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美好的事物,人们称之为浪漫。太残酷的事物,人们依旧称之为浪漫。比如战争,比如炮火中的热血青春。
可惜战争从来都不浪漫,一切残酷而又真实,你必须面对肉体上的疲惫痛楚以及心理上的孤独与恐惧。而正是这种磨练,这种“不得不”的面对,直接促成了人的成长。
当人们远离了战场的硝烟,又不甘沉溺于温柔富贵乡时,对于那些被打上了“军营制造”烙印的热血儿女来说,“户外”便成为一条必然的道路。
如何更彻底地面对自然和自我,如何重新找到蕴藏在内心深处的火热情怀,山野户外成为他们的又一个战场。
贾磊:军人与户外的交集
贾 磊
贾磊:从军校到武警部队,当兵10年。复员转业后本可以有个在机关单位清闲安逸的工作,然而,不安分的他却选择了户外。从爱好者到创立内蒙古第一个户外门户网站——起点户外网,再到开建呼和浩特第一家户外店,他的网名“可乐瓶子”更是为许多的户外爱好者所熟悉。
军情宣言:因为我的军旅生涯,我喜欢上了户外生活。后来在我的户外生活中,我也难以割舍我的军人情结。在我的回忆中,既有绿色的军营方阵,也有白色的皑皑雪山,既有红色的领花帽徽,也有黄色的长沙落日。我就是军人与户外的交集。
在我的战友圈里,如果说起我的户外生活,说起那些登山,攀岩、速降、骑行、滑雪,徒步等等,很少有人能和我应和。我的好多战友都觉得这样的生活离他们很远。军队的生活是一板一眼的,是规距的,我成了他们眼中特立独行的人。
打小我的体育课就一直没全部及格过,小学的体育老师曾经总结性地对我说过一句话:“你体质一般,但素质不错!”,有他这句话垫底,也不理解什么意思,但总觉的自己将来的工作选择一定要避开体力相关的工作,所以现在想起来,又是军队,又是户外的,真是鬼使神差。哪个都和这体育啊,出大力流大汗有关系。可是,如果说我的户外生活和爱好有一个引子,那就是我的军旅生涯。
强身健体
体质差的我,经过了在部队和军校的摸爬滚打与训练,虽然还达不到佼佼者的地步,但已经和以前的我有天壤之别了。没办法,军事素质不过硬怎么过得了部队的一关又一关。再到后来背着大包浅山纵走,被别人说自己是“强驴”的时候心中那个受用。想起在军队里那份苦,值啦!
相关技能
在军校学过的最有意思的课程之一莫过于《军事地形学》,这门课程最后的考试是三人一组,发一张地图和指北针。教官拉我们到西安周边山区里扔。布置任务如下:找到地图上标注的若干个点,抄下代码,然后回到集合地。和我后来接触到的定向越野有什么区别啊,以至于我后来搞定向越野的时候还特意从我家库房旧箱子中翻出来我用过的《军事地形学》课本做复习。而且在后来的组织、策划活动中这些知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早知道要搞户外,这门课得学得再精点——我不只一次地和自己这么说过。
军装情结
有一次在陕西太白山参加越野挑战赛。有一个杭州的MM平时穿着一条迷彩裤。别看周边的人都是五颜六色的户外装备,就那条迷彩裤我觉得最帅。那本来就是军队为“户外生活”设计的。比赛完回到家中,我就翻我的旧军装。老爸乐呵呵地问我,你也愿意穿旧军装了?——老爸也是一位老军人,平时总喜欢穿以前的军裤,我没少劝他换上其他的便装。现在我的衣柜里,有两层是专门放置我的户外衣物的,各种TEX,DRY什么的。在这些衣服的最下层,依然放着一套陪我摸打爬滚打多年的迷彩服。
廖岷:军队十年磨半剑
田小童
廖岷:
19岁考入军事院校,从军十年。现为职业越野车手、越野赛队队长、德国大众驾控之旅培训师。
2000年8、9月 单车游历中东部的19个省市;
2001年6、7月 单车单人进入青藏高原,爬珠嶂,穿越阿里无人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2002年1月 参加首届松花江冰雪越野挑战赛,获分站第二名;
2002年11月 单车穿行西南三省、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
2003年至2005,十余次在国内各越野和场地汽车比赛中获奖;
2007年1月 与何旭东一起,首次单车无后援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军情宣言:如果在军营算磨练出半把宝剑的话,后来的车轮生活把我完全磨练成了利剑。
对于参军前的廖岷来说,开车不是一种爱好,仅仅是一个梦想(因为当时汽车离生活实在太远了);但在十年军旅生涯之后,对廖岷来说,开车不但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艺术。
