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工具助推思维演进 以生为本构建深度学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utao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度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动机深、参与程度深、思维层次深、运用水平深的学习模式。以小学数学“小数的性质”一课为例,提出了以核心知识和核心知识所蕴含的核心范式为载体,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平台和空间为前提,遵从知识重演性、课堂发展性、习题的梯级性为指引,来说明和展示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多元工具;验证反思;思维演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5-0036-03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高阶思维学习新的思想,从而达成知识之间的整体性联通,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笔者设计了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数的性质”一课,以课例来探讨深度学习的模式和路径。
  一、探寻“学生起点”,明晰“理论脉络”
  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后,从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角度,丰富了对小数数域的理解,并通过数位顺序表将小数与整数进行了有效对接。这些都标志着学生的数的概念已从原本离散型的整数,扩展到具有稠密性的有理数。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使用货币、长度单位等生活经历,以及用方格纸、数轴等直观数学模型来理解和表示小数与十进分数关系的能力。这些都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学生起点”。
  深度学习的理念是本节课设计的“理论脉络”。深度学习区别于浅层学习被动、机械、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是借助具有整合作用的实际问题来激活深层动机,展开切身体验和高阶思维,促进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进而对学习者产生深远影响的学习样态。深度学习之“深”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深、参与程度深、思维层次深、运用水平深。
  为了实现深度学习,笔者制订了这样的教学设计策略:分析知识形态的学科内容,捕捉核心知识和核心知识所蕴含的核心范式,并以此为载体,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例如,“小数的性质”的核心知识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蕴含的核心范式为,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引导学生经历从具象到抽象,再到数学本质的过程,探索归纳出小数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对学生探究精神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使之感受数学的理性之美和严谨之美,实现数学抽象素养的提升和逻辑推理素养的发展。
  二、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多元工具开阔思路
  深度学习讲求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积极主动且批判性的学习。而从学生熟悉的领域里发现问题,如从末尾添1个“0”开始,逐步深入探讨,体现知识获得的重演性,是开展深度学习的妙法之一。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呈现微信红包的图片)你们抢过微信红包吗?昨天老师在发红包时遇到了这样的情况。(PPT显示:金额输入的是0.3元,系统显示的实时金额是0.30元)
  师:这里的0.3和0.30相等吗?谁来证明?
  生1:相等。可以通过元、角、分或长度单位的换算来证明,也可以通过画方格图来证明。
  师:从这个例子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2:小数的末尾添上1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数学是一门讲求严谨的学科,仅凭这一个例子,就代表所有的小数,大家觉得合理吗?应该怎么办?
  生3:再多举几个例子。
  师:我们刚才证明了0.3与0.30相等,你还想证明哪些小数相等?请大家借助锦囊里的工具来证明。
  (学生举的例子以及证明方法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
  深度学习内容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平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深度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上述教学环节主要围绕小数的末尾添上1个“0”,小数的大小是否不变这个议题展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证明,目的在于:
  1.让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科学的问题论证过程,感受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严谨意识和质疑精神。
  2.让学生通过自主化、多元化的实践操作来充分验证猜想,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共同体的优势。
  3.让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实现依据生活经验举例证明,到借助直观的方格纸、数轴模型,再到抽象的数位顺序表的过渡,实现数学抽象思维逐步深化。
  三、由点及面拓展深化,反思过程聚焦核心
  要想有效拓展课堂的思维层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产生,就要建构发展性的课堂,引导学生从已知或已证明的理论中进行横向的拓展或纵向的深化,生成更加高位的结论。
  师:刚才我们证明了在小数的末尾添上1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有一位同学还试着证明了在小数的末尾添上多个“0”的情况(如图6)。
  生1:我发现无论在0.2的末尾添上多少个“0”,2所在的数位都是十分位,也就是说,0.2表示2个0.1,0.20表示20个0.01,0.200表示200个0.001,等等,这些小数的大小都等于2个0.1,所以我觉得无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多少个“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小数的末尾添上 “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数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观察的角度也是多样的,再仔细观察,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3:我发现,正向看是添上“0”,反过来就是去掉“0”。可以总结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大家所得出的这个结论就是小数的性质。
  教师在得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1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趁热打铁由1个“0”拓展到多个“0”,由添上“0”,拓宽到去掉“0”,从而由零散的发现整理形成完整的结论。学生由此体会到了深入研究和多位思考的意义,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经验。
  师: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发现小数的性质的呢?   生4:用了多种方法来证明,然后一步步推导出来的。
  师:请大家评价一下用元、角、分换算和用米、分米、厘米换算这两种方法,你觉得怎么样?
  生5:虽然好用,但不能表示所有的小数,特别是元、角、分。
  师:那利用方格纸和数轴这两种方法呢?
  生6:一目了然,都是图形,但我们手中的方格纸和数轴都不能表示所有小数。
  师:那数位顺序表呢?
