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幻灭》中流动性创作特征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t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茅盾小说《幻灭》,探讨作品在空间层面的流动性特征。首先在空间层面,主人公静女士不断离开所在之地到新环境中,使作品不再局限于爱情小说的家庭框架,打破封闭性结构,人物情感也不再拘泥于男女爱情,由流动带来开放。开放又导致广阔,作品内容进一步接触到多个社会层面,这种广阔性与“全”相关,展现出颇为全面的社会历史生活。结合文本,本文将具体分析这种流动性创作特征。
  关键词:流动性;开放性;广阔性;空间维度
  前言:在创作《幻灭》之前,茅盾上至北京,下至广州,与主人公静女士一样有着四处奔走的经历,为其创作打下基础。《幻灭》的创作得益于茅盾行走的经历,其间更融入了茅盾对社会的思考,不断思索革命该何去何从,思索社会的前进方向。
  一、流动性
  《幻灭》中的流动性特征首先表现在空间层面,故事从一个不固定的地点发端,人物不局限于一个既定的场所。《幻灭》的开篇,慧女士便嚷着讨厌上海,静女士安慰道:“我也何尝喜欢上海呢!可是我总觉得上海固然讨厌,乡下也同样讨厌;我们在上海,讨厌它的喧嚣,它的拜金主义化,但到了乡间,又讨厌乡间的固陋,呆笨,死一般的寂静了……比较起来,在上海求知还方便,我现在只想静静儿读一点书。”静女士的回答中有两点值得细品,其一,静女士提到乡下也同样讨厌,证明来上海之前,静女士是在乡下生活的。但她讨厌乡下的固陋、呆笨、寂静,渴求开放、智慧与进步,所以离开乡下来到上海读书。虽然作品开篇的地点是在上海,暗中却隐含着开篇之前从乡下到上海这样一个流动过程。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就存在一个“已流动”的过去。其二,上海只是静女士为了读书临时停留的地方,并非合乎心意的久居之所。可以料想,当静女士不再满足于静静读点书的现状,她将会离开这里,寻找另外一个理想的天地,在这就暗示了一种“将流动”的态势。两位女士开篇的这段对话,为主人公终将离开上海做了一个铺垫,同时也给读者做了一个心理准备。在故事的开端,除了“已流动”的过去,茅盾还巧妙地安排了一个“将流动”的未来。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过去,又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前后衔接自然,形成一个动态的空间结构。一小段对话便把来龙与去脉,表现得清晰又真实。
  《幻灭》中静女士不断离开所在之地,流动到新的环境中,这种动态的形式贯穿整部作品。每一次离开旧环境,主人公的心理、思想状况便随之发生改变,为读者展开一个新世界,作品内容从狭小的私生活自然流动到广阔的社会,使作品具有开放性。
  二、开放性
  首先,主人公在空间位置的转换过程中,不再只沉溺于男女间的小情小爱,情感更为丰厚,思想持续升华。在第一次躲藏在医院时,静女士的性格便有几分变换了。“本来是多愁善感的,常常沉思空想,现在几乎没有思想:过去的她不愿想;将来的她又不敢想。”第二次奔赴武汉时,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勇气、自信、热情、理想全部恢复。这时她不再深陷爱情得失的苦痛挣扎中,思想渐趋深刻,认识到这是一个“人们共同创造历史的时代”,责任心觉醒,立志投身于社会洪流中。第三次因在政治工作中无作为而失望,再次陷入迷惘与失落,转身進入医院工作,最终找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在医院她遇见了新的爱情,而此时的静女士思想已然趋于成熟。直到最后一次,面临与强连长分别的境况,静女士内心苦苦挣扎,最终决心让强连长回到战场,这时静女士已经升华成一个温婉、坚决、理性的人。空间上的流动,带来情感上的流动变化且使主人公的情感与朋友、国事等紧密相连,不拘泥于男欢女爱,其思想情感是开放的,深刻的,伴有成长的。
  顺随空间位置流动的脉络,我们不但可以归纳出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社会愈发深入的思考。茅盾曾说“我往往停下来思考,而不象有些人那样紧紧跟上。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失败,使我痛心,也使我悲观,它迫使我停下来思索:革命究竟往何处去?”静女士所遇到的难题,便是作者所思考的问题,比如当人们热切的投身于社会运动时,社会上大大小小的委员会是不是无所作为的呢?新的环境暴露了社会上方方面面的问题,说明茅盾真正对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案进行过深入思考。
  其次,主人公一次次完成空间上的流动,使小说在结构上突破了爱情小说的家庭模式,达到了开放的效果。伴随主人公的每一次空间上的流动,作品框架也愈加开阔,突破家庭、學校、私生活。梅行素曾说“向来我是换一个新环境便有新的事情做。”可见,作者有意安排主人公与新环境碰撞,在碰撞中,人物思想境界逐渐提高,作品框架更加开阔,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更加宽广。思想情感的细腻刻画与广阔社会环境的详尽描摹,使作品更加厚重真实,也使茅盾笔下的《幻灭》、《虹》等作品保有新鲜的艺术活力和现实主义风貌。
  三、广阔性