从进入军校开始,军营生活激发并造成了廖岷喜爱探险和冒险的精神。他目前是一名职业越野车手、越野赛队队长、德国大众驾控之旅培训师。1999年投身四驱运动,几年间跑遍了除海南、台湾以外的中国各省市,四次进入青藏高原。通常“十年磨一剑”,但对于专业和生活有很大变化的廖岷来说,如果在军营算磨练出半把宝剑的话,后来的车轮生活把他完全磨练成了利剑。
车对于廖岷来说,只是帮助他能够实现越野和旅行等自由梦想的手段,不是目的,更多的意义是交通工具,并帮助他将个人能力延伸。很多人驾车出行,都有经验不足而导致吃尽了苦头的经历。而廖岷在这么多年的汽车生活中,一直能够化险为夷。沈从文说“人生是一本大书”,廖岷八年的驾车经历至少也是一本“厚书”。他有什么金刚钻呢?综合来讲有三种含金量很高的素质——勇敢 仔细 团结——绝对是“军营制造”。
勇敢——这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军人特质。廖岷在一行五车穿越京郊白羊沟时,遇到一个因山洪滑坡造成的巨大的46度斜坡,角度倾斜之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在场五辆车的设计极限。他们当时的脱险办法是用车上的钢丝绞盘轮流将车牵引着慢慢滑到沟底,前四辆车都小心翼翼下去了,那么最后一辆车怎么办呢?这辆车正是廖岷驾驶的。因为天色已晚,集体扎营。廖岷思索了一个晚上,次日上午他都在用腿探路和思考方案。最后以非常冒险但别无他法的方式,迅速而准确地将车滑下了大坡!沿途若干次车的重心几乎超过车头,但在他探路和技术的双重自信下,冒险行为完美地转化成了一次勇敢的壮举。当他的车在沟底和大家会合后,车队整体脱险。
仔细——廖岷将捷达车换成了4×4的切诺基以后,第一次单车远行阿里。他跑遍汽配市场和原车生产厂,给新车准备了五千多元的配件,还有三大本专业维修人员用内部手册。在无人区,他每天花30分钟检查车辆,争取将故障和隐患排除在发生之前。像刹车油管破损这样完全不在人视线范围之内的巨大安全隐患,就是他趴在车底点点看出来的。虽然这样仔细,车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故障,但到行程结束时,他还是用掉了80%的配件。如果不是他的仔细,很可能人回内地车留在阿里。
团结——对于越野来说,六辆车自发集体出行一般是组织活动的极限。但廖岷曾经成功地带领12辆车共约40人,从北京出发走川藏线,经过拉萨,到达了珠峰大 本营!12辆车上的人是经过赞助商挑选的,互相本不认识,很多人以前也根本不认识廖岷。如何让大家互相熟悉并且能够听从廖岷的驾驶指导,就是既要传授越野驾驶技术,战胜路况,又要注意方式方法,让整个团队达到一个整体和谐的状态,就必须做到“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过硬”。好在廖岷以前的赛场速度、驾车履历,都是民间高手望尘莫及的。他性格又很平和,这样,车队从北京出发,还没有进入川藏线路段的时候,车队已经是一个“战斗堡垒”了。一天跨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还要翻越几个4000米以上的高山,最高的东达山口高达5008米,虽然这只是沿途不算最艰难的路段,但越野之师在集体的努力下,成功前进,每天不断地创造胜利成果并一直最终到达珠峰。
梁子:军队塑我个性
王 郢
梁子:16岁当兵,当兵15年。军人后代,曾在青海、西藏部队进行摄影工作四年,1986年老山战区惟一的战地女摄影记者。从2000年开始,四次只身走进神秘原始的非洲部落,而且动辄一待就是三五个月。
军情宣言:战场是个净化灵魂的地方,磨难能够造就伟大的灵魂。在死去的战友面前,名利物欲都失去了分量,我是为他们而活。
梁子出生于军人家庭,是老山战区惟一一名战地女记者。她深入阵地前沿,在炮火纷飞中跟近拍摄。战后荣立二等功,成为英模报告团的成员。我曾经看过梁子随47集团军139师在老山前线拍摄的部分作品,图片中呈现的真实的战场气息透过图片本身传递出来。虽然我也知道她的故事,了解她的泼辣大气,也看过她的很多非洲的图片,读过她在非洲的文章,但是,关于战争的文章与图片,还是让我震惊并且感动了。那时,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梁子才不过二十出头。
翻阅她在前线的老照片时,我看到了梁子与“蓝剑B计划”突击队员的合影。梁子指着其中的一位说,他是第二突击队队长祁振武,在战斗中为掩护一名负伤的战友,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22岁年轻的生命,飘逝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我没有跟梁子讨论过关于经历过战争生死瞬间之后的心态转变。战争之前,她就是一位率性而为、敢于并且渴望新鲜事物的姑娘,驻守青海时,她独自一人搭车转车去了当时人际罕至的西藏,一身军装快穿成了铁皮。战争之后,她主动要求去了西藏军区,拿着相机在西藏拍摄报道了两年。
