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水平如何,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认清制约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因素是进一步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前提。基于一系列的调查,文章试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和辅导员自身三个角度来分析制约四川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成因。
[关键词]四川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制约因素
[作者简介]周琴(1976- ),女,四川乐山人,四川农业大学语言学院党总支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秦自强(1956- ),男,四川武胜人,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四川雅安62501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7-0079-02
多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使辅导员队伍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高校管理方已认识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建立了辅导员选拔、管理、培养、考核等一系列措施,使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仍有部分高校仅仅将辅导员视做是一种临时职业,很多高校专任教师谈起辅导员就不以为然,认为任何人都能干辅导员,凡涉及课堂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是辅导员该抓、该管的。
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期间,笔者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把2009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中的92所高校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国家重点大学、省属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职业学院(含专科院校);其次,在每个层次中随机抽取三分之一的高校作为样本学校;再次,在每个样本学校中抽取辅导员样本10名,共计300名样本。对他们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6份。问卷中,辅导员对“你认为辅导员能作为终身的职业吗?”和“你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吗?”问题的回答,仅有30%的人认为辅导员能作为终身职业并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有相当部分的辅导员不愿意冒辅导员职业化的不确定性风险。被调查的辅导员中,从事辅导员工作5年以上的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1%。辅导员队伍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使得政府与高校管理方对辅导员的教育与管理失去了连续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辅导员职业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开展。
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上,政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绝大多数高校管理方也充分认识到了其重要性所在,但辅导员队伍的大多数人却持“过渡”心态,从业积极性低迷。所以,笔者基于一系列的“田野”调查,准备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和辅导员自身三个角度来分析制约四川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成因。
一、政府层面:监管制度缺失,资金投入不足
1.辅导员编制需进一步落实到位。按照教育部1∶200的要求,一部分高校专职辅导员的编制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其原因在于高校整体编制控制数有限,条块分割,造成上级各部门下达的编制要求数远远大于总控制数,高校不能完全解决辅导员的编制问题,往往聘用编制外人员或用其他人员代替,即使这样,也与教育部要求的1∶200的师生比存在差距。部分高校聘用的辅导员不能享受正式职工的待遇,出现同工不同酬现象,这极易造成聘用辅导员的心理不平衡,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大部分高校尤其是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的缺编较多,一边是工作任务繁重,一边是人员的严重缺编,专职辅导员疲于应付工作,无暇顾及自身素质的提高,也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监管制度缺失,政策落实不力。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6年7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根据文件精神,四川省内各高校都根据各自的实际陆续制定了本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或政策。但由于部分高校受资金、编制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实际落实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政府在对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上又缺乏监管制度,使得部分高校仅仅是把辅导员的专业化当做一句漂亮口号而已。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在访谈的54所高校中,有43所高校均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了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文件或一些政策,有2所高校制定了辅导员的考核办法,有11所高校的辅导员称不清楚是否有文件或政策;被调查的辅导员中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在学校有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仅9所高校,有22所高校的辅导员选择的是没有,其余23所高校的辅导员的选择是不清楚。有118名(占被调查辅导员总数的43%)辅导员提出了书面意见和建议中,反映的意见是政策落实难。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多数省内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虽有政策,但因为上级政府对其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所以部分高校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力的现象。这是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制约因素之一。
3.资金投入不足,经费保障匮乏。四川省地处西部,2009年人均财政收入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24名,地方高校的生均财政拨款远远不及东部发达地区,这一现状也严重地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当采访辅导员“你在职业发展中,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支持?”的问题时,辅导员最强烈的是“合理的福利待遇”。由此可知,目前四川省受到财政实力所限,对省内地方高校资金投入不足,经费保障匮乏是制约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层面:队伍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合作氛围薄弱
1.观念亟待变革,责任机制有待完善。通过笔者的调查,省内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认为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务,各职能部门、任课教师就习惯性地交由辅导员负责落实。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年轻人容易与大学生沟通,辅导员只能由年轻人来担任,年龄大了就该转岗。其实,这两种陈旧落后的观点,都是制约辅导员职业化的意识成因。另外,当前省内高校领导机制层面缺失落实到人的责任机制,许多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来领导辅导员职业化,还有部分高校没有专任校领导实行专人负责的工作制度。笔者认为,当前省内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之所以“上热下冷”,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有太多的制度、政策和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和兑现,而根源性的制度因素之一就是当前高校的领导责任机制的缺失。