  不局限于家庭模式的开放性框架,使作品内容接触到多个社会层面,展现出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第一个层面是学校生活,在学校里既有怀着小儿女情怀、敏感多愁的静女士,也有热心政治、心思缜密的李克,还有表里不一的“帅座暗探”抱素,学校没有被简单处理成浩浩荡荡的学生运动大本营,而被塑造成一个立体、真实的校园。第二是社会政治工作层面,既涉及北伐誓师礼慷慨激昂的宏大场面,又有沉闷无聊且无作为的政治工作人员训练委员会,揭示政治工作的艰巨性,并非有热情就可以做得出色。第三是战争层面,通过静女士读报纸、强连长的转述等方式侧面表现了战争场面,以及各股势力的消长状况。每一个层面作者都着力进行描写,虽说并非完全详尽,但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现实的复杂性。日本作家增田涉曾评价说,茅盾“抓住了广泛的现实社会中所有问题的各个方面,揉合起来,而且把它当作一个整体纳入时代的历史潮流的方向……他的视野是广阔的,并且具有要把整个时代竭力描绘出来的大陆式的劲头。”《幻灭》中作者便是以静女士不断进入新环境的方式,把各个层面相互连接,徐徐展开一幅宽广的现实社会图景。
  结语:在作品《幻灭》中,空间层面上的流动导致开放,开放性导致广阔,广阔性又与“全面”相关。流动性特征最终指向真实性,即作品通过流动的形式,更加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形式保留思想的精华,流动的形式与茅盾关注现实、表现现实、思考现实的思想紧密相连。
其他文献
从小父亲就对我说:“冰儿,你注定了是他的良人。”  我总是摇晃着父亲的手臂,撒娇的问他是谁?  父亲也总是淡淡的笑,不置与否。  (一)  那一年,我十六岁。  父亲说:“冰儿,中秋大典是你吸引他的唯一机会。”  中秋大典,我身着妖艳的红色舞裙,长发披肩,按照父亲的要求蒙上了薄薄的面纱。  “下一个,礼部侍郎之女李冰儿。”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被缚束在红墙高院里的我感到了紧张。  看了一眼
摘 要:一直以来,灵魂问题在西方哲学中就占据着重要地位。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把灵魂同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予以考察的第一人,其灵魂学说是后来关于灵魂不朽说的思想来源。柏拉图的灵魂观在柏拉图哲学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为柏拉图自身的哲学思想“理念论“铺路,而且其灵魂观为西方广大学者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灵魂;不朽;道德;理念  在人类社会中,关于灵魂说一直成为历代哲学家们
一、文化产业的涵义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  国务院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①新闻服务;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③广播、电视、电影服务;④文化休闲娱乐服务;⑤其他文化服务;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  一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比如我们
摘 要:本文以虞世南《蝉》、白居易《早蝉》和贾岛《病蝉》为例,初步探讨初唐、中唐、晚唐中关于蝉意象的变化,分析三首诗中蝉意象所蕴含的不同情感,赏析“蝉”意象在唐诗中的运用,初步探究其不同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白居易;贾岛;虞世南;蝉意象  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内涵。蝉有五德,晋陆云《寒蝉赋》曰:“(蝉)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
摘 要: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创始者。在举国上下大打文化旅游兴国战略牌是当下,清水县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在挖掘和推介轩辕文化之乡的品牌,带动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提高和繁荣。  关键词:轩辕文化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文明  一、对轩辕黄帝、轩辕文化之认识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创始者。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轩辕黄帝融合了史前时代的历史,规范统一千
期刊
摘 要:日本作家青山七惠在其代表作《一个人的好天气》中通过对主人公三田知寿的人物塑造,折射出日本现代“飞特族”(自由职业者)身上普遍存在的虚无情感。本文选取了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典型环境——寄宿屋与车站,并加以分析它们如何塑造小说中的虚无情感。  关键词: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典型环境;虚无  《一个人的好天气》与虚无情感  《一个人的好天气》一书讲述了一位名叫三田知寿的日本现代“飞特