能有这样的经历,调回北京的梁子不可能安份地守着一份工作从早做到晚,哪怕也还是摄影工作。所以当有一天,她闭着眼睛琢磨这世界上哪块地方还值得再去趟趟路子,探个新奇,非洲的数次探险之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梁子就是一个行动者,说也能说,能说到她一说别人就说不上话的地步,做也能做,能一想到就做,绝不含糊。在她那儿没有什么事是困难的。只要是“事”,做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梁子觉得过去的事都过去了。不能改变的是时光刻在身上的痕迹,15年的军队经历,依然是梁子最难忘却的记忆。她自认为天生的自由不羁的个性也正是得益于部队上的约束而得以适度修正,同时也培养了一种无时不在的责任感。
其实梁子的非洲探险也正是基于某种责任感,以前中国人是被别人研究的对像,今天,中国人是不是也可以走出国门去研究别人,梁子想通过自己的视觉传递出真实的非洲,让更多的中国人可以了解更广大的世界。
朱燕捷:军旅经历如刀锋
孟 想
朱燕捷:17岁入伍,当兵五年,有过严格的野外生存训练经历并参加过自卫反击战。退伍后在大学学习机械制造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后创办“燕捷户外运动拓展培训机构”,致力于野外生存和户外拓展的团体培训。
军情宣言:战争环境的残酷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但战争中的团队精神也不是现代社会环境的人所能体会的。战争摒弃了私怨、嫉妒和争斗,人们只有紧紧地依靠在一起,团结战斗才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虽然17岁的朱燕捷个头魁梧,体格健壮,但当年的他也许只是一个男孩而非一个男人。而在艰苦的野外生存训练当中,在日日都要面对死亡的恐惧当中,战争如同化肥,催促一个男人迅速成长。他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却始终没有找到当年的旧照片,但那些经历已如同刀锋,在他生命里刻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而这些,足够他铭记一生并因此改变了他的生活。
退伍之后的朱燕捷回到城市,对于在野外摸爬滚打惯了的他来说还真有些不适应。于是念大学的时候他就四处跑着玩,去爬山去攀岩,去野外去找他的极限感觉。后来跟他玩的人渐渐就多起来,为什么?因为与他一起,同伴们可以学到许多新鲜有趣的知识。比如如何看山辨地形、如何根据星辰确认方向、如何辨别兽道、在紧急状况下如何自救、哪些植物可以用来食用哪些有毒而哪些可以作为药材……
军队上所学到的这些技能和品质,起初只是让朱燕捷感觉良好并带有稍许的优越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心智的积累,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走上一条户外职业化道路。所有采访朱燕捷的记者都会听到他讲述1992年中日少年儿童夏令营的事情,1996年6月,全国第一家以野外生存培训为主题的训练机构——“燕捷野外生存俱乐部”的诞生,就是这次事件触动他而产生的结果。
朱燕捷建立俱乐部的最初的目的在于提高孩子们的吃苦耐劳和磨练意志能力,但在随后的日子里却发现,我们后代表现得不尽人意,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到位造成的。意识到这一点后,他渐渐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年轻人和那些年轻父母自身的培训上。野外生存对于他绝不仅仅是技能训练,它代表的是一种不断挑战和面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
朱燕捷说战争从来都不是浪漫的,一切都残酷而又真实,你必须面对肉体上的疲惫痛楚以及心理上的孤独与恐惧。而正是这种磨练,这种“不得不”的面对,直接促成了人的成长。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们固然幸福,但不能因此而懈怠了自我的成长。户外活动和野外生存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在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都得到了很好的拷问和重新整合。