2.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内部脱节现象仍然存在。当前省内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多元领导的管理体制。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党委工作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的职责,与任课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无关。辅导员工作繁重,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利益没有保障,素质难以提高,这已成为制约四川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辅导员前景规划模糊,发展动力匮乏,合作氛围弱化
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职称低、职务低、收入低、职业前景不明晰等问题突出,也是制约省内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成因之一。据笔者调查,大多数辅导员缺乏明朗的前景规划,只是将辅导员工作视为是“跳板”和“过渡”,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动力严重匮乏。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仅占被调查辅导员总人数的30%,做了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者仅有49%,应用专业知识开展工作的仅占12%,参与相关课题者仅有40.2%,发表有关论文仅占30%。这种缺乏职业发展动力的状况势必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需要在加大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同时,完善绩效激励和前景引导,增加辅导员的职业吸引力。高校普遍存在二级单位辅导员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也势必导致辅导员队伍的合作氛围差,制约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有效提升;与职业化本身就要求工作团队内部的互相协作、有效配合相去甚远,成为制约辅导员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实现路径是复杂多样的。笔者认为,从政府角度,需完善制度,加大投入,加强督察和培训力度,切实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从高校角度,应落实责任,实施“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创新辅导员归口管理制度,完善选聘、培训、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岗位的设立,营造良好的氛围,确保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方向;从辅导员自身角度,应进一步认识到需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加强师德修为,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促进成长与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孝宗,王红茹,胡雪琴.透视中国GDP含金量:居民收入仅占40%[EB/OL].http://sc.people.com.cn/news/HTML/2010/3/9/20100309092057.htm,2010-03-0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10-15.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Z].2005-01-13.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通知(教思政厅[2006]2号)[Z].2006-07-3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07-23.
[6]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贯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意见(川教[2006]276号)[Z].2006-10-24.
[关键词]四川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制约因素
[作者简介]周琴(1976- ),女,四川乐山人,四川农业大学语言学院党总支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秦自强(1956- ),男,四川武胜人,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四川雅安62501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7-0079-02
多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使辅导员队伍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高校管理方已认识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建立了辅导员选拔、管理、培养、考核等一系列措施,使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仍有部分高校仅仅将辅导员视做是一种临时职业,很多高校专任教师谈起辅导员就不以为然,认为任何人都能干辅导员,凡涉及课堂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是辅导员该抓、该管的。
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期间,笔者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把2009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中的92所高校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国家重点大学、省属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职业学院(含专科院校);其次,在每个层次中随机抽取三分之一的高校作为样本学校;再次,在每个样本学校中抽取辅导员样本10名,共计300名样本。对他们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6份。问卷中,辅导员对“你认为辅导员能作为终身的职业吗?”和“你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吗?”问题的回答,仅有30%的人认为辅导员能作为终身职业并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有相当部分的辅导员不愿意冒辅导员职业化的不确定性风险。被调查的辅导员中,从事辅导员工作5年以上的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1%。辅导员队伍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使得政府与高校管理方对辅导员的教育与管理失去了连续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辅导员职业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开展。
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上,政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绝大多数高校管理方也充分认识到了其重要性所在,但辅导员队伍的大多数人却持“过渡”心态,从业积极性低迷。所以,笔者基于一系列的“田野”调查,准备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和辅导员自身三个角度来分析制约四川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成因。
一、政府层面:监管制度缺失,资金投入不足
