者实施的护理模式,应用到胃肠道手术患者中后,从手术前开始,护理人员即着重的开展各项干预,除常规手术准备外,调整患者心理状况、增加患者认知、告知手术相关注意事项,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手术开始后,消毒操作、切口冲洗、无菌操作等均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既提高了护理质量,又可预防切口感染。
综上,胃肠道手术期间,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后,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促使患者切口良好的愈合,尽早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周瑶,宋慧敏.针对性护理在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04):585-587.
[2]高丕艳.手术室护理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愈合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05):1+3.
[3]赵威.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愈合效果及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8,24(02):170-171.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1--01
胃肠道疾病较为严重情况下,需给予患者手术治疗,缓解症状及病情,促进患者康复,但术后较易发生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即为切口感染,发生后会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因此,临床行胃肠道手术时,还要在围手术期开展有效的护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常规的护理方法所能获得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研究指出,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应用手术室护理干预后,可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本院以手术治疗胃肠道疾病患者过程中,围手术期即开展手术室护理干预,效果较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胃肠道手术治疗的患者118例,男62例,女56例;年龄38~75岁,平均(49.3±5.2)岁;疾病类型:急性腹膜炎39例,肠梗阻32例,胃肠道穿孔24例,阑尾炎18例,胃癌5例。纳入标准:(1)具备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2)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高血压;(2)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按照护理方式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59例,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胃肠道手术方式相同,在围手术期,对照组护理常规开展,包含生命体征观察、手术准备、术后康复等。此基础上,干预组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如下[1]:
1.2.1术前准备
患者入室前,开启室内层流系统,对室内温度及湿度做出适当的调整;手术治疗作用、手术步骤、术中相关注意事项等均详细的讲解给患者和家属,减轻患者的恐惧感,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嘱咐患者术前的睡眠要保持充足,禁食禁水、胃肠减压等按照规定严格开展;以交谈方式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实施针对性的疏导,帮助患者逐渐的树立、提高手术信心,缓解不良情绪。
1.2.2强化术区消毒
以患者具体的手术方式为依据,对手术部位做出确定,之后进行术区皮肤消毒工作,要求消毒的皮肤面积要超过16~22cm2,并将3M皮肤保护膜粘贴在切开区域;术中,皮肤及周围脏器均要良好的保护,避免切口或腹腔内进入消化液、肠道内粪便等,预防感染。
1.2.3冲洗切口
缝合完腹膜后,要冲洗切口处皮肤,并冲洗肌层,冲洗液选择聚维酮碘液,剂量50~150ml,冲洗要反复多次进行,完成后将肌层缝合,皮肤、皮下组织继续冲洗,最后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
1.2.4强化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进入手术室前,无菌手术衣、手术帽要按照规定穿戴好,手部依据七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并进行良好的消毒,完成后方能进入手术室;手术过程中,器械、刀片用于切皮后,禁止再次使用,护理人员要及时的回收,并将其整齐的摆放,便于术后快速的开展清点工作;术中如果发生手套破裂,更换操作要立即进行,并同时更换相应的器械,防止发生感染。
1.2.5强化手术室护理
术中,保暖措施良好的开展,预防患者体温过低,避免因此导致不良反应发生,液体输注前,先进行加温,体温测量及时进行;室内人员的进出严格控制,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如为连台手术,上台手术完成后,室内清洁、消毒工作立即进行,并认真处理各种器械。
1.3观察指标
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切口愈合判定标准[2]
甲级:切口良好的愈合,干燥、清洁,不良反应并未发生;乙级:切口一般愈合,不良情况存在,如坏死、红肿等;丙级:化脓现象出现在切口处,引流需开展,切口也要敞开。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利用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干预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乙级、丙级愈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59例患者中,有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均为切口感染,发生率3.4%;对照组59例患者中,有10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6.9%,其中,切口感染4例,腹腔膿肿4例,切口开裂1例,吻合口瘘1例。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相比于临床其他手术类型,胃肠道手术要具有更高的切口感染率,原因是大量菌群存在于胃肠道内,再加上此种手术以Ⅱ类、Ⅲ类切口为主,进一步提升了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胃肠道手术患者并发切口感染后,不仅不利于患者康复,且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降低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为避免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以手术治疗胃肠道疾病患者时,应在围手术期实施良好的护理[3]。手术室护理干预是专门针对手术患者实施的护理模式,应用到胃肠道手术患者中后,从手术前开始,护理人员即着重的开展各项干预,除常规手术准备外,调整患者心理状况、增加患者认知、告知手术相关注意事项,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手术开始后,消毒操作、切口冲洗、无菌操作等均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既提高了护理质量,又可预防切口感染。
综上,胃肠道手术期间,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后,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促使患者切口良好的愈合,尽早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周瑶,宋慧敏.针对性护理在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04):585-587.
[2]高丕艳.手术室护理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愈合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05):1+3.
[3]赵威.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愈合效果及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8,24(0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