可惜战争从来都不浪漫,一切残酷而又真实,你必须面对肉体上的疲惫痛楚以及心理上的孤独与恐惧。而正是这种磨练,这种“不得不”的面对,直接促成了人的成长。
当人们远离了战场的硝烟,又不甘沉溺于温柔富贵乡时,对于那些被打上了“军营制造”烙印的热血儿女来说,“户外”便成为一条必然的道路。
如何更彻底地面对自然和自我,如何重新找到蕴藏在内心深处的火热情怀,山野户外成为他们的又一个战场。

贾磊:军人与户外的交集
贾 磊
贾磊:从军校到武警部队,当兵10年。复员转业后本可以有个在机关单位清闲安逸的工作,然而,不安分的他却选择了户外。从爱好者到创立内蒙古第一个户外门户网站——起点户外网,再到开建呼和浩特第一家户外店,他的网名“可乐瓶子”更是为许多的户外爱好者所熟悉。
军情宣言:因为我的军旅生涯,我喜欢上了户外生活。后来在我的户外生活中,我也难以割舍我的军人情结。在我的回忆中,既有绿色的军营方阵,也有白色的皑皑雪山,既有红色的领花帽徽,也有黄色的长沙落日。我就是军人与户外的交集。
在我的战友圈里,如果说起我的户外生活,说起那些登山,攀岩、速降、骑行、滑雪,徒步等等,很少有人能和我应和。我的好多战友都觉得这样的生活离他们很远。军队的生活是一板一眼的,是规距的,我成了他们眼中特立独行的人。
打小我的体育课就一直没全部及格过,小学的体育老师曾经总结性地对我说过一句话:“你体质一般,但素质不错!”,有他这句话垫底,也不理解什么意思,但总觉的自己将来的工作选择一定要避开体力相关的工作,所以现在想起来,又是军队,又是户外的,真是鬼使神差。哪个都和这体育啊,出大力流大汗有关系。可是,如果说我的户外生活和爱好有一个引子,那就是我的军旅生涯。

强身健体
体质差的我,经过了在部队和军校的摸爬滚打与训练,虽然还达不到佼佼者的地步,但已经和以前的我有天壤之别了。没办法,军事素质不过硬怎么过得了部队的一关又一关。再到后来背着大包浅山纵走,被别人说自己是“强驴”的时候心中那个受用。想起在军队里那份苦,值啦!
相关技能
在军校学过的最有意思的课程之一莫过于《军事地形学》,这门课程最后的考试是三人一组,发一张地图和指北针。教官拉我们到西安周边山区里扔。布置任务如下:找到地图上标注的若干个点,抄下代码,然后回到集合地。和我后来接触到的定向越野有什么区别啊,以至于我后来搞定向越野的时候还特意从我家库房旧箱子中翻出来我用过的《军事地形学》课本做复习。而且在后来的组织、策划活动中这些知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早知道要搞户外,这门课得学得再精点——我不只一次地和自己这么说过。
军装情结
有一次在陕西太白山参加越野挑战赛。有一个杭州的MM平时穿着一条迷彩裤。别看周边的人都是五颜六色的户外装备,就那条迷彩裤我觉得最帅。那本来就是军队为“户外生活”设计的。比赛完回到家中,我就翻我的旧军装。老爸乐呵呵地问我,你也愿意穿旧军装了?——老爸也是一位老军人,平时总喜欢穿以前的军裤,我没少劝他换上其他的便装。现在我的衣柜里,有两层是专门放置我的户外衣物的,各种TEX,DRY什么的。在这些衣服的最下层,依然放着一套陪我摸打爬滚打多年的迷彩服。
廖岷:军队十年磨半剑
田小童
廖岷:
19岁考入军事院校,从军十年。现为职业越野车手、越野赛队队长、德国大众驾控之旅培训师。
2000年8、9月 单车游历中东部的19个省市;
2001年6、7月 单车单人进入青藏高原,爬珠嶂,穿越阿里无人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2002年1月 参加首届松花江冰雪越野挑战赛,获分站第二名;
2002年11月 单车穿行西南三省、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
2003年至2005,十余次在国内各越野和场地汽车比赛中获奖;
2007年1月 与何旭东一起,首次单车无后援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军情宣言:如果在军营算磨练出半把宝剑的话,后来的车轮生活把我完全磨练成了利剑。
对于参军前的廖岷来说,开车不是一种爱好,仅仅是一个梦想(因为当时汽车离生活实在太远了);但在十年军旅生涯之后,对廖岷来说,开车不但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艺术。

从进入军校开始,军营生活激发并造成了廖岷喜爱探险和冒险的精神。他目前是一名职业越野车手、越野赛队队长、德国大众驾控之旅培训师。1999年投身四驱运动,几年间跑遍了除海南、台湾以外的中国各省市,四次进入青藏高原。通常“十年磨一剑”,但对于专业和生活有很大变化的廖岷来说,如果在军营算磨练出半把宝剑的话,后来的车轮生活把他完全磨练成了利剑。