1.辅导员编制需进一步落实到位。按照教育部1∶200的要求,一部分高校专职辅导员的编制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其原因在于高校整体编制控制数有限,条块分割,造成上级各部门下达的编制要求数远远大于总控制数,高校不能完全解决辅导员的编制问题,往往聘用编制外人员或用其他人员代替,即使这样,也与教育部要求的1∶200的师生比存在差距。部分高校聘用的辅导员不能享受正式职工的待遇,出现同工不同酬现象,这极易造成聘用辅导员的心理不平衡,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大部分高校尤其是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的缺编较多,一边是工作任务繁重,一边是人员的严重缺编,专职辅导员疲于应付工作,无暇顾及自身素质的提高,也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监管制度缺失,政策落实不力。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6年7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根据文件精神,四川省内各高校都根据各自的实际陆续制定了本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或政策。但由于部分高校受资金、编制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实际落实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政府在对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上又缺乏监管制度,使得部分高校仅仅是把辅导员的专业化当做一句漂亮口号而已。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在访谈的54所高校中,有43所高校均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了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文件或一些政策,有2所高校制定了辅导员的考核办法,有11所高校的辅导员称不清楚是否有文件或政策;被调查的辅导员中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在学校有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仅9所高校,有22所高校的辅导员选择的是没有,其余23所高校的辅导员的选择是不清楚。有118名(占被调查辅导员总数的43%)辅导员提出了书面意见和建议中,反映的意见是政策落实难。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多数省内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虽有政策,但因为上级政府对其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所以部分高校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力的现象。这是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制约因素之一。
3.资金投入不足,经费保障匮乏。四川省地处西部,2009年人均财政收入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24名,地方高校的生均财政拨款远远不及东部发达地区,这一现状也严重地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当采访辅导员“你在职业发展中,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支持?”的问题时,辅导员最强烈的是“合理的福利待遇”。由此可知,目前四川省受到财政实力所限,对省内地方高校资金投入不足,经费保障匮乏是制约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层面:队伍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合作氛围薄弱
1.观念亟待变革,责任机制有待完善。通过笔者的调查,省内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认为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务,各职能部门、任课教师就习惯性地交由辅导员负责落实。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年轻人容易与大学生沟通,辅导员只能由年轻人来担任,年龄大了就该转岗。其实,这两种陈旧落后的观点,都是制约辅导员职业化的意识成因。另外,当前省内高校领导机制层面缺失落实到人的责任机制,许多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来领导辅导员职业化,还有部分高校没有专任校领导实行专人负责的工作制度。笔者认为,当前省内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之所以“上热下冷”,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有太多的制度、政策和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和兑现,而根源性的制度因素之一就是当前高校的领导责任机制的缺失。
2.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内部脱节现象仍然存在。当前省内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多元领导的管理体制。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党委工作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的职责,与任课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无关。辅导员工作繁重,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利益没有保障,素质难以提高,这已成为制约四川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辅导员前景规划模糊,发展动力匮乏,合作氛围弱化
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职称低、职务低、收入低、职业前景不明晰等问题突出,也是制约省内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成因之一。据笔者调查,大多数辅导员缺乏明朗的前景规划,只是将辅导员工作视为是“跳板”和“过渡”,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动力严重匮乏。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仅占被调查辅导员总人数的30%,做了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者仅有49%,应用专业知识开展工作的仅占12%,参与相关课题者仅有40.2%,发表有关论文仅占30%。这种缺乏职业发展动力的状况势必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需要在加大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同时,完善绩效激励和前景引导,增加辅导员的职业吸引力。高校普遍存在二级单位辅导员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也势必导致辅导员队伍的合作氛围差,制约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有效提升;与职业化本身就要求工作团队内部的互相协作、有效配合相去甚远,成为制约辅导员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实现路径是复杂多样的。笔者认为,从政府角度,需完善制度,加大投入,加强督察和培训力度,切实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从高校角度,应落实责任,实施“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创新辅导员归口管理制度,完善选聘、培训、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岗位的设立,营造良好的氛围,确保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方向;从辅导员自身角度,应进一步认识到需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加强师德修为,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促进成长与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孝宗,王红茹,胡雪琴.透视中国GDP含金量:居民收入仅占40%[EB/OL].http://sc.people.com.cn/news/HTML/2010/3/9/20100309092057.htm,2010-03-0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10-15.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Z].2005-01-13.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通知(教思政厅[2006]2号)[Z].2006-07-3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07-23.
[6]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贯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意见(川教[2006]276号)[Z].2006-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