  生7:用数位顺序表可以方便地表示出任意一个小数,而且可以方便地从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角度发现,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数学方法的多元化,核心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聚焦。学生在回顾比较的过程中再次经历了从生活化到抽象化的过程,并借助数位顺序表中的数位和计数单位,领悟到了小数具备这种性质的实质原因。同时,通过对各种证明方法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论证不仅要追求正确的结论,更要总结和反思证明的过程,要在多种方法中探寻更优的方法,这也是对学生方法论意识的渗透,真正达到了深度学习所追求的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目的。
  四、由“应用”到“运用”,设置梯级化习题
  能够深入实践运用所学内容,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一环。按照学生的实际学情,练习环节的设置要注重层次性、科学性、开放性和趣味性,既要围绕核心知识“循规蹈矩”,也要适当“推陈出新”。例如,笔者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第一关:小数连连看。
  第二关:小数来减肥。
  第三关:小数点回家。
  第四关:红包猜猜看。
  提示1:它是一個两位小数,且小数部分有数字“8”。
  提示2:红包里的钱只包含两个“0”,且只有1个“0”去掉后,大小不变。
  提示3:所有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是10。
  第一关和第二关是从正向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与应用。第三关和第四关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而开放性的答案在提高了题目的难度和挑战性的同时,还提升了思维的深度。
  在“小数的性质”一课中,笔者依据知识重演原理,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对小数的末尾添上1个“0”小数的大小是否改变的问题,开展了基于经验的推理、基于图形直观的推理、基于小数意义的推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推导出小数的性质,体现了知识发展原理。再利用阶梯性的习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深化学习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的发现而来,由学生的实践而证,由学生的交流而得,将深度学习的理念渗透其中。而多元方法的比较既是对过程的反思总结,又是对科学方法论的启发点拨。整节课经历了问题的发现,再到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拓展结论—总结方法—运用结论的完整过程,体现了深度学习之要义,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生成立体知识、建构活体方法,促进深度思考的教育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付亦宁.深度学习的教学范式[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7):49-56.
  [2] 马云鹏.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实践模式——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 教法,2017,37(4):60-67.
  [3] 喻平.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路向[J].教育视界,2019(4):4-7.
  (责编 吴美玲)
其他文献
《唐国史补》中有个故事,李勉做开封县尉的时候,曾动用手中的权力让一个囚犯活了命。数年后,在河北地面遇到了他。故囚一家非常热情,竭尽全力款待他。私下里,两口子就如何报答恩人进行了讨论。故囚说:“这是救我活命的人,如何报答呢?”商量到最后发现无以为报,女主人说:“若此,不如杀之。”故囚心动。  这故事有点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  当初,曹操刺杀董卓未果,和陳宫去投奔父亲的故交吕伯奢。吕大喜。安排二人
[摘要]数学学习,应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视角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度学习,自我领悟。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以问题引领,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思考,从而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探究;自主建构;思维;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2—0069—02 
“对话”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意的过程。”但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而忽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从而构筑理想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想与文本对话  情境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支撑点,创设
图/IC  5月17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湖南株洲市由于污水管网改造滞后,雨污混流水直排湘江被通报。在这份通报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管网改造数据失真”这一问题。两个数据  这一事件,前后经历了半个多月时间。  4月初,中央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湖南后,向该省住建厅和株洲市住建局调取管网相关数据。株洲市住建局4月14日报送的《关于走访问询具体交流内容的有关资料》显示,“十三
小学生认识图形到底要认识图形的什么?最直接的答案就是要认识图形的特征。通常来讲,图形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图形的元素特征;二是图形的测量特征;三是图形的关系特征。小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是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概括、分类、比较是小学生进行逻辑的主要途径。  一、在概括中认识图形的元素特征  对于平面图形来说,元素特征主要是指一个图形边与角的特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相关图形进行概括,能够快速地认识其
[摘 要]学生遇到复杂的面积问题时,可运用画图策略,在图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中一道复杂的正方形面积题为例,通过运用画图、一题多解、渗透思想方法等策略,充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画图策略;解题能力;正方形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51-01  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
在经典语录集《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意思是说:恰如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动不动,但其实天地的活动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早晨旭日东升,傍晚明月当空,可见日月昼夜都在奔驰,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却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一个聪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闲暇时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应付意想不到的变化
“时至今日,它仍在燃烧着。”这句话来自宫泽贤治的《夜鹰之星》。  夜鹰曾请求同伴们的帮助,却因相貌丑陋而备受嘲讽;它也曾经遭受死亡的威胁,只是因为名字中恰巧有个“鹰”字;它还曾祈求日神和星神的憐悯,只可惜想得到一丝丝光的愿望都被无情拒绝。  除了它的家人,没有谁瞧得起它这种小角色,因为它只是一只靠捕食昆虫为生的夜鹰而已。为此,夜鹰的骨子里刻下了“自卑”两个字。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最起码现在是。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任教的班级当中,总会出现那么一些问题学生,他们要么数学成绩特别差,要么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态度消极并伴有抵触情绪,要么总是不能按时完成数学作业等等。这些学生我称之为后20%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除了具有上述的学习问题之外,还普遍存在着学习品质差、参与意识不强、没有毅力等诸多毛病。经过长期的恶性循环,其学习成绩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是多
[摘 要]“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它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构建深刻的数学表象,使学生的形象感知提升到抽象思维;能解决儿童思维特点与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学得更容易、更轻松,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有很多知识点是很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几何直观的,所以也使得这部分知识的表象无法深刻构建。几何画板的出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