车对于廖岷来说,只是帮助他能够实现越野和旅行等自由梦想的手段,不是目的,更多的意义是交通工具,并帮助他将个人能力延伸。很多人驾车出行,都有经验不足而导致吃尽了苦头的经历。而廖岷在这么多年的汽车生活中,一直能够化险为夷。沈从文说“人生是一本大书”,廖岷八年的驾车经历至少也是一本“厚书”。他有什么金刚钻呢?综合来讲有三种含金量很高的素质——勇敢 仔细 团结——绝对是“军营制造”。
勇敢——这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军人特质。廖岷在一行五车穿越京郊白羊沟时,遇到一个因山洪滑坡造成的巨大的46度斜坡,角度倾斜之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在场五辆车的设计极限。他们当时的脱险办法是用车上的钢丝绞盘轮流将车牵引着慢慢滑到沟底,前四辆车都小心翼翼下去了,那么最后一辆车怎么办呢?这辆车正是廖岷驾驶的。因为天色已晚,集体扎营。廖岷思索了一个晚上,次日上午他都在用腿探路和思考方案。最后以非常冒险但别无他法的方式,迅速而准确地将车滑下了大坡!沿途若干次车的重心几乎超过车头,但在他探路和技术的双重自信下,冒险行为完美地转化成了一次勇敢的壮举。当他的车在沟底和大家会合后,车队整体脱险。

仔细——廖岷将捷达车换成了4×4的切诺基以后,第一次单车远行阿里。他跑遍汽配市场和原车生产厂,给新车准备了五千多元的配件,还有三大本专业维修人员用内部手册。在无人区,他每天花30分钟检查车辆,争取将故障和隐患排除在发生之前。像刹车油管破损这样完全不在人视线范围之内的巨大安全隐患,就是他趴在车底点点看出来的。虽然这样仔细,车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故障,但到行程结束时,他还是用掉了80%的配件。如果不是他的仔细,很可能人回内地车留在阿里。
团结——对于越野来说,六辆车自发集体出行一般是组织活动的极限。但廖岷曾经成功地带领12辆车共约40人,从北京出发走川藏线,经过拉萨,到达了珠峰大 本营!12辆车上的人是经过赞助商挑选的,互相本不认识,很多人以前也根本不认识廖岷。如何让大家互相熟悉并且能够听从廖岷的驾驶指导,就是既要传授越野驾驶技术,战胜路况,又要注意方式方法,让整个团队达到一个整体和谐的状态,就必须做到“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过硬”。好在廖岷以前的赛场速度、驾车履历,都是民间高手望尘莫及的。他性格又很平和,这样,车队从北京出发,还没有进入川藏线路段的时候,车队已经是一个“战斗堡垒”了。一天跨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还要翻越几个4000米以上的高山,最高的东达山口高达5008米,虽然这只是沿途不算最艰难的路段,但越野之师在集体的努力下,成功前进,每天不断地创造胜利成果并一直最终到达珠峰。
梁子:军队塑我个性
王 郢
梁子:16岁当兵,当兵15年。军人后代,曾在青海、西藏部队进行摄影工作四年,1986年老山战区惟一的战地女摄影记者。从2000年开始,四次只身走进神秘原始的非洲部落,而且动辄一待就是三五个月。
军情宣言:战场是个净化灵魂的地方,磨难能够造就伟大的灵魂。在死去的战友面前,名利物欲都失去了分量,我是为他们而活。

梁子出生于军人家庭,是老山战区惟一一名战地女记者。她深入阵地前沿,在炮火纷飞中跟近拍摄。战后荣立二等功,成为英模报告团的成员。我曾经看过梁子随47集团军139师在老山前线拍摄的部分作品,图片中呈现的真实的战场气息透过图片本身传递出来。虽然我也知道她的故事,了解她的泼辣大气,也看过她的很多非洲的图片,读过她在非洲的文章,但是,关于战争的文章与图片,还是让我震惊并且感动了。那时,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梁子才不过二十出头。

翻阅她在前线的老照片时,我看到了梁子与“蓝剑B计划”突击队员的合影。梁子指着其中的一位说,他是第二突击队队长祁振武,在战斗中为掩护一名负伤的战友,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22岁年轻的生命,飘逝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我没有跟梁子讨论过关于经历过战争生死瞬间之后的心态转变。战争之前,她就是一位率性而为、敢于并且渴望新鲜事物的姑娘,驻守青海时,她独自一人搭车转车去了当时人际罕至的西藏,一身军装快穿成了铁皮。战争之后,她主动要求去了西藏军区,拿着相机在西藏拍摄报道了两年。
能有这样的经历,调回北京的梁子不可能安份地守着一份工作从早做到晚,哪怕也还是摄影工作。所以当有一天,她闭着眼睛琢磨这世界上哪块地方还值得再去趟趟路子,探个新奇,非洲的数次探险之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梁子就是一个行动者,说也能说,能说到她一说别人就说不上话的地步,做也能做,能一想到就做,绝不含糊。在她那儿没有什么事是困难的。只要是“事”,做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梁子觉得过去的事都过去了。不能改变的是时光刻在身上的痕迹,15年的军队经历,依然是梁子最难忘却的记忆。她自认为天生的自由不羁的个性也正是得益于部队上的约束而得以适度修正,同时也培养了一种无时不在的责任感。
其实梁子的非洲探险也正是基于某种责任感,以前中国人是被别人研究的对像,今天,中国人是不是也可以走出国门去研究别人,梁子想通过自己的视觉传递出真实的非洲,让更多的中国人可以了解更广大的世界。
朱燕捷:军旅经历如刀锋
孟 想
朱燕捷:17岁入伍,当兵五年,有过严格的野外生存训练经历并参加过自卫反击战。退伍后在大学学习机械制造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后创办“燕捷户外运动拓展培训机构”,致力于野外生存和户外拓展的团体培训。
军情宣言:战争环境的残酷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但战争中的团队精神也不是现代社会环境的人所能体会的。战争摒弃了私怨、嫉妒和争斗,人们只有紧紧地依靠在一起,团结战斗才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虽然17岁的朱燕捷个头魁梧,体格健壮,但当年的他也许只是一个男孩而非一个男人。而在艰苦的野外生存训练当中,在日日都要面对死亡的恐惧当中,战争如同化肥,催促一个男人迅速成长。他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却始终没有找到当年的旧照片,但那些经历已如同刀锋,在他生命里刻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而这些,足够他铭记一生并因此改变了他的生活。
退伍之后的朱燕捷回到城市,对于在野外摸爬滚打惯了的他来说还真有些不适应。于是念大学的时候他就四处跑着玩,去爬山去攀岩,去野外去找他的极限感觉。后来跟他玩的人渐渐就多起来,为什么?因为与他一起,同伴们可以学到许多新鲜有趣的知识。比如如何看山辨地形、如何根据星辰确认方向、如何辨别兽道、在紧急状况下如何自救、哪些植物可以用来食用哪些有毒而哪些可以作为药材……
军队上所学到的这些技能和品质,起初只是让朱燕捷感觉良好并带有稍许的优越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心智的积累,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走上一条户外职业化道路。所有采访朱燕捷的记者都会听到他讲述1992年中日少年儿童夏令营的事情,1996年6月,全国第一家以野外生存培训为主题的训练机构——“燕捷野外生存俱乐部”的诞生,就是这次事件触动他而产生的结果。
朱燕捷建立俱乐部的最初的目的在于提高孩子们的吃苦耐劳和磨练意志能力,但在随后的日子里却发现,我们后代表现得不尽人意,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到位造成的。意识到这一点后,他渐渐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年轻人和那些年轻父母自身的培训上。野外生存对于他绝不仅仅是技能训练,它代表的是一种不断挑战和面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
朱燕捷说战争从来都不是浪漫的,一切都残酷而又真实,你必须面对肉体上的疲惫痛楚以及心理上的孤独与恐惧。而正是这种磨练,这种“不得不”的面对,直接促成了人的成长。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们固然幸福,但不能因此而懈怠了自我的成长。户外活动和野外生存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在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都得到了很好的拷